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這一代最棒的科技作家:從紙媒寫到網路時代40年,「莫博士」宣布退休

他是這一代最棒的科技作家:從紙媒寫到網路時代40年,「莫博士」宣布退休

知名科技作者莫博士(Walter Mossberg)要退休了,他在科技媒體 The Verge 上寫下了最後一篇專欄文章。他認為,電腦將會從台前退居幕後,環境將會主導一切。莫博士回顧了40年來科技產業的發展,並展望了未來:

我為 The Verge、Recode 每週寫一篇專欄,這是最後一篇,我也不準備在其它任何地方寫每週專欄了。自1991年以來每週我都寫類似的專欄,開始時是在《華爾街日報》。那時,我有幸結識了科技革命的發起者,思考他們的作品,有時甚至提出苛刻的批評。

這是一段漫長的時間,世界不斷變化,現在我準備退休了,對這段時間消費科技的發展做出回顧、暢想一下未來似乎是再合適不過的事。

首先我們從1991年10月17日開始,那時我在《華爾街日報》的「個人科技」專欄寫下第一篇文章,我們從文章的第一行開始,這行文字經常被人引用:「個人電腦太難使用了,這不是你的錯。」當時的確如此,許多許多年之後仍然如此。界面讓人困惑,大多科技產品老是需要調整和維修,需要的技術又是大多人不具備的,或者說是他們不願意掌握的。整個行業是全新的,工程師沒有為普通人設計產品,這些普通人有其它的才能和興趣。

 

他是這一代最棒的科技作家:從紙媒寫到網路時代40年,「莫博士」宣布退休

隨著時間的流逝,產品越來越可靠,越來越易用,用戶經驗越來越豐富。你現在可以將iPad交給6歲的孩子使用,稍稍指導一下,她就會非常樂意學習,很快就知道如何操作。這是一個驚人的事實,因為iPad比1990年代我所測試的任何複雜PC都要強大得多。另外,過去PC經常出現災難性故障,現在的硬體和軟體工具已經很少出現。

今天,我不得不說:「使用個人科技已經是相當容易的事,如果不是,那可不是你的錯。」我們所依賴的裝置(比如PC和手機)不再是新玩意。它們已經很精妙,製造時將「用戶」放在心中,每年都變得越來越好。

一些新東西離工程師思維還是太近了,產品不夠簡單可靠。許多人還無法使用專用VR系統,或者不想穿戴頭盔。我們當中的許多人不相信Siri、Alexa或者Google助手,因為許多時候它們給出的答案不精準、不實用。不過請注意,這些技術仍然處在發展初期。

那麼,我們現在走到了哪裡?接下來會有什麼出現? 

 

暫時平靜 

當我寫這篇文章時,個人科技世界正在蓬勃發展,充滿無數的可能性,不過只有少數新出現的重量級顛覆性產品能夠變成主流。於是乎,科技業進入奇怪的平靜期,這只是暫時的。

10年前,蘋果推出第一代iPhone,由此開始多點觸摸智慧手機征服世界,現在它還在進化,變得越來越好。事實上,它成為了新的個人電腦。這是一款正在成熟的產品,我甚至懷疑它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平板像火箭一樣崛起,但在許多的人生活中卻很難找到一個基本位置。桌機與筆電成為桌面擺設,成為家具的一部分。

一些重要的軟體工具革命還在進行,越來越好,比如雲端計算、搜索引擎、社交網路,但是基本上已經穩定了。

消費無人機、機器人剛剛發展起來,還處在小眾市場,實用性不強。

自2010年iPad推出以來,最重要的硬體和軟體工具應該是亞馬遜Echo語音控制智慧音箱,它是用Alexa軟體工具助手驅動的。產品於2015年推出,第二年相似的Google Home推出。我預計還會有其它企業推出同類產品。

不過Echo與Alexa剛剛開始起步。亞馬遜CEO貝佐斯去年在採訪中告訴我,說AI甚至連漫長棒球比賽的第一局都算不上,當時所處的階段只相當於揮出第一桿。Echo賣了多少?亞馬遜沒有透露銷售資料,第三方估計增長很快,去年銷量應該不到1000萬台。我們不妨對比一下,雖然現在勢頭不及當年,不過上個季度90天裡蘋果賣了5000萬台iPhone,Android手機更流行,它的總銷量無疑多得多。

Google剛剛宣佈,全球月活躍Android裝置的數量達到20億,蘋果一年半之前曾說過,超過10億iOS裝置處於活躍使用狀態。當中大多裝置都是智慧手機,手機不再是新玩意。 

 

等待 

在亞馬遜、應用商店、Apple Store雖然看不到驚人的新消費科技產品出現,話雖如此,我們不能因此斷定科技革命已經停滯或者終止。事實上,它只是暫停一下,接下來將要征服新領地。如果成功,市場將與1970年代出現的消費PC一樣大,甚至更大,或者是1990年代出現的網路,本世紀前10年出現的智慧手機。

所有重要的科技公司、其它產業的企業、一些我們不知道名字的創業公司正在為未來開發重要組件。這些組件包括:AI/機器學習、AR、VR、機器人、無人機、智慧家庭、自動駕駛汽車、數位健康/可穿戴裝置。

所有這些東西都依賴一些共同元素,包括更強更分散的計算力、新感測器、更好的網路、更智慧的語音、視覺識別,以及更智慧更安全的軟體工具。

要為這些技術找到例證並不難,它們已經存在,不過還處在發展初期,主要吸引那些極感興趣的人,受到了限制。與未來即將出現的產品相比,它們如同 Commodore PET,或者老電影中出現的大型車載電話。 

 

環境運算

我預計:技術——所有一切中的電腦——將會消失於幕後,這就是所有努力的最終結果。在某些環境中它們可能會完全消失,等待語音命令去啟動,或者是人進入房間,或者是血液化學成份的變化,或者是溫度的變化,或者是運動,甚至可以用思想來啟動。

你的整個家庭、辦公室、汽車將會植入等待式電腦或者感測器,它們不會干擾你,甚至你不會將它們視為科技裝置。

這就是環境運算,用智力和功能去改變我們周圍的環境,這種技術似乎還沒有完全變成現實。

我不由想起2005年的一個「週六夜現場」節目,當時藝人Fred Armisen扮演賈伯斯,展示一台超小的iPod,最終它變成不可見的產品,但是能夠保存每一張拍下的照片。

最近幾週,Facebook著名研究人員Regina Dugan宣佈,她的一個秘密團隊正在開發新技術,用思想輸入訊息,控制VR裝置。她們還在開發新技術,透過皮膚傾聽聲音。

Facebook的理念就是說如果AR植入標準眼鏡,可以將複雜的虛擬對象投放到現實生活,如果還要按按鈕,使用觸摸控制或者語音命令,那麼體驗就不能算是無縫的。

有報導說,蘋果設立了一個秘密計畫,它們要用非入侵性感測器測量糖尿病患者的葡萄糖等級,這樣就沒有必要打針測量了。

Google改變了企業使命,確立了「AI優先」戰略,有了Google Home和Google助手,我們可以用語音命令完成任務,最終可以進行真實的、非結構性的會話。

有幾家小企業想讓電力從空氣中傳輸,給行動裝置充電,這樣一來就可以去掉電源線了。

我預計,許多新型環境運算技術會在未來10年內出現,20年內完全變成現實。

 

為什麼重要? 

在所有這些產品中,每一個都有可能創造一個未知的新世界。它完全不同,與我們對科技的認識完全不同。

當網路最初出現時,上網是一種離散活動,透過一大堆金屬塑料組成的PC實現,使用一種離散的軟體工具程式,它叫作瀏覽器。到了今天,雖然網路像電網一樣,驅動許多東西,但是我們仍然使用離散裝置(比如智慧手機)接入它。沒錯,你可以透過Echo使用一些服務,但是仍然有裝置存在,你還要知道「魔法口訣」。我們離企業號星艦(Starship Enterprise)中無所不在、不可見的電腦還很遙遠。

還有一點更糟糕,你仍在使用古老的電腦。這些裝置佔用空間,使用時需要專門技能。即使到了今天,你看看餐館,桌上到處是智慧手機,等著主人使用。

電腦變得越來越容易使用了,但它們仍然需要主人關心愛護,它要充電,要知道使用哪個App,何時使用。

沒錯,技術是好東西,但在過去40年裡不夠自然,只是生活的附屬品。實驗室中正在開發的技術有望改變這一點。 

 

黑暗面 

讀到這裡,一些人可能已經對環境計算望而生畏。你們關心如下一些問題:侵犯隱私、將更多個人生活訊息變成錢、政府監控、駭客活動更加猖獗。如果FBI可以威脅蘋果這樣的大企業,讓它交出iPhone密碼,在未來高度依賴科技的環境中,你們又如何防止政府侵犯呢?如果英國醫院因為勒索攻擊被迫關閉,網路駭客能不能將你趕出房子、辦公室或者汽車?

好問題。

最佳答案是:如果我們要將房產、汽車、健康及更多的資料交給私營科技企業,規模達到難以想像的程度,我們必須設定更強的安全隱私標準,比今天的標準更高。在美國,現在是時候不再圍著隱私安全問題兜圈子了,而是要推行更實際、更有約束力的法規。

如果環境科技像過去的技術(比如木柵欄、鋼樑和發動機模組)一樣成為生活的一部分,我們必須讓它符合相關的數位標準,類似於強制性的建築條例、汽車安全標準。除此之外別無它法。健康方面又如何呢?當前的醫療裝置標準必須提高,同時又要鼓勵創新。

科技產業一直都是破壞者,它要與政府攜手合作制定政策。最開始時,這點比開發技術更難。 

 

寡頭壟斷

大多數工作來自於大企業,尤其是我們瞭解到的工作,以及報導中提到的工作,這些企業包括蘋果、亞馬遜、Facebook、Google、微軟。

然而,科技產業也會發生「結構型轉變」,寡頭也會洗牌。例如,今天蘋果是最大的企業。很多報導都說,蘋果對AR、自動駕駛汽車、健康產業高度重視。蘋果制定了嚴格的隱私政策,這點讓人尊敬,但它也有副作用,使得蘋果很難獲得大量資料,而開發機器學習技術需要大量資料。

微軟還在努力探索,想將強大的軟體工具和雲計算專業知識與硬體業務整合。Facebook與Google的業務是以廣告作為基礎的,現在雖然佔據統治地位,但是未來並無保障。至於亞馬遜,只有一款真正強大的硬體,它就是Kindle。

即使這些巨頭都做得很好,排名只是稍有變化,美國及全世界也會不斷追問:它們是否掌控了太多的權力。如果是,如何限制權力而不傷害進步。 

 

結語 

在過去幾十年裡,無論你何時坐上這輛「雲霄飛車」,旅程都是驚心動魄的。過程是激動的、豐富的、變革性的。既有障礙也有進步。很快,經歷一段暫時的減速之後,雲霄飛車將會再次加速,只是這一次與實際體驗有關,至於體驗是如何打造的,被提到的程度會小一些。

作為裝置愛好者,我有點傷心。作為科技信徒,我感到興奮。我不會再評測任何新品了,不過你應該相信,我會密切關注下一輪革命。

感謝閱讀,再見了。

 

本文來自:www.recode.net

 

他是這一代最棒的科技作家:從紙媒寫到網路時代40年,「莫博士」宣布退休

36Kr
作者

36氪(36Kr.com)累計發表超過10.8萬條包含圖文、音訊、影片在內的優質內容。氪原創內容體系涵蓋新創公司、大公司、投資機構、地方產業與二級市場等內容模組,設置有快訊、深度商業報導

使用 Facebook 留言

發表回應

謹慎發言,尊重彼此。按此展開留言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