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光學時代,BD-R 與 DVD±R 採購解析

ADVERTISEMENT

BD-R 設備投入門檻高

BD-R則有一定限制,廠商原本預估將在2010~2012年之間普及,晚於資料儲存應用型態轉變的交叉點,生不逢時而難以順利走向普及之路。過去多年礙於燒錄器成本問題,直到最近

2年內才出現低於3,000元探底價位,進而吸引到部分玩家入主。現在有些玩家完全捨棄光學儲存設備,有的人則是樂於撿便宜,購買藍光燒錄器用於資料備份。

除了燒錄器價格趨於合理,以往推廣的另一項阻礙燒錄空白片,售價也平實許多。目前除了少數單片包裝品,要價還是在60元或以上,市場也充斥著布丁桶裝銷售模式,單價得以壓在30元左右。如果你偏好稀奇古怪碟片,像是身分不明的通路品牌,或者沒有品牌標示的可印片,單價更能夠降到20元左右。

BD 每 GB 儲存成本更低

簡單精算過後會發現,BD-R價格老早就趨於合理,只是單價比較高而已。以單層(Single Layer)碟片來比較,BD-R標示容量25GB,是只有4.7GB的DVD±R約5.1倍之多。意即使用DVD±R燒錄約等25GB資料,至少得花上35~45元,但若使用BD-R只要30~40元,而且1張碟片即可搞定。

以硬碟採購的概念來說,就是BD-R碟片每GB儲存成本,比DVD±R還要便宜一些。不過筆者並非推崇一律使用BD-R來燒錄,DVD±R與BD-R各具有優缺點,容量差異是很好的應用分水嶺。例如少量資料可隨時用DVD±R備份,數量較龐大的內容,則是BD-R最能發揮長處的用途。

HTL、LTH 各具有特點

選購BD-R碟片時另外得留意到,除了早期的HTL(High to Low)類型碟片,現在LTH(Low to High)類型產品也不少見,兩者差異在於資料紀錄層組成材質。HTL碟片使用相變化合金構成,燒錄完的反射率較燒錄前低,而LTH則是以化學染料材質構成記錄層,反射率特性和HTL相反。

在研究組織的加速老化實驗中,LTH理論壽命優於HTL,因為HTL相變化合金品質衰退快,長期耐久性品質反而不如採用染料的LTH碟片。此外還有LTH抗光佳、HTL抗水佳這樣的優劣之分,然而2種材質真實耐久性,仍得視碟片製造商功力而定,也許要幾年後才能說個準。

LTH碟片在BD-R 1.2版本發布時納入規範,碟片產品包裝和面板印刷,都會標示LTH Type之類字樣,以便消費者區隔辨識。只要不是早期的老舊燒錄器,大多能讀取甚至是燒錄,此外是早期礙於技術限制,不像LTH碟片得以超速燒。LTH開發用意是降低製造成本,不過目前JVC、Verbatim進口製品約為30元,和台製HTL碟片相較下便宜不到哪。

後光學時代,BD-R 與 DVD±R 採購解析

後光學時代,BD-R 與 DVD±R 採購解析

▲BD-R資料紀錄層離與保護層距離相當近,再加上資料儲存密度高,表面些微刮損即可能影響資料讀取正確性。因此Sony在規格制定後期,導入超硬材質技術克服之,使得耐刮性優於以往DVD±R、CD-R等碟片。

後光學時代,BD-R 與 DVD±R 採購解析

後光學時代,BD-R 與 DVD±R 採購解析

後光學時代,BD-R 與 DVD±R 採購解析

後光學時代,BD-R 與 DVD±R 採購解析

 ▲HTL碟片資料讀寫面反映色彩,大多呈深沉的鐵灰、紫紅色彩,而以有機染料構成的LTH碟片,則是較為透亮金黃色系。

HTL雖然發展較早,標準寫入倍速仍然停留在6X,但是燒錄器廠商相繼推出超速燒功能,特定相容碟片得以10~15X不等倍速寫入。LTH碟片直到近期,才有如Pioneer BDR-S08等機種支援超速燒,只不過相容碟片產品數量少,而且倍速只提升2X。

光碟身分藏在MID

當然了,其中還有很多細節沒有談論到,筆者實際走訪賣場一趟之後,認為現在採購碟片相對容易許多。過去碟片製造商為數不少,除了自製自有品牌、代工(OEM)、貼牌(ODM)等類型外,生產線無可避免產生的次級品,會以掛上奇妙通路品牌,或者二次印刷面板等型式在市場上流通。

次級品未必是地雷,尤其像是被驗退的OEM之類貨品,以往還曾揭起測試分享、爭相購買的風潮。隨著碟片廠因獲利不佳而熄燈退出市場,這樣的奇妙小物漸漸不多見,畢竟現在通路買氣不振,直接銷毀移作他用可能更為實際。玩家可能覺得少了點樂趣,對普羅大眾而言,礙於預算而做出這採購決定時,買到大地雷的機率有可能會小一些。

洗牌後製造商變少

目前市場占大宗的DVD±R製造商,為台系RiTEK(錸德)與CMC(中環),日系如That’s(TaiyoYuden,太陽誘電)已經意興闌珊。除此之外,即便是TDK、Sony等知名大廠,老早交由台廠生產。其中分為原廠染料與刻板代工生產,以及單純貼牌之分,如同級團的Mitsubishi與Verbatim(Mitsubishi Kagaku Media,MKM),新加坡工廠不再生產這種低利潤商品,多年前即交由CMC等廠商代工。

BD-R情況相仿,基於製造成本因素,製造商已開始調整產地等策略。日本Panasonic(松下)、That’s等廠商,普遍將BD-R生產線轉移至中國大陸,本國只生產高技術複雜度的BD-R DL之類碟片。此外,像Mitsubishi集團、Sony等品牌,BD-R是轉移給予台廠代工。其餘品牌不用多說,特別是本身沒有生產線的品牌,無非是由專業廠商貼牌。

品牌與產地同樣重要

過去幾年退出市場的廠商為數不少,經過這場洗牌戰還能屹立不搖者,可說是去蕪存菁。除了本身具有一定染料與刻板研發能力,生產品質也能通過國際認證,再差也不會差到哪。換言之,目前能購買到的碟片產品,幾乎出自那一隻也數不完的廠商,普遍都具有一定水準品質。

再者無論代工或貼牌產品,大品牌廠商下單仍然有一定品管要求,以免搞壞自身品牌印象。但不變的是,不同品牌的品質要求有別,製造商良率也不可能高到沒有次級品,品牌選擇還是以知名大廠為佳。話說到這,相關細部資訊隨時在改變,很難一言以蔽之,以上簡單提供給各位參考之。

 

後光學時代,BD-R 與 DVD±R 採購解析

後光學時代,BD-R 與 DVD±R 採購解析

後光學時代,BD-R 與 DVD±R 採購解析

後光學時代,BD-R 與 DVD±R 採購解析

後光學時代,BD-R 與 DVD±R 採購解析

 ▲圖說共用:圖例2款碟片MID同為VERBATIMe(000),沒有品牌印刷這款,是Verbatim驗退品的機率頗高,價格不到正牌盒裝品的一半。

在相同燒錄器上進行燒錄,然後再執行品質測試,雖然取樣數量有限,不足以代表這款無品牌印刷碟片全部品質,仍可發現其中細微差異。

本文同步刊載於電腦王雜誌
  後光學時代,BD-R 與 DVD±R 採購解析
歡迎加入電腦王雜誌粉絲團

bisheng
作者

前 PCADV 編輯、現 BenchLife 玩票性質打雜工 https://benchlife.info

使用 Facebook 留言
jayptr
3.  jayptr (發表於 2013年11月20日 15:38)
m-disc的容量太小了,它的好處只有不易損壞,目前影音的檔案越來越大,我覺得NAS或是行動硬碟才是主流,因為目前各個產品都在推動4K的技術,那些廠商也說了,目前的光碟的容量其實沒辦法滿足4K的影片。
╮(╯_╰)╭
bisheng
4.  bisheng (發表於 2013年11月20日 15:58)
※ 引述《guareian》的留言:
> m-disc才是趨勢 (≧▽≦)

MIT 的 M-DISC BD 跳票了,丟筆 ╯-__-)╯ ╩╩
bisheng
5.  bisheng (發表於 2013年11月20日 16:01)
※ 引述《jayptr》的留言:

NAS、行動硬碟是個人用大量資料儲存載體,其應用和光碟片不同,看似怪獸的 4K 這傢伙,一般 2D 內容 BDXL 應該是可以應付,得 3D 版才會撐爆它。
pp300
6.  pp300 (發表於 2013年11月20日 17:54)
現在4K面板的產品,我所看到的都是偏光的3D

如果利用這種特性在影像壓縮上動點手腳的話,再加上HEVC(H.265)的壓縮編碼,BD應該還是可以有他發揮的空間
無痕
8.  無痕 (發表於 2015年2月04日 22:45)
好一段時間沒回來這邊看文留言了,重新研究一下藍光片和光碟機感謝知識分享介紹 。
發表回應
謹慎發言,尊重彼此。按此展開留言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