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角度看音響8: 負回授與數位音源原理

ADVERTISEMENT

淺談數位音源原理

在講了這麼多硬邦邦的電路後,水電工先轉換一下話題,我們來看看最近流行的老話題「數位音源」。數位音源的技術發展從CD時代到目前經過了30年,重要的幾個點在於:

調變原理:從最早期8位元電腦上播放的小錄音檔的PWM,到用於CDROM等主流的PCM,到現在同樣是PWM只是做了比較多的手腳,所以承襲了PWM所有的缺點的DSD。

訊號壓縮:訊號若不壓縮占的空間實在太驚人了,而壓縮訊號方式也是經過了很多的演進,從MPEG-2到MP3,HE-AAC等等到無損壓縮的FLAC等。

錄音、播放系統的改善:任何音樂的錄製到再生都是經過錄音(數位處理)到傳輸,再播放出來,目前的錄音系統和90年代的比起來已經有相當好的進展,同樣的播放系統也是,相較於早期的數位類比轉換晶片,現在的許多產品都有非常好的線性和頻率響應。

多聲道規格:雙聲道規格立體聲很難做到環場效果,在現今的影音不再侷限於純音樂的情況下,多聲道規格的發展也變成了重要的主題。

2個條件決定資訊量

我們先來談談調變原理,目前主流中的主流各位想都不必想,就是PCM調變。這種調變方式是在固定時間上對訊號做振幅取樣,利用數值紀錄下振幅的大小。所以有2個條件決定了資訊量的大小,第一自然是取樣的時間差,第二則是振幅的大小要用多少數值去區分。

科學角度看音響8: 負回授與數位音源原理

當年發明CD時由於容量有限,因此在考量設備成本的情況下,CD的PCM就是44.1KHz/16bit取樣,大家大概也都很清楚這代表每秒取樣44.1K次,每次用1個16bit的數值去描述振幅大小,總資料量則是每聲道每秒鐘88.2Kbyte。

這個規格其實非常雞肋,因為它的中頻動態會比不上傳統的LP黑膠唱盤,而高頻又不夠清楚,因此在錄音室中很少出現這種規格的東西,所有的母帶不是用大型的類比磁帶就是用96KHz/24Bit的數位規格。所以在DVD出現後,大量的96KHz以及192KHz的音樂也都出現了,這些我們都叫做High Resolution Audio或者是High Definition Audio。

有許多教通訊原理的老師以及網頁都會提到,當我們的取樣頻率是X Hz,可以紀錄下來的聲音頻寬就是X/2Hz。所以當我們以多數人耳的最高感知頻率為22KHz為標準時,44.1KHz是可以完整紀錄音樂的,同時這個規格放出來的聲音人耳就可以完全接受。

但水電工要指出這些是不求甚解的說法。我們先來看看這個Nyquist Theory,它本來是由任職於貝爾實驗室的Harry Nyquist提出來的理論,後來幾乎在幾個月內通訊學大師Shannon也用了另一個方式計算出來。所以也有人叫它Nyquist-Shannon Sampling Theorem,這個理論用圖像式的方式來說明就如下所示:

當我們用X Hz來取樣訊號時,取樣本身就是一函數,代入原訊號就是我們的取樣結果。而取樣函數本身就是調變動作,它也有它的工作頻率,而且在它的工作頻率帶中取樣動作就是一連串的能量釋放(因為在數學上它會產生數值),所以當我們以X Hz取樣時,這個調變函數產生的能量帶就會分布在X/2及-X/2以外的地方,凡是頻率大於X/2Hz的輸入訊號都會被取樣動作產生的雜訊蓋掉,因此在取樣頻率為X的系統上能表達的實際訊號頻率只有X/2。

科學角度看音響8: 負回授與數位音源原理

類比多階濾波器的數個問題

數學上我們當然能接受這種說法,但是能表達訊號和表達得好不好絕對是兩碼子事情。好比以44.1KHz/16bit取樣的傳統數位音源,在超過22KHz的訊號中就開始混入了調變雜訊,我們在回播的最後一關必然是用低通濾波器來清除這些雜訊,但是使用一階濾波的後果是什麼呢?大部分音響設備設計時都會讓它的-3db點是在20KHz,那麼若是在26KHz有雜訊時它會變多少呢?可能頂多變-10db吧? 記得水電工說過的嗎?人耳雖然無法單獨感知到這個頻率的雜訊,但是當它混在其它人耳可聽的音頻中改變了其它音頻的相位反應時,它是會被人耳感知到的!所以-10db不夠小,水電工們辦法最多了,我們用多階低通濾波器總可以了吧?

科學角度看音響8: 負回授與數位音源原理

類比的多階濾波器問題可能比各位想像的更大,它有數個大問題:

一、對於高頻訊號(也就是接近我們設計的截止頻率的訊號),它可能反而會不正常拉高頻頻響應。

二、同樣對於高頻訊號它還會大幅讓相位角改變,人耳對這種改變最敏感了!光是一階濾波和二階濾波人耳就聽得出音場大小差很多了。更何況你還玩到多階去?

三、超過四階以上的濾波器,由於有第一點的因素在,會很容易產生自震盪,濾波器做成了振盪器,這是不允許的,不如重做一個。

再者,取樣精緻度不同而造成的誤差,我們叫做量化誤差(quantization error),它也是一種噪音,16bit取樣和24bit取樣的噪訊比就差了48db,水電工可以告訴你人耳絕對聽得出來,尤其是在音樂大聲一點的時候高下立判。

再回到音響學的世界中,各位讀者真的確定人耳無法感知到現場演奏時的超音波嗎?水電工一再強調人耳真的可以感知道極細微的相位角變化,現場演奏的人聲大概還好,但是樂器的部分一定會有許多的泛音存在,而且許多都存在於超過22KHz的範圍內。沒錯,人耳無法單獨感知到這種音頻,但是當它混入了較低頻段的聲波中時,仍然會對這個頻段的聲波產生相位差,偏偏人耳可以感應到百萬分之一秒等級的相位差。

在水電工過去實測的經驗中,幾乎所有人都可以聽出96KHz和44KHz的音樂有相當大的不同,如果只是單純的人聲那還好,一旦播放類似吉他或笛子、鋼琴等共振很多的樂器時,所有人都可以感覺到44KHz音樂的撥弦聲就是糊掉了,而96KHz則是相當清楚,甚至有吉他就擺在耳邊的感覺。依水電工的經驗,50KHz以上的取樣頻率是相當必要的,但是超過96KHz就鮮少有人分得出來,變成規格口水大戰了,目前世界上最高的PCM錄音規格就是192KHz。

魯蛇實驗室
作者

戶田惠梨香 新垣結衣 長澤雅美 吉高由里子 志田未來 北川景子 香里奈 竹內結子 北乃紀伊 菅野美穗 黑川智花 宮崎葵 夏帆 貫地谷詩穗梨 石原里美 有村架純 井上真央 真野恵里菜 能年玲奈 深田恭子

使用 Facebook 留言
Max
1.  Max (發表於 2014年7月28日 10:33)
回"授"? 中國用語?

回"饋" 比較熟悉吧。

還是讚賞水電工專業的能力與熱心。
bisheng
2.  bisheng (發表於 2014年7月28日 11:59)
※ 引述《Max》的留言:

以前讀的電子工程相關課本,術語確實是用 "負回授",
不確定現在有沒有變。
sdyy
3.  sdyy (發表於 2014年7月28日 13:29)
※ 引述《Max》的留言:
> 回"授"? 中國用語?
>
> 回"饋" 比較熟悉吧。
>
> 還是讚賞水電工專業的能力與熱心。

以前電子學都是寫回授
中國用語剛查一下是反饋

回饋比較少用在電子學上,不過偶爾也是有
Max
5.  Max (發表於 2014年7月28日 19:37)
嗯,看來應該是我錯了。

negative feedback

你們學的課本說是回授就是回授了。 以你們課本為準,這方面不是我的專業,只是我學生時代另一種專業的用語。 :)
Philip Ho
6.  Philip Ho (發表於 2014年7月29日 10:59)
回饋常聽到的是 力回饋...動力回饋方向盤
回授是電子電路上常用到的詞
Philip Ho
7.  Philip Ho (發表於 2014年7月29日 11:01)
feedback
用於答覆或回覆部份。中國用詞則是「反饋」...
ex. 訊息回覆 vs 信息反饋
ex. 意見回覆 vs 意見反饋
發表回應
謹慎發言,尊重彼此。按此展開留言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