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攝影徹底研究介面篇:別只會用傻瓜模式,看懂手機的基本拍攝功能

記憶卡、隨身碟,最直覺的照片轉存工具

手機容量不夠?記憶卡又要爆了?照片可不是拍完就沒事了,大量的照片要如何整理或存放也是一大問題,尤其現在手機拍照的畫素都很高,動輒千萬像素的規格,也考驗手機的儲存空間,如果手機內建的容量就已足夠存放照片那就不用擔心,但如果手機空間不夠時,善用 USB OTG 隨身碟或是無線儲存隨身碟就能解決,甚至還可以快速將手機裡的照片轉存與分享。

最方便的儲存方案 USB OTG

想要從手機中取出照片,除了利用傳輸線連接手機和電腦之外,使用 USB OTG 也是解決之道,目前市面上常見的 USB OTG 通常一端是 USB 2.0或 USB 3.0介面,另一端則有 micro USB、USB Type-C 或是 Lightning 連接埠等規格,只要依照手機連接埠選擇適合的產品,連接上 USB OTG 後,就能利用檔案管理員快速且大量將照片從手機中取出。

無線傳輸隨身碟

除了 USB OTG 直接接在手機上取出儲存空間內的照片之外,另外還有一種產品稱為無線傳輸隨身碟,和 USB OTG 相比,無線傳輸隨身碟的優勢在於不用擔心手機用的連接埠是哪種規格,由於內建無線傳輸功能,只要下載隨身碟專用的 app,並將手機與隨身碟配對連結,就能無線將照片或檔案傳至隨身碟中了。

手機攝影徹底研究介面篇:別只會用傻瓜模式,看懂手機的基本拍攝功能
跨平台無線傳輸隨身碟
無線傳輸隨身碟除了可以支援 Android 和 iOS 手機之外, 也可以連結 Windows 和 Mac 電腦存取。

手機攝影徹底研究介面篇:別只會用傻瓜模式,看懂手機的基本拍攝功能
USB OTG
有存取照片需求的人,利用 USB OTG 就能大量且快速的存取照片,購買時記得看清楚採用的連接埠是哪一種即可。

手機攝影徹底研究介面篇:別只會用傻瓜模式,看懂手機的基本拍攝功能
micro SD 卡
只要手機有 micro SD 卡插槽,就可以直接利用 micro SD 卡擴充儲存容量,一般來說建議選擇32GB 以上的容量比較夠用。

善用雲端空間,解決空間不足的問題

除了利用 USB OTG 或是無線傳輸隨身碟等實體裝置存取檔案之外,雲端空間也是可以善用的照片儲存管理方案,常聽到的雲端空間包含 Google Drive、Dropbox、OneDrive 等,除了具備儲存照片和檔案的功能之外,還支援「分享」,使用者可以將單一張照片或是整個資料夾變成一段網址,複製後直接貼在社群軟體分享給親朋好友。當然,雲端儲存不僅於此,在應用程式商店中有更多專為相片分享設計的照片 app,這裡推薦兩個專為照片儲存設計的空間:Google 相簿和 Flickr,不僅可以存放照片,還可在社群平台上分享交流,更重要的是提供依照時間、活動或地點來分類照片的功能,方便使用者管理相簿。

主題式分類 Google 相簿

老字號的 Google 相簿想必大家應該都十分熟悉,它提供免費且無限量的高畫質照片和影片備份功能(相片最高畫素可達1600萬,影片解析度可達1080p),讓使用者可以釋放裝置的儲存空間,Google 相簿更具備強大的搜尋功能,讓使用者可以快速依照地點、主題、拍攝時間找到不同時期拍攝的照片,除此之外,Google 相簿也內建一些特效和簡單的編輯功能,利用相片編輯工具就可以簡單的美化拍出的相片。

可欣賞照片的 Flickr 平台

另一個老字號的照片整理備份工具則是 Flickr,從推出之後容量不斷擴大,目前免費用戶可擁有1TB 的超大儲存空間,可以將手機裡的相片和影片自動備份至 Flickr 相機膠捲中,空出手機空間,雖然搜尋功能沒有 Google 相簿來得強大,不過 Flickr 有個難以取代的特質就是可以在上面瀏覽其他人上傳的攝影作品,也可以將自己得意的攝影大作利用 Flickr 平台分享給更多人看到。

手機攝影徹底研究介面篇:別只會用傻瓜模式,看懂手機的基本拍攝功能
Google 相簿
依照不同主題分類照片內容,使用者在搜尋照片時可以節省更多搜尋時間。

手機攝影徹底研究介面篇:別只會用傻瓜模式,看懂手機的基本拍攝功能
Flickr
老字號的照片儲存空間不僅提供備份功能,還能直接為照片加入濾鏡或是裁切照片。

手機攝影徹底研究介面篇:別只會用傻瓜模式,看懂手機的基本拍攝功能
Dropbox 空間
雖然整理功能不像專業相簿 app 強大,不過簡單直覺的操作介面讓它在雲端儲存上屹立不搖。

下一頁還有五款最推薦的照相手機唷 ~

Furch
作者

前PC home雜誌、T客邦產業編輯,現任furch lab 攝影實驗室站長,Canon Taiwan合作講師、Sony Taiwan講座講師、正成貿易合作講師、Sony Pro Support攝影師

使用 Facebook 留言
發表回應
謹慎發言,尊重彼此。按此展開留言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