Haswell微進化,新AVX2指令集加持,整點與浮點運算再提升

Haswell微進化,新AVX2指令集加持,整點與浮點運算再提升

ADVERTISEMENT

自2012年IDF活動開始,Intel便將下一代個人電腦平台Haswell列為重點,陸續揭露多項新功能特色。Haswell是為微架構第4代產品,除了運算核心功能設計與性能演進外,內建繪圖顯示核心亦有強化進步。其中顯示與行動平台,性能與節能性等面向表現,更可說是Intel這次的主打訴求重點。

快速目錄:

新一輪Tick-Tock啟動

說起Haswell這一代產品,最另人傷腦筋又不意外的,是處理器腳位再次更換。其實大家早已經習慣Intel這做法,總是頻繁地更換腳位,讓人一再無所適從。這點和Tick-Tock開發策略拖離不了關係,一年Tick、一年Tock演進,Tick專注半導體製程演進,Tock則是改進核心微架構設計。

回溯到前兩代產品來看,2011年輪值Tock階段,Sandy Bridge腳位從LGA 1156變更為LGA 1155。2012年輪到Tick階段,Ivy Bridge從先前32nm進化到22nm製程,如此已經走過一輪Tick-Tock鐘擺時程。Sandy Bridge和Ivy Bridge世後產品,基於核心架構相似,除了共用LGA 1155腳位,更以Bridge規則命名。

依序算下來,今年的新平台再次輪到Tock階段,或許可說Haswell這平台代號已經暗示了一切。處理器腳位從LGA 1155變成LGA 1150,腳位數量同樣不增反減,再次展示半導體技術進化的成果。但是只差幾個腳位就改朝換代,也毫無相容的可能性,意味Sandy Bridge和Ivy Bridge使用者無法升級,只能選擇砍掉重練。

Haswell微進化,新AVX2指令集加持,整點與浮點運算再提升

▲Haswell所採用LGA 1150腳位設計,其外觀形式和前兩代產品的LGA 1155腳位相仿,Intel透過防呆缺口位置的調整,避免使用者錯誤安裝使用。至於散熱器固定鎖孔尺寸則是完全相容,意即過往原廠或第三方品牌的LGA 1155散熱器,也能用在8系列晶片組主機板上。

型號命名原則依舊

處理器腳位更改令人反感,唯一令人慶幸的是,Intel維持採用過去2代的產品命名規則。第一代Core i處理器,片面上看來是如Core i7-800這樣單純的3碼命名,但Core i5系列夾雜45mn(核心代號Lynnfield)和32nm(核心代號Clarkdale)產品。背後牽動到是否內建顯示、TDP規格,以及核心數量等差異,雖然開頭數字不同,還是很容易讓人傻傻分不清。

Intel自Sandy Bridge開始撥亂反正,改採用4碼命名原則,並且延續到Ivy Bridge與Haswell上。其第1碼數字代表了微架構世代,如Core i5-「2」500,就是指第二代微架構的Sandy Bridge平台處理器。以當家的Core i7系列為實例,各世代分別為Sandy Bridge Core i7-2600、Ivy Bridge Core i7-3770、Haswell Core i7-4770,很容易看出其中邏輯,即便Intel每年推出一代產品,選購時也不會看得一頭霧水。

Haswell微進化,新AVX2指令集加持,整點與浮點運算再提升

▲Haswell與Ivy Bridge處理器重點規格比較

時脈推升停在原地

Haswell結合Intel最新技術於一體,除了再次進化的微架構設計,還有22nm製程與3D電晶體技術等加持。不過當前產品的最高時脈有點出人預料,和Ivy Bridge相較下並無增長,時脈推升可說是停留在原地。最近3個世代最高性能產品,同為預設時脈3.5GHz、Turbo Boost時脈3.9GHz,單論時脈並無不同。

不光是Core i7系列如此,Core i5也有相同跡象,Core i5-4670K和Core i5-3570K,時脈都是預設3.4GHz、Turbo Boost 3.8GHz。概觀而言,主流性能型產品Core i7和Core i5,預設時脈都介於3~3.5GHz之間,Turbo Boost則是3.2~3.9GHz之譜。而且Turbo Boost倍頻增加規則未變動,1和2個核心可增加4個倍頻、3核心加3個倍頻、4核心只加2個倍頻。

Haswell微進化,新AVX2指令集加持,整點與浮點運算再提升

▲由CPU-Z偵測資訊來看,Haswell在L1、L2、L3各級快取記憶體的配置,和Ivy Bridge世代產品相同。但是Intel調整了EIST倍頻設定,過去桌上型產品閒置時多以1.6GHz時脈運作,Haswell則是降低到800MHz,用意不外乎是降低耗電量。

TDP升高其來有自

不再追逐時脈提升,改由本質架構上的改良來增進效能,是Intel與AMD雙方最近幾年的發展方向。避免飆高時脈的競爭,是因為電晶體漏電流一旦超過臨界值,耗電量與溫度和效能提升幅度,相較下更不成正比。話雖如此,Haswell的TDP(Thermal Design Power,散熱設計功率)卻呈現逆向成長,是最近幾年少見的情況。

Ivy Bridge最高規格77W,較Sandy Bridge的95W減少將近20%,推出當時令人感到驚喜。Haswell不分Core i7或Core i5,都小幅拉高到84W,反而比Ivy Bridge多出7W,介於前兩代產品之間。據悉這是受到內建繪圖顯示核心影響,官方宣稱性能2倍於Sandy Bridge世代產品,想必電路經過一番更動強化,連帶使得TDP設計規格不得不提高。

Haswell微進化,新AVX2指令集加持,整點與浮點運算再提升

▲Haswell表面上是Ivy Bridge的延伸產物,從4核心產品的裸晶透視圖來看,內部電路設計存在不少差異,特別是在繪圖顯示單元部分,組織又更為龐大些。

延伸閱讀:

CPU 想升級 Haswell?可能連電源供應器也得一起換!

與 Ivy Bridge 的伯仲之爭,Core i7-4770K、Core i5-4670K 與 Core i5-4430 效能實測

Computex 2013:二合一新體驗,Intel 第四代 Core 處理器將不同以往

挑戰摩爾定律遇到什麼瓶頸?四大半導體商如何聯手追趕

(後面還有更多新一代處理器Haswell效能實測!)

bisheng
作者

前 PCADV 編輯、現 BenchLife 玩票性質打雜工 https://benchlife.info

使用 Facebook 留言
發表回應
謹慎發言,尊重彼此。按此展開留言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