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準鏡頭的素質典範:Sony Planar FE 50mm F1.4 ZA 評測

Planar T* FE50mm F1.4 ZA 鏡頭介紹

50mm F1.4 這樣的鏡頭絕對是各相機品牌所必備的焦段,不過 Sony 這顆 Planar T* FE50mm F1.4 ZA 卻是其中最大最重的選擇,重量 778g,尺寸 83.5 x 108 mm,濾鏡口徑 72mm,採用 11 片圓形光圈葉片,具備防塵防滴特性以及 SSM、DDSSM 對焦馬達,視角為 47°,若是使用在 APS-C 格式上視角則是 32°

標準鏡頭的素質典範:Sony Planar FE 50mm F1.4 ZA 評測

鏡片分佈為 9 群 12 枚,採用 1 枚進階非球面 AA 鏡片、1 枚非球面鏡片以及 1 枚降低色散的 ED 鏡片,用料還算不差。與之相較,FE 55mm F1.8 ZA 則是採用了 3 枚非球面鏡面。

標準鏡頭的素質典範:Sony Planar FE 50mm F1.4 ZA 評測

▲鏡頭下端打印上這顆鏡頭的最近對焦距離 0.45m,一般的 50mm 鏡頭也是 45cm,放大倍率為 0.15x,這點略勝 FE 55mm F1.8 ZA 的最近對焦距離 50cm。

標準鏡頭的素質典範:Sony Planar FE 50mm F1.4 ZA 評測

▲Sony 在高階定焦鏡上都開始加入了這顆 Click 選擇鈕,可以設定光圈環切換為有段或無段,主要用於錄影功能上,過往我們在 FE 35mm F1.4 以及 FE 85mm F1.4 GM 身上都看過這樣的設計。

標準鏡頭的素質典範:Sony Planar FE 50mm F1.4 ZA 評測

▲與其他兩顆 F1.4 高階定焦鏡一樣(35mm 與 85mm),這顆鏡頭也有光圈環設計,可每 1/3 EV 調整,光圈環切換至「A」則可將光圈交由機身自動判斷,類似的設計在其他品牌(例如 Fujifilm)身上也有。

標準鏡頭的素質典範:Sony Planar FE 50mm F1.4 ZA 評測

▲72mm 的超大口徑,加上 778g 的重量,實在是一顆存在感很強的鏡頭,此外它也採用 ZA 鏡頭著名的 T* 鍍膜,可有效減低耀光及鬼影,並保留畫面對比與飽和度。

標準鏡頭的素質典範:Sony Planar FE 50mm F1.4 ZA 評測

▲曾經滿足多少 Sony 使用者的小藍標,如今從 A 環轉戰到 FE 環持續發光發熱,反觀 A 環...

標準鏡頭的素質典範:Sony Planar FE 50mm F1.4 ZA 評測

▲這顆 ALC-SH143 花型遮光罩相當大一顆,而且筆者測試過這顆遮光罩是可以裝到 FE 70-200mm F4 G OSS 身上的。但這顆遮光罩並不像 FE55mm F1.8 ZA 或是 FE 24-70、FE 16-35... 一樣,採用金屬塑膠兩截設計,而是通體塑膠材質。必須要說這遮光罩實在是有一點薄,要保護這麼貴鏡頭的話實在是令人有點擔心。

標準鏡頭的素質典範:Sony Planar FE 50mm F1.4 ZA 評測

這顆鏡頭到底有多大呢?看看它裝在 A7R II 身上的樣子吧:

標準鏡頭的素質典範:Sony Planar FE 50mm F1.4 ZA 評測

不意外的頭重腳輕,但筆者比較不能接受的是這顆鏡頭裝上之後機身就無法平放了...。

標準鏡頭的素質典範:Sony Planar FE 50mm F1.4 ZA 評測

▲裝上遮光罩更大一顆啦...

標準鏡頭的素質典範:Sony Planar FE 50mm F1.4 ZA 評測

▲放在旁邊的是筆者一同測試的 福倫達 10mm F5.6,這樣比較下來 FE 50mm F1.4 ZA 真的是大的有點誇張。

散景表現

散景是這顆鏡頭的所有表現中筆者最喜歡的一部份了,雖然它不是強調散景的「GM」系列,雖然對比稍強了一些,但它的散景過渡仍然相當柔順,而且光點放大來看的話是幾乎沒有「洋蔥圈」狀況的,這點非常令人激賞。

標準鏡頭的素質典範:Sony Planar FE 50mm F1.4 ZA 評測

標準鏡頭的素質典範:Sony Planar FE 50mm F1.4 ZA 評測

人像

人像應該是這顆鏡頭的主戰場了,可惜這次測試期間並沒有機會拍到麻豆,下面這張照片是在 F1.4 光圈全開的狀況下拍攝,風格設定為「肖像」並且加飽和度,Jpeg 直出就有很討喜的色彩,散景也十分有立體感。

標準鏡頭的素質典範:Sony Planar FE 50mm F1.4 ZA 評測

標準鏡頭的素質典範:Sony Planar FE 50mm F1.4 ZA 評測

標準鏡頭的素質典範:Sony Planar FE 50mm F1.4 ZA 評測

口徑蝕

口徑蝕算是鏡頭在大光圈下會產生的缺陷之一,最明顯的特徵就是畫面邊緣的光點會變成橢圓形,這點應該是大光圈鏡頭難以避免的宿命。有些老鏡具有所謂「旋轉散景」,其原因就是口徑蝕嚴重,造成焦外散景以同心圓的方式分佈,造成一種散景在旋轉的感覺。這顆鏡頭的口徑蝕狀況還算是滿可以接受的,邊緣散景在焦外的二線性與口徑蝕比 FE 55mm F1.8 ZA 還要輕微。

標準鏡頭的素質典範:Sony Planar FE 50mm F1.4 ZA 評測

詭異的對焦速度

用「詭異」來形容一顆鏡頭的對焦速度是極少見的,這顆鏡頭的對機確有一些問題,而且這些問題不應該存在如此高價的高階/頂級鏡頭上。這要先從 Sony E 接環系統的對焦機制說起,不論是 APS-C 還是 FF 格式(a6300 或是 A7 系列),E-Mount 的鏡頭都設計為具備即時光圈預覽設計,以達到 EVF/ 螢幕所見即所得的結果。

這代表什麼意思呢?亦即,你如今在 Sony 相機上設定光圈縮到 F8,鏡頭就會在你操作的當下縮成 F8,然後一直用 F8 取景直到拍照。這樣有什麼不正常呢?一般的相機是取景、對焦都是光圈全開,只有在拍攝的當下才會縮至你所設定的光圈,這點無論 OVF、EVF 機種皆是。剛好筆者之前有用過 RX100 Mark IV 錄製過慢動作影片:(如果你對這部影片有興趣可點閱:超高速錄影看4種相機,從「咔」到「嚓」的反光鏡和快門動作方式大不同

▲影片中 45 秒開始,可以看到相機在按下快門鈕時才會縮到使用者所設定的光圈,其他時候都是以最大光圈取景。

如果你手邊有 Sony 相機,可以拿起來試試看,光圈縮小時螢幕反應會明顯變慢,而且畫面雜訊也會變多,這是因為進光量大幅減少,但相機還是要在螢幕上模擬出拍攝結果的緣故。

好,講了這麼多之後終於要來說這顆鏡頭對焦哪裡詭異了。因為鏡頭在小光圈時,進光量對大幅減低導致對焦困難,進而影響對焦準確度與速度,因此 Sony 的應對方式是在對焦時開大光圈(可能是全開,也可能是開至 f/5.6 等特定的光圈值,這必須看 Sony 針對不同鏡頭的設計),來確保對焦速度正常,但這樣的設計在  Planar T* FE50mm F1.4 ZA 身上卻不存在。結論就是:

縮光圈時,對焦能力會大幅降低

也就是說,如果你縮到最小光圈 F16,它就全程用 F16 來對焦。這樣的結過當然就是慢到爆炸,筆者錄製了以下影片,測試它在 f/1.4、f/8 以及 f/16 時的對焦速度。

Planar T* FE50mm F1.4 ZA 不同光圈對焦速度展示

畫面中拿來對焦的物體算是距離較近的,但即使是這樣的狀況,不論在何種光圈值下這顆鏡頭都回來回搜尋了一次才拉至定位,焦點搜尋能力算是低下,而且縮到 F8 對焦速度就明顯受到影響,縮到 F16 對焦速度更是悲劇...。

我們來看看什麼是比較正常的表現,下面的影片是 FE 55mm F1.8 ZA 這顆鏡頭的對比測試,測試光圈是 f/1.8、f/8、f/22: 

雖然縮光圈對對焦速度有影響,但你可以看到影響遠不如 FE 50mm F1.4 ZA 來得嚴重,全開光圈的對焦速度也比較明快俐落了些。另外如果你有注意到的話,在縮光圈後按下快門時畫面會突然閃白一下,那是因為這顆鏡頭的機制是會在對焦時全開光圈的設計。

為了確認是否是韌體問題,筆者也將原本 A7R II 版本 v 3.0 的韌體更新為 v3.2:

標準鏡頭的素質典範:Sony Planar FE 50mm F1.4 ZA 評測

更新後的表現沒有顯著差異(還好,不用重測了XD),只能說這樣的設計真的是很詭異呢...。另外,若是有錄影需求的使用者也務必要更新韌體,因為這顆鏡頭「AF 驅動速度」與「AF 追蹤靈敏度」是要將韌體更新之後才可以調整。

從鏡頭結構來看,FE 50mm F1.4 為 Planar 結構,FE 55mm F1.8 則為 Sonnar 設計,這兩種都是蔡司鏡頭歷史上經典的結構之一。高品質的 Planar 鏡頭曾被譽為「人類能做到的光學極限」,可在大光圈狀況下大幅校正球面像差,並且對色散的校正也很好。至於 Sonnar 在全開光圈下也有很好的反差,結構比較簡單且體積輕巧。雖然這是對老鏡的描述,但其光學與機械性質可能也適合為這兩顆鏡頭的特性做註腳。

畫質測試

畫質測試樣張:取中間與邊角 600x400 像素裁圖

標準鏡頭的素質典範:Sony Planar FE 50mm F1.4 ZA 評測

中央畫質

標準鏡頭的素質典範:Sony Planar FE 50mm F1.4 ZA 評測

f/1.4 光圈全開狀況下的畫質即可算是可用光圈,縮一級至 f/2.0 已可視為工作用光圈,縮至 f/2.8 的畫質就已經相當銳利,最佳畫質大約落在 f/4~f/5.6 之間,而最小光圈 f/16 的畫質則比 f/1.4 光圈全開還要差一些。 

邊角畫質

標準鏡頭的素質典範:Sony Planar FE 50mm F1.4 ZA 評測

邊角畫質的表現與中央畫質其實滿接近的,但因為邊角失光的緣故全開光圈時明顯較暗,而最佳畫質同樣落在 f/4~f/5.6 之間。

標準鏡頭的素質典範:Sony Planar FE 50mm F1.4 ZA 評測

▲一併附上原廠 MTF 圖供參考

紫邊/色散

紫邊測試樣張,取中央 300x200 畫素,拍攝時機身數位修正為關閉。

標準鏡頭的素質典範:Sony Planar FE 50mm F1.4 ZA 評測

照片中看不太出來,但事實上畫面中央的鐵鍊環是正面對太陽而且反光直射鏡頭的,在這種狀況下鐵鍊環大多都是直接爆掉且冒出紫邊,但事實上這顆鏡頭無論在任何光圈值都沒有明顯的紫邊現象,色散抑制做的極好,這點令筆者十分意外,一開始還以為是場景挑不對,但連續試了一些高反差場合依舊如此。

標準鏡頭的素質典範:Sony Planar FE 50mm F1.4 ZA 評測

邊角失光

不論是不是大光圈鏡頭,每顆鏡頭或多或少都會有邊角失光,只是在大光圈鏡頭下比較明顯而已。以下機身設定所有數位修正為「關」,可以看出邊角失光在 f/4.0 時就有顯著改善,從 f/5.6 開始直到最小光圈幾乎就已經沒有失光現象,而 f/1.4 最大光圈的失光比 f/2.0 還要嚴重得多。如果要在大光圈狀況下取得較輕微的邊角失光,建議可以將光圈縮至 f/2.0 開始拍攝,或乾脆數位修正全開應戰。

標準鏡頭的素質典範:Sony Planar FE 50mm F1.4 ZA 評測

變形

數位修正設為關閉時可以看到有輕微的枕狀變形。

標準鏡頭的素質典範:Sony Planar FE 50mm F1.4 ZA 評測

 

下一頁還有:實拍表現與結語

Furch
作者

前PC home雜誌、T客邦產業編輯,現任furch lab 攝影實驗室站長,Canon Taiwan合作講師、Sony Taiwan講座講師、正成貿易合作講師、Sony Pro Support攝影師

使用 Facebook 留言
發表回應
謹慎發言,尊重彼此。按此展開留言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