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安全與伊斯蘭國,以及網路中立原則的道德困境

自由、安全與伊斯蘭國,以及網路中立原則的道德困境

人們熱愛網路並終日身處其中。人們透過網頁獲取資訊,用 IM 軟體交流情感,在社群媒體上發表內容,在閒暇時間裡從網路遊戲中獲取快樂。在上世紀,網路曾被稱為資訊公路,使資訊的傳輸、知識的獲取變得容易和輕鬆。它 的存在為數十億人帶來了工作,提供了幫助。這個世界的正常運轉和持續進步,已經無法離開網路。

但直到前幾天,在法國巴黎發生的恐怖攻擊案,人們才頭一次如此真切地感覺到,網路在打擊恐怖和極端主義上,竟如此脆弱無力。

讓我們從過去數十年的時間尺度上,觀察一下網路科技產業的發展:

從電子郵件,到瀏覽器、搜尋引擎和 Facebook、Twitter 等社群網路,人們生活中的一部分已經正式搬入線上。再後來,Uber、Airbnb 等公司又將網路反向帶入實體經濟,讓人們用手機在網路上就可以買到東西、叫到車和找到住處。

據國際電信聯盟(ITU)的一份報告,到 2015年底,全球網民數量將達到 32 億,這意味著網路的普及程度之高,已經惠及了全球一半的人口。

但是,在同樣一個時間尺度上,在地球的某些地區,正有著不同的發展: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世界性的民主化浪潮在中東地區產生了很大影響,當時因石油而富庶的中東國家春意盎然,婦女著時裝逛街、看電影,喝可口可樂或咖啡的照片現在仍然可以在網上搜到——這是當下中東很難看到的景象,因為在大部分伊斯蘭國家,世俗主義正在消亡。

一組經典案例:1995 年 11 月,伊朗宣佈法庭將無條件批准遭受虐待的伊朗婦女提出的離婚請求——而二十年之後的 2014 年,敘利亞少女因為登入 Facebook 被基地組織發現,因 “通姦” 的罪名死于亂石之下。

 

物極必反,兩種極端意志的反彈

你發現了,在過去 15-20 年裡,崇尚個體意志和資訊自由流動的網路風靡世界;而正巧與此同時,強調保守、重歸教法、經典和領袖威權至上的原教旨主義在伊斯蘭國家重占上風,隨之而來的極端恐怖勢力已經席捲中東。開放自由的網路,反而沒有讓伊斯蘭世界變得開放和自由。

特別在近幾年,網路對於打擊極端恐怖主義不僅沒有帶來有益的幫助,反而在為恐怖分子提供便利。

由於尋常的電波通訊易被偵聽,恐怖分子們更青睞線上的即時通訊工具;而在 NSA 爆料人愛德華·斯諾登將美國政府機關的全球偵聽計畫公之於眾之後,恐怖分子也開始“與時俱進”採用了 “洋蔥網路”(TOR)、Telegram 等加密性更好的通訊手段;甚至有恐怖分子用比特幣帳戶在網上募捐,之後在黑市換成活動經費,繼續製造恐慌。

自由、安全與伊斯蘭國,以及網路中立原則的道德困境

▲伊斯蘭國恐怖分子在 Telegram 的頻道中發佈的影片 / Courtesy International Business Times

伊斯蘭國(Islamic State,IS,活躍在中東地區的恐怖組織)的恐怖分子以及支援該組織的人們,在 Facebook 和 Twitter 等媒體上開設了數以萬計的帳號或頁面,向公開的網路傳播極端教義,發佈恐怖軍事行為的文字和圖片描述,為組織招募新生力量。

伊斯蘭國借助網路將極端主義傳播到了網路發達的非穆地區,比如歐洲,並成功爭取到了相當數量的人士加入到該組織。而我們也同時發現,而除了斷斷續續地對少數個別帳號進行查封之外,這些網路的管理者在對抗恐怖主義上並沒有什麼有效的第一方辦法。

對於伊斯蘭極端勢力來說,各大科技公司的高科技產品,反而變成了上手簡單、收效顯著、(幾乎)無人監管的通訊、教義傳播與人員招募工具。

這顯然和絕大多數人對於網路的認知完全相反。他們認為,高科技顯然應該用於打擊、而不是服務恐怖主義。

退一步講,就算網路本身是中立的,宣導絕對的資訊自由,維護基本的個性與表達自由,提供最基礎的隱私保護,怎麼也不應該落入持反人類主張者的手裡,淪為散步恐怖的武器。

這時人們才發現,網路的中立原則,突然變得不那麼美好了。

 

社群媒體的反思

巴黎暴恐案發生後,Facebook 啟用了 “Safety Check” 功能幫助用戶和家人朋友報平安,引起了人們的質疑:為什麼恐怖襲擊頻繁的黎巴嫩人,就不配擁有這個功能?Facebook 此舉是否厚此薄彼?對此,FB給了一套政治正確的解釋,但這段說辭,就和 Facebook 對待親伊斯蘭國帳號頁面的綏靖態度,以及對待跨性別者帳號的毫不手軟一樣,缺乏基本的公信力。

Facebook 處在一個中立的困境中,去制裁這些恐怖分子帳號違反了言論表達自由,但如果不作為卻又只能放任恐怖主義發展。

Facebook 並不孤獨,其他網路產品在面對恐怖主義時一樣被動。Twitter 以及旗下直播軟體 Periscope 傳播資訊的成本極低,因此成為了恐怖教義傳播的重災區;伊斯蘭國發佈的俘虜斬首影片,在 YouTube 上長時間上線而未被刪除——這種行為的確保衛了表達的自由,但錯在給觀看者帶來了極大的心理傷害,而這是恐怖分子希望看到的。

借助科技飛速傳播的恐怖主義,讓崇尚自由與隱私的網路中立原則陷入了道德困境。

 

「棱鏡計畫」是否真有必要?

有沒有解法?有:以「棱鏡計畫」 為代表的大規模監聽活動,對恐怖主義的發現和遏制較為有效。但它也讓網民們成為陷入兩難境地的受害者。

首先,單個平臺、官方機構、駭客個人或駭客組織的個體行動已經不足以對抗伊斯蘭國,網路和高技術加密工具助長了恐怖分子的囂張氣焰。因而人們需要大規模監聽,和快速做出制裁決定的機制。

但另一方面,大規模監聽的醜聞不斷見諸報端,情報機構高超的監聽手段和技巧,以及政客們推廣監聽計畫的堅決態度,對於公民隱私權的觸犯,聽上去卻像是另一種“恐怖主義”。

說到底,我們到底需要的是隱私,還是安全?

自由、安全與伊斯蘭國,以及網路中立原則的道德困境

這個問題沒有絕對的答案。在恐怖主義威脅被網路放大的背景下,人們更加深刻地明白了這個道理:在網路上,沒有絕對的隱私。人們感覺安全問題迫在眉睫,就會選擇犧牲一部分自由和隱私;而當人們感覺安全不再是問題,則會重新開始爭取自由與隱私。當自由和安全形成對立時,根據不同時刻的不同需要,兩者之間必有取捨。

在這個取捨上,前述的加密通訊軟體 Telegram 樹了一個好榜樣。他們宣佈主動與伊斯蘭國網軍開戰,已經關閉了 78 個相關的群組。Telegram 否認限制言論自由和內容審查,但明確表示團隊會對有人投訴的內容和群組進行核查。

自由、安全與伊斯蘭國,以及網路中立原則的道德困境

應對恐怖主義在數字世界的蔓延,網路的中立原則應該變通。資料、資訊和社交網路應該被用於打擊恐怖主義而非服務恐怖主義,應該是網路在中立之上的基本主張。對使用網路散播恐怖主義的卑劣行為與其實踐者,有效的制裁行為分秒必爭。

 

自由、安全與伊斯蘭國,以及網路中立原則的道德困境

PingWest中文網
作者

PingWest是一家全球視野的尖端科技媒體,提供關於中國與美國的最尖端科技創業資訊,致力於成為溝通這兩個全球最大互聯網/移動市場的互聯網社群。

使用 Facebook 留言
發表回應
謹慎發言,尊重彼此。按此展開留言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