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溝通或是取暖?Facebook 上的學運觀察

我們在溝通或是取暖?Facebook 上的學運觀察

學運事件持續發展,目前還看不到雙方如何漂亮退場的機制,整個社會情緒的浮動,完全反應在Facebook版面上。多數人都有這樣的感覺,Facebook被洗版了,一方面看到許多人積極的轉貼各種文章,爭取對於學運的支持,但也有不少人人為了圖個清淨,意外地戒斷Facebook,甚至,本來一片和融的社交氣氛,因為意見的不同,分成了兩派,還有人直接進行了unfriend的動作。

到底臉書是溝通交流的好地方,或者只是一個彼此同好相互取暖的小圈圈?這次的學運活動,對於社群經營者,又有什麼啟示?

先從Facebook看,這回之所以這麼火熱,關鍵在於它的特色既封閉又開放,雖然主打熟人強聯繫的關係網絡,但其實透過朋友間的串連、社團、粉絲頁,它又是一個公開的訊息集中地,加上它的普及性遠遠大於PTT論壇,因此Facebook成為這回輿論攻防的重要戰場,學運領導人透過臉書向外宣示主張,減少被大眾媒體的中介解讀,鞏固運動中重要的發言權。

媒體也搶在第一時間內發送現場動態或是相關意見評論,以搶攻眼球,這個作法的確帶動流量的成長。在這一波的媒體戰中,蘋果日報網站作為內容集中地,粉絲團扮演訊息發送前鋒,表現相當亮眼,以蘋果日報所公布的數字,3/25日的瀏覽量超過2070萬次,比上周相較成長了23.48%,而在攻佔行政院被清場的3/24日,瀏覽量更達2400萬次之多,較上周成長56.24%。

在電視台部份,三立新聞立刻在網站開闢直播專區,並在網頁中嵌入電視台的直播與學生放在線上影音平台Ustream的現場,旁邊還可以看到網友在Facebook的回應。加上外界對於三立立場的定位,三立新聞的收視率在這段時間,前兩天稱霸,之後也都保持在領先群,

另一個網路原生的風傳媒,從Alexa的數字看,每日不重覆的訪客,這幾天以倍數增加,其中有43.7%的流量來自Facebook。因此對媒體經營而言,Facebook是極重要的工具。

有趣的是,Facebook基本上是個中立性平台,但根據我個人自己的觀察,支持學運的聲浪,顯然在Facebook上佔了上風。真的大家都這麼支持嗎?倒也未必,反而是過去傳播理論裡談到的沉默螺旋理論,在這邊再次得到印證。當人們發現自己的想法與環境不同時,會產生一種趨向的行為,而逐漸保持沉默,但不表示他們認同。所以不同立場的人,版面上都呈現了某種近似的聲音,進一步強化了自己認同的理念,偶有不同的聲音,可能也就被選擇性忽略,所以到了近期,大家火氣都大了起來,覺得另一派的人為何如此冥頑不靈。

但就整體的內容角度看,不論是嚴肅的議題討論,或是Kuso創作及酸文,或許是因為支持學運者,某種程度還是被認為是社會上非主流的意見,為了突破缺口,意見表達上相對積極,內容相對數量也多,這讓許多認同理念、卻不一定有論述能力的支持者,得以藉由內容傳達價值觀,

比如訴求主動參與、向外關注的公民的的沃草(Watchout),在Facebook除了扮演起新聞媒體的角色,隨時更新學運進展,還推出網友投稿機制,強化了與目標對象的連結與互動。像是[沃草美術館]系列就改作畫家孟克名作<吶喊>、梵谷名作<向日葵>變香蕉,既富有政治的嘲諷,又帶著一些幽默,就引發不少注目。說明了好的內容產製,還是凝聚社群的關鍵。

從這樣的觀點,我好奇,支持服貿或反學運的人士,為什麼沒有試圖用內容傳達傳達價值認同,爭取對方陣營的目光?就像有人評論網路上一堆綠色青年軍,其實我還蠻期待有藍色青年軍的出現,可惜我沒看到,或許這也是執政黨可以好好思考的問題,為什麼年輕人不願意站出來支持你?

然而,因為言論的多元流動,也帶來了一些隱憂,大量的分享形成一種被洗板的狀態,某種程度也掉入了單一言論的危險,自我感覺良好的情況下,容易造成對局勢的誤判;此外,短小式的言論格式,容易造成溝通的瑣碎化,從太陽餅、蛋糕,香蕉到飛帆綠大衣,輕鬆的話題,看似貼近一般人生活,大家比較能插上嘴,帶動新的話題,但無關乎運動本身的小題被大作,多少模糊了學運的訴求焦點,怎麼樣在開放溝通的環境下,穩定地掌握輿論方向,是面對新的社群環境的一大挑戰。如同南方朔所言:「人們對網路民主所形成的氣氛不要太信以為真,氣氛可能是假,一定要把這種氣氛變成論述和結構,才可能形成足以改變現狀的結構和力量。」

一個同事在他Facebook上有些沮喪地提到,「我現在已經不相信寫東西可以影響人了,只是意見社群的再強化,大家長這麼大,是左派是右派、是善是邪,都已註定了。」但我還是樂觀的相信,還有很多願意溝通的人、搖擺的人,如果你堅定地相信自己的信念,能說一次是一次,能寫一次是一次,終究可以改變些什麼。畢竟,意識型態是最難改變的事。千萬不要放棄治療!!

[作者] 
于艾莉,生長在自由年代的媒體工作者及第一代鄉民,關注領域包括網路科技、新媒體、設計文創,以及好玩新鮮的事物。

本文轉載自 bnext 數位時代網站

數位時代
作者

《數位時代》,關注國內外網路創業生態,精選全球科技業的重要趨勢、創新模式和最新動態,並有記者第一現場的報導,以及各類社群活動消息。希望能協助讀者早一步領略趨勢脈動、領先掌握下一步行動的競爭優勢。

使用 Facebook 留言
elgoogck
2人給推

2.  elgoogck (發表於 2014年3月27日 20:52)
這名作者似乎對學運觀察不透徹,依舊以綠色,藍色分類青年軍
殊不知這次學運的參與者絕大多數都是原本為藍或是淺藍的學生(還有教授)
想當然耳當然沒有所謂作者預期的"藍色青年軍"的出現
當然目前的觀察來說,單一意見在社群的最大化是很危險的
我現在仍在觀察,這次有沒有另一方,也就是警察方面的意見出現
時時理性關注不同角度的意見,才不至於陷入群體自我感覺良好的回圈
要不然就和那群身處深宮內院的政客沒什麼兩樣了
elgoogck
3.  elgoogck (發表於 2014年3月27日 20:56)
然後關於讀書,學生可是罷課不罷學習
還是戴著書本作業去現場念的
一樓可能和大學不熟,不太好感受那種學術氣氛吧?
gray
1人給推

4.  gray (發表於 2014年3月27日 21:29)
唉,支持方或是反學運方的意見不是沒有,只是現在的環境非常恐怖...〒ˍ〒
只要反對學運的聲音一出現就會被冠上黨工、賣國賊、689等稱號,所寫的內容就是謬誤、胡謅或是轉移焦點等等,沒有辦法得到理性的對待。久而久之後,不是每個人都願意忍受這些不理性的對待,進而選擇沉默才是自保的方式。
╮(╯_╰)╭
音樂自備
6.  音樂自備 (發表於 2014年3月28日 09:04)
※ 引述《luckyday168》的留言:
> 這些學生快滾回學校去讀書.
>
可是他們在立法院學得比課堂上多很多
U.I.O
7.  U.I.O (發表於 2014年3月28日 12:12)
先不管服貿, 如果FB可以增加一個功能是過濾關鍵字的文章就好了〒ˍ〒
mnnuahg
1人給推

8.  mnnuahg (發表於 2014年3月28日 12:22)
※ 引述《gray》的留言:
> 只要反對學運的聲音一出現就會被冠上黨工、賣國賊、689等稱號,所寫的內容就是謬誤、胡謅或是轉移焦點等等,沒有辦法得到理性的對待。久而久之後,不是每個人都願意忍受這些不理性的對待,進而選擇沉默才是自保的方式。
> ╮(╯_╰)╭
請問叫學生滾回去讀書算不算轉移焦點呢?
maybe
11.  maybe (發表於 2014年3月29日 03:48)
※ 引述《elgoogck》的留言:
> 這名作者似乎對學運觀察不透徹,依舊以綠色,藍色分類青年軍
> 殊不知這次學運的參與者...(恕刪)
可是,我沒有看到本文的作者指出學運的參與者是哪個顏色的文字。是你看錯了嗎?
還是你的解讀不同?
ulyssesric
12.  ulyssesric (發表於 2014年3月29日 21:10)
一個人有政治立場天經地義。
政治立場不同導致火爆衝突的又不只是台灣,
別說泰國埃及這些警察手上拿的不是水管而是實彈的地方,
就連日本、韓國甚至那些人的夢想民主樂園美國,
衝突的情況都比台灣嚴重不曉得多少倍。

佔領華爾街事件期間,
美國政府可是用對付恐怖分子的規格對付抗爭民眾,
將近八百人送傷被逮捕,其中不乏顏面骨折這種程度的重傷。
現在台灣的學運如果還把它叫做「民主抗爭」,
根本笑掉其他前輩的大牙。

你要抗爭,你就要做好犧牲的準備。
想想鄭南榕,想想野百合,寧不慚愧?
發表回應
謹慎發言,尊重彼此。按此展開留言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