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經濟時代:比起利用數位工具蒐集情報,更重要的是管理知識的原則

知識經濟時代:比起利用數位工具蒐集情報,更重要的是管理知識的原則

空閒時總是低頭滑手機、每 5 分鐘重新整理一次 Facebook、訂閱讀不完的 RSS,深怕漏看了哪一則新聞或訊息,就跟不上時代的潮流。這樣的行為美其名是追求新知,但也有人稱為網路資訊恐慌症。

然而不管屬於哪一類型,當這些訊息都只是茫茫然看過,沒有產生任何自己的想法時,都只能算是在「閱讀新知」,並不等於「蒐集資訊」,更談不上是「累積知識」。

根據 Esor 的觀察,多數人往住誤以為閱讀新知就等於擁有知識,但若只是無意義的閱讀新知,無法建立個人的知識庫。要讓閱讀新知變得有意義,首先該檢視自己究竟需要什麼,再進一步篩選資訊來源。且閱讀新資訊的過程是快速的,不該佔用太多時間,更無須去在意讀了多少則訊息,重點是過程中得到「有用的訊息」。

至於蒐集資訊的定義,該是生活與工作中每一次觸發疑問的當下,都願意主動去找答案,不管是網路搜尋、翻書、詢問他人⋯等,並善用有效方法保存彙整,透過選擇合適工具,讓日後每一次需要資訊時,可以不斷的回憶及使用,這一連串的過程才算是真正在打造個人的情報知識庫。

建立情報知識流程:來源、蒐集、應用

在知識管理或資訊管理的理論裡,資料(Data)、資訊(Information)、知識(Knowledge),是完全不同的東西,簡單來說,沒有經過整理的訊息稱為「資料」;經過整理分析讓特定使用者可以了解後就變成「資訊」;當資訊再重組為具使用與判斷價值的認知後,就成為「知識」。當然,這並不是一種嚴謹的解釋,尤其在現在這個網路發達的環境下,資料與資訊通常在網路上就可以同時產生,例如想要查詢行動支付與 NFC 的關係,只要上 Google 搜尋「行動支付」,就可以找到許多相關的內容,但若再加上另一個關鍵字「NFC」,找到的內容又更精準,這就是搜尋到有用資訊的過程,而不只是搜尋資料而已。

資訊來源:設定工具篩選條件

網路除了讓資料或資訊取得的過程縮短外,更重要的是改變獲得資訊的方法,現在我們不必依賴報紙或電視單向的傳遞,而被迫一古腦接收有用或無用的全部資訊,只要運用網路主動出擊去找尋各大媒體網站、部落格,甚至是 Facebook 這類社群平台,都可以讓我們獲得自己真正需要的資訊。

所以在資訊來源並不貧乏的現在,著重的不再是去哪個網站找資訊,而是透過現有的數位工具,去找到符合自己需求的資訊,這時候要學會的就是「怎麼善用工具來過濾資訊」的方法,資訊無論如何必須自己設定篩選條件,由自己掌握閱讀的主導權,這樣才能善用網路的資訊爆發,讓自己成為知識時代的先行者與贏家。

資訊蒐集與應用:打造個人資料庫

收集了一大堆資訊並不等於擁有知識,要讓資訊成為知識,得經過加工處理。所謂加工就是讓資訊可以再次被使用,你可以選擇各式數位工具來管理這些資訊,好讓你在未來可以使用,這概念好比是打造個人維基百科或是 Google 資料庫的方式。

自動化建立情報知識

在資訊量龐大的現在,要建立情報知識庫,可透過具有訂閱功能的數位工具,自動接收資訊來源後,再根據需求儲存至個人資料庫,一切自動化處理。

知識經濟時代:比起利用數位工具蒐集情報,更重要的是管理知識的原則知識經濟時代:比起利用數位工具蒐集情報,更重要的是管理知識的原則知識經濟時代:比起利用數位工具蒐集情報,更重要的是管理知識的原則

(後面還有資訊獲得方法)

WL.
作者

PC home雜誌、T客邦產業編輯,主要負責蘋果、手機、筆電、桌機、平板等產業領域,以及相關硬體的教學以及評測、軟體相關教學報導。

使用 Facebook 留言
發表回應
謹慎發言,尊重彼此。按此展開留言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