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托羅拉內部5大實驗室大公開:那些Moto手機都是怎麼做出來的?

探秘摩托行動運算實驗室:沒電的手機應該怎麼快速充電?

你有沒有過這樣的抓狂經歷:一大早起來,發現昨天晚上忘記給手機充電?

負責Moto手機充電技術的主管說,摩托羅拉急速充電技術(Turbo Charging)可以在15分鐘之內把電池充到可以用8個小時,同時他們還在繼續研究,以後充得會更快。他們的策略是把電池使用時間最大化,充電時間最小化。

摩托羅拉內部5大實驗室大公開:那些Moto手機都是怎麼做出來的?

下圖展示的兩個手機一個是傳統的充電方式,一個是急速充電方式。可以看到,急速充電的速度是傳統充電的兩倍。據介紹說,這個技術可以在30分鐘之內充滿一半的電量。

摩托羅拉內部5大實驗室大公開:那些Moto手機都是怎麼做出來的?

 

探秘摩托羅拉EMC(電磁相容測試)實驗室:Moto手機要怎麼實現4G

這個實驗室是我們參觀過程中最漂亮的一個——黑白的牆面佈置非常時尚。要不先猜猜它以前是用來做什麼的?

摩托羅拉內部5大實驗室大公開:那些Moto手機都是怎麼做出來的?

摩托羅拉天線設計工程師凱蒂在這裡歡迎了我們的到來。她說,摩托羅拉是LTE 4G的先行者,在2011年就首先推出了一款商業化4G的晶片,所以還説明建立了很多行業標準。

可以看到,最開始設計LTE 4G的測試板是很大的,但是在運營商拿去測試他們的網路結構時,他們要把雛形的板子設計成黑色的盒子大小。但是這麼大的一個東西仍然不可能放在手機或者是平板電腦裡,所以他們最終要它做小到非常微型的一個板子上。

摩托羅拉內部5大實驗室大公開:那些Moto手機都是怎麼做出來的?

對了,揭曉答案。這個實驗室原來是NBC電視臺的播音室,在摩托羅拉搬過來之後,就改做電磁相容測試了。不過,當師凱蒂在試驗台後一站,開始講解各個技術細節時,我還是隱約覺得走到了一個電視節目中。

探秘摩托EMC實驗室:Moto怎麼解決「天線門」?

相信還有不少人曾記得蘋果的「天線門」事件。

當時iPhone 4的用戶發現用手握住iPhone 4的頂端或下方之後,手機信號會迅速減弱,甚至會出現通話掉線的情況,而賈伯斯直接回覆使用者:「你最好換一種方式握手機。」

賈伯斯的回覆當時讓市場一片譁然。雖然蘋果強大的公關能力把人們的質疑壓了下來,但是,蘋果還是迅速上市了保護套以改善這個問題。

有趣的是,那時,摩托羅拉還在《紐約時報》刊登了巨幅廣告,宣傳自己的Droid X,還順便嘲笑了iPhone 4的信號問題。摩托羅拉在廣告中稱:「我們的手機採用了雙天線設計。這樣的設計允許你用任何方式拿著它,並在任何地方進行清晰通話。」

現在,凱蒂向我們展示的動態天線調節技術,就是解決類似「天線門」的問題。它是摩托羅拉最新的一個發展計畫,在手機內部安裝有一種結構,可以自動探測到你的手的姿勢,這樣你的手在抓著電話的時候它就可以探測到,根據探測到的資訊來調節天線。而凱蒂也在現場進行了演示對比。

事實上,手的握持確實會對天線信號產生影響。我們看到,在一個普通手機上,當你把手放上去的時候,馬上可以看到輻射的能量降低了,而當你把手移開的時候能量又恢復到原來的水準了。

摩托羅拉內部5大實驗室大公開:那些Moto手機都是怎麼做出來的?

但是當動態調節天線功能開啟的時候,當凱蒂把手放在手機上的時候,輻射的能量下降了,可是因為動態調節功能,輻射很快又開始恢復。同樣當把手移開的時候,輻射的能量又回到了最初的水準。

摩托羅拉內部5大實驗室大公開:那些Moto手機都是怎麼做出來的?

這項動態天線調節技術,可以讓手機有更強的信號、更快的資料傳輸速度和更長的電池使用時間。

 

(後面還有:設計實驗室以及模具設計過程)

PingWest中文網
作者

PingWest是一家全球視野的尖端科技媒體,提供關於中國與美國的最尖端科技創業資訊,致力於成為溝通這兩個全球最大互聯網/移動市場的互聯網社群。

使用 Facebook 留言
j808010
1.  j808010 (發表於 2015年1月13日 19:28)
果然還是巨人一枚
作手機的基本功
很多大廠牌都快忘記了

通話品質,外放音量,天線設計...等
這是許多二線廠牌應該學習的地方
不是把最快的cpu塞進手機裡就算完成了
GUESS
2.  GUESS (發表於 2015年1月14日 09:05)
中國公司買了外國品牌為了消除MIC的品質疑慮通常都會安排媒體體驗會,之前吉利買volvo就有辦過類似的活動
lRabbit
3.  lRabbit (發表於 2015年1月16日 10:15)
現在做得再好也是 Google 手下和以前獨立的 Motorola ,未來在 Lenovo 下還能維持多少,那完全是另外一回事了。

看那精美的 ThinkPad 系列就可以略知 Lenovo 管理高層的智商。
發表回應
謹慎發言,尊重彼此。按此展開留言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