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態硬碟市場悄然轉變,台系控制器成為 SATA 機種新主流

ADVERTISEMENT

台廠推套餐策略,可節約開發成本

台系設計方案何以成為新主流?細探原因有相當多面向,但到頭來都脫離不了成本因素這點。據悉,台系控制器遠比舶來品便宜,但是除了成本也和市場轉變有些關聯。前兩三年適逢 SandForce 屢被併購,新世代產品遲遲沒能出貨,只剩下 Marvell 獨自撐起市場,製造商自然急於尋找替代解決方案。

固態硬碟市場悄然轉變,台系控制器成為 SATA 機種新主流
▲ 前幾大固態硬碟廠商,過去相當積極併購控制器品牌,Marvell 是僅存獨立品牌之一。其中 SandForce 早年能見度較高,但是被 LSI、Avago、Seagate 幾經併購轉手後,新產品遲遲未上市,Marvell 因而受惠。

就製造商所言,固態硬碟主要成本來自快閃記憶體,約占 60~70% 比例之多,其餘則由控制器、印刷電路板、相關電子元件、外殼、包材、生產等,各項必要成本占去不等比例。換言之,固態硬碟控制器所占比例很低,從舶來品換用台系設計方案,帳面即時可見成本也許僅區區 4~6 美元(折合新台幣約 128~192 元)不等而已。

談論成本不能忽略一個殘酷的現實,有快閃記憶體資源便是老大,早已成為這行業的鐵律。快閃記憶體產銷一條龍,對外銷售價格與自用成本這段價差,是特定廠商價格競爭的優勢。反觀沒有快閃記憶體資源的廠商,就只能靠自有品牌銷售量,甚至加上 OEM、ODM 單來衝高集體採購數量,才能壓低快閃記憶體成本占比。

固態硬碟市場悄然轉變,台系控制器成為 SATA 機種新主流

固態硬碟市場悄然轉變,台系控制器成為 SATA 機種新主流
▲ 採用台系設計方案的產品,普遍不難發現一個跡象,從外殼到電路設計布局,都有系出同門的感覺。說穿了,這不外乎是套用公版的結果,目的是為了節約成本。

舶來品設計方案固然有其優點,但製造商也得具有韌體自主開發,乃至於測試驗證等團隊,這是場專業知識與經驗累積戰。反觀台系設計方案,從電路設計到外殼機構,乃至於韌體都能做到套餐服務。即便想要自行修改韌體,其架構也普遍具備簡易調整的優勢,製造商本身只需要專注在產品規劃、生產與行銷即可。

專業人力成本高卻又不容易精準估算,產品開案時難以將之囊括在 BOM(Bill Of Material,物料清單)內,如同快閃記憶體、其餘電子零件量化精算出成本。再加上各家廠商的財力狀況,以及研發預算投放比例意願不同,故廠商自然會傾向選擇可以降低成本的解決方案,那怕是區區幾美元也好。

價格並非絕對,新品與定位是為變數

正因為如此,這些看似有利的設計方案,在零售通路市場反映出來的價差感並不強烈。這麼七折八扣下來,台系設計方案價格分布到底如何,是否具有一定吸引力,以下讓我們從報價數據來窺視之。承前述 63 件取樣,我們將控制器分成舶來品與台廠兩大類,另依容量級距規則區隔來比較之,所得統計結果如下列。

120/128GB 與 240/256GB 容量級距,起始價位分別相差 100元與 200 元左右,高點差距則是相近的 500 元上下。而 480/512GB 基於其他變因影響,起始價位差接近 300 元,但高點反而是台系設計方案產品多出 400 元之譜。至於 TB 級產品各只有 1 件取樣,兩造價差高達 2,000 元,算是十分有感,但我們不列入細究之。

這樣比較存在一些變因,新產品價格必然會高出些許,得過一段時間才會回歸基本盤。此外,不分性能定位的比較法,難免會拉大價格範圍。為了進一步探討平均價格帶,我們將新產品乃至於高價位性能導向產品捨棄,如此 120/128GB、240/256GB 容量級距產品,價格高點差距分別不到 200 元與 400 元左右,至於 480/512GB 則是變動為台系便宜 1000 元上下。

固態硬碟市場悄然轉變,台系控制器成為 SATA 機種新主流
▲ 價格帶統計:新舊產品不分定位一同比較,出現台系控制器製品較舶來品貴,這點並不算意外,畢竟每家的成本、產品定位、價格策略等條件不一。

 固態硬碟市場悄然轉變,台系控制器成為 SATA 機種新主流
▲ 價格帶進階統計:縮小比較範圍後,概觀而言舶來品價位略高,雙方價差也有不同幅度變動。

從以上價格落點的統計結果可看出,土、洋設計方案產品價格帶重疊,其中價差以金額來說並不大,普遍在數百、至多千元上下而已。不過換算成百分比來看,價格帶高低點範圍價差約為 120/128GB 容量級距 6%/20%、240/256GB 容量級距 7%/12%、480/512GB 容量級距 5%/16%。姑且不細究品牌比較等複雜變因,這價差看起來其實是該算有感,只不過金額不算高而已。

市場版圖重新分配,區隔將更加顯著

若改以品牌角度切入來比較,則是另一個有趣的議題,從廠商動作可看出些許端倪。就我們所蒐集的取樣而言,除了 Adata 與 Plextor,其於維持採用舶來品設計方案的廠商,全數都是美、日品牌。反觀台系設計方案部分,雖然是台灣品牌較早投入,但包含 Crucial、Kingston、Toshiba、OCZ 等國外品牌,也都相繼導入應用。

較早投入採用台系設計方案的製造商,難免會帶有些試水溫之類心態,因此大多用於低價位導向產品線,不過這局面也在醞釀轉變之中。就以 Toshiba 為例,早年曾和台系控制器廠商密切配合,而後不免俗地轉用 Marvell 設計方案。近期不只是回籠了,消費性產品線更全面台系設計方案化,即便是新旗艦亦然。

固態硬碟市場悄然轉變,台系控制器成為 SATA 機種新主流
▲ Toshiba 相當早以前便和台系控制器廠商配合,即便曾經換用 Marvell 設計方案,甚至合作取得客製化版本,近期也是回過頭找老戰友,以客製化模式獲取控制器資源。(圖例骨子裡是 Phison)

可以這麼假設,廠商在為了確保利潤的前提下,必然會擴大採用台系設計方案。雖然現階段只用於價格導向製品,但價差說來不算大的舶來品產品線,未來會逐漸停產並不再推出新品。如此更迭,以後大概只剩下做口碑的旗艦產品(但也不是每家都有真正符合高性能定位的產品),會維持採用舶來品控制器,其餘則是不分自家定位、價格等條件全數台系化。

換言之,現在正值轉變過度時期,此刻還可以嫌棄台系設計方案不夠便宜,倒不如買某某品牌、控制器產品。但接下來會漸漸地,左看右看幾乎全是台系設計方案製品,沒有價格、性能比較標的,也就無從嫌起了。即便是新興的 M.2 / PCIe / NVMe 議題,台系設計方案未來同樣很有機會如此發展,大量占據中低價位產品市場。

固態硬碟市場悄然轉變,台系控制器成為 SATA 機種新主流
▲ Phison 首款支援 NVMe 協定的 PCIe 控制器,型號 PS5007-E7 已經在日前正式發布,其餘如 SMI 等廠商,也會在不久的將來投入市場,預計將吸引不少製造商評估採用。

總和來說,固態硬碟廠商選擇台系設計方案,不外乎是為了在這激烈競爭環境,創造更多利潤以求生存。畢竟產品選用何種控制器,乃至於快閃記憶體搭配組合,向來是個成本與毛利的槓桿遊戲。而現在市場競爭又白熱化,若沒能取得立足的平衡點,最終恐怕只能黯然退出市場。至於台系控制器的性能表現,與舶來品相較之下有哪些優劣,後續再另闢文章探討之。

延伸閱讀:

Micron 併購 Tidal Systems,搶占固態硬碟控制器資源

Team L3 EVO 固態硬碟實測:台系控制器搭 TLC 顆粒新選擇

OCZ Trion 100 固態硬碟實測,TLC 顆粒再下一城

Computex 2015:固態硬碟不只轉進 PCIe 化,TLC 顆粒應用也將加深

2014 年固態硬碟新趨勢,TLC 顆粒將成為低價市場主流?

bisheng
作者

前 PCADV 編輯、現 BenchLife 玩票性質打雜工 https://benchlife.info

使用 Facebook 留言
小白
2人給推

1.  小白 (發表於 2015年10月21日 10:22)
精闢的見解,看來趁著現在還可以買到心目中Controller的

SSD, 價格差不多就趕快入手好了,以免夜長夢多 (⊙ˍ⊙)
bisheng
1人給推

2.  bisheng (發表於 2015年10月21日 15:28)
※ 引述《Pon》的留言:

目前只有 M6V 是用台系控制器,下一代 M7 系列會怎麼轉變,
拭目以待囉 ╮(╯_╰)╭
bisheng
1人給推

3.  bisheng (發表於 2015年10月21日 15:29)
※ 引述《小白》的留言:

翻譯蒟蒻:擁抱 PCIe 啦,SATA 放生算了 (≧▽≦)
發表回應
謹慎發言,尊重彼此。按此展開留言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