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ltrabook、常規機硬尬,效能實測選出你的需求

Ultrabook、常規機硬尬,效能實測選出你的需求

ADVERTISEMENT

要直接為常規筆記型電腦或是 Ultrabook 下結論,說哪一邊比較好,似乎有一點不切實際,因為如果無法找出衡量的標準,就無法比較2者的差異。常規機與 Ultrabook 除了可以從應用層面的不同做比較外,也可以從效能測試中看出些端倪。

Ultrabook系列:

快速目錄:

攜帶方便就要有所犧牲

Ultrabook最大的賣點就是輕薄的機身,從攜帶性的觀點來看,當然是越輕越薄的電腦越方便攜帶,但是機身輕薄背後的代價,是擴充性及效能的犧牲。

目前市面上的Ultrabook皆使用IGP顯示,USB埠的數量大多為2個,而且都沒有ExpressCard的介面插槽以及光碟機,如果是文書、上網使用的話,大多不會遇到問題,看影片等多媒體應用,也可以靠IGP硬體解碼解決,但是遇到遊戲或是需要使用光碟的場合,就會顯得有些捉襟見肘。

常規機應用較廣

相較之下,雖然常規筆記型電腦體積通常比較大,但是功能會比Ultrabook來得更為完整,除了有獨立顯示卡、光碟機之外,USB埠的數量也比較多,有些筆電甚至會有eSATA等介面,使用及擴充外接裝置時更為方便。
如果讀者時常需要使用光碟,選擇Ultrabook就需要另外準備1台外接式光碟機,2者加起來的重量,不見得會比常規機種輕,而且攜帶時恐怕會更加不便。

Ultrabook、常規機硬尬,效能實測選出你的需求

不同的挑選依據

由於在上段文章中所講到的方便性等因素,會因使用者的需要而異,所以筆者很難為各位讀者找到衡量點,如果一定要使用光碟機、eSATA或是ExpressCard介面周邊的話,那就只能選擇常規機。

如果不介意擴充能力,則可以將注意力聚焦在電腦本身的效能、使用者對效能表現的體驗,以及續航力3個主要的項目上。在這個章節中,筆者挑選3台常規機種與3台Ultrabook進行測試,主要目的是要從效能的觀點出發,進而測試哪種平台在使用上,會比較貼近大家的需求。

處理器省電降速

由於需要顧及續航力的因應,Ultrabook所搭載的處理器以低電壓版的產品為主,除了電壓較一般處理器低之外,時脈也跟著調降不少,以搭載Core i7處理器的受測筆電為例,常規機種的時脈高達2790MHz,但是Ultrabook的時脈卻只有1795 MHz,其差距高達35%。

Ultrabook、常規機硬尬,效能實測選出你的需求

▲運算測試(Processor Arithmetic)的表現,幾乎只與處理器的時脈相關。

在SiSoftware Sandra的運算測試(Processor Arithmetic)中,可以看到常規機皆因處理器時脈較高而佔到便宜,時脈較低的Ultrabook全數處於下風。同樣的情況也發生在多媒體測試(Processor Multi-Media),測試成績與處理器時脈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Ultrabook、常規機硬尬,效能實測選出你的需求

▲多媒體測試(Processor Multi-Media)的情況也是差不多,可以說是處理器個人秀的舞台。

運算效能與時脈成正比

若將測試所得到的成績,除上處理器的時脈所得到的比值,就可以估算處理器每次運算所帶來的效能大概是多少。在下方的圖表中,筆者將運算測試和多媒體測試所得到的結果,分別除上處理器的時脈(以GHz為單位),所得的比值,就是在每GHz運算中所得到的效能。

Ultrabook、常規機硬尬,效能實測選出你的需求

▲若將成績除上效能的話,可以發現處理器每次運算所貢獻的效能不會差太多,而且互有輸贏。

在i3測試平台中,得到的比值幾乎一模一樣,然而在i5、i7平台則互有輸贏,不過2者的差距幅度不會很大,基本上可以視為影響效能的因素在於處理器的時脈,和筆電為常規機或Ultrabook的關係不大,也和處理器的電壓沒有直接關連。

Ultrabook、常規機硬尬,效能實測選出你的需求

▲這張圖和前1張一樣是比較每次運算產生的效能,其中2款i3筆電計算出的比值幾乎一樣。

(後面還有:效能由常規機勝出)

延伸閱讀:

第二代 Ultrabook 準備搭載 Ivy Bridge 上陣,還有什麼亮點?

Ultrabook 整理懶人包,6品牌產品採購推薦、實測看這裡

Acer Timeline Ultra M3:內搭 GeForce GT 640 的 Ultrabook 評測

Dell XPS 13 Ultrabook 評測:小機身也能有大畫面

 

國寶大師 李文恩
作者

電腦王特約作者,專門負責硬派內容,從處理器、主機板到開發板、零組件,尖端科技都一手包辦,最近的研究計畫則包括Windows 98復活與AI圖像生成。

使用 Facebook 留言
60fd44ab8f36aab2f99e1975ca7ea5ab?size=48&default=wavatar
1.  怒羅江門 (發表於 2012年5月07日 10:13)
這真的很棒
簡單明瞭點出常規機與超級本的差異化
因為還是會陷入超級本能不能取代常規本的迷思
看來效能與SLIM之間還是得取捨

7888ce99febbf62fb9e1382141440d45?size=48&default=wavatar
2.  捨得 (發表於 2012年5月07日 10:57)
※ 引述《怒羅江門》的留言:
> 這真的很棒
> 簡單明瞭點出常規機與超級本的差異化
> 因為還是會陷入超級本能不能取代常規本的迷思
> 看來效能與SLIM之間還是得取捨
>
>
沒辦法,有的人看半天還看不懂門道...,而【捨、得】就是自己需求的了解。
Charlie Chou
3.  Charlie Chou (發表於 2012年5月07日 13:37)
恩...
我只注意到低電壓版的i7可以挑贏普通版的i3...
可見TurboBoost很威啊...
(不過那個價格)

我還是習慣有獨顯啦...
(有Optimus也好)
然後SSD還是讓我有"它有一定的壽命"的感覺...
Shinwill
2人給推

6.  Shinwill (發表於 2012年5月07日 22:13)
其實已經有很多研究都指出
Intel CPU 的效能發展速度已經衝得太前面
幾乎超越目前大部分大眾的需求
反而是電腦裡最慢的零件 - 硬碟
是拖垮電腦速度最大的瓶頸,所以將 HDD 升級至 SSD
遠比把 i3 換成 i7 的效益來得要大(無論低不低電壓)
所以我認為,買 Ultrabook 根本不需要等 Ivy Bridge 機種
反而應該要注重 SSD 的速度和容量,以及電池續航力
還有機身重量、厚度、螢幕表現等等較貼近使用者體驗的面向
在同樣可以應付日常使用需求的 CPU 效能下
當然是買速度越慢,越省電的 CPU 越好
即可省下不必要的效能浪費來延長電池續航力
至於要不要高階獨顯則是端看使用者需求
沒有什麼一定的情況

所以,買 Ultrabook 應該要注重需求,及整體性的效能平衡
而不是只注重 CPU 效能,造成頭重腳輕的狀況
這也是很多消費者所無法看清的
發表回應
謹慎發言,尊重彼此。按此展開留言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