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專欄】回首OS X:The Tough Decade

【X專欄】回首OS X:The Tough Decade

1995年,Windows 95在全球同步上市。挾著前所未見的操作介面及甫興起的網際網路熱潮,微軟和Intel啟動強大的公關及行銷機器,讓Wintel幾乎成為個人電腦的代名詞。我記得當時還興奮地去家裡附近的金石堂書局,買了一本「擁抱未來」,而遠在美國剛學會上網的阿姨,生平寄出的第一封電子郵件,就是告訴我:她買了一部裝了Windows 95的電腦。

幾家歡樂幾家愁,就在矽谷的另一邊,這時候的Apple正陷於一片內外交迫的愁雲慘霧之中。自從1986年Steve Jobs被董事會逼退之後,歷任的執行長並沒有為蘋果電腦的作業系統帶來多大建樹,加上內部員工自大狂妄的經年陋習等諸多因素,讓Apple進入了前所未有的經營困境。

Apple最大的獲利來源是硬體,但是它不能只靠硬體來賺錢。

九○年代初開始,幾乎整整十年,Apple最大的目標,就是處心積慮的想要發展出一個次世代的、比Windows更先進好用的作業系統。其實,早在八○代末、Windows 3.1八字還沒一撇之前,較具警覺性的Apple員工們就已經嗅到了事情有點不太對勁,Wintel的組合可以提供比Apple更便宜的個人電腦(註1),過去十年的慣性經營模式(靠漂亮的硬體外殼及桌面印刷應用取勝)已經無法再當作穩固的靠山。

Apple的工程師們,提出了幾個解決方案。他們把各自意見寫在三種顏色的卡片上,分別為「藍色」、「紅色」與「粉紅色」,藍色是強固現有的Mac作業系統基礎,粉紅色及紅色則是較為激進創新的革命想法。

比較具代表性的是以下四個計畫,不過它們要不是胎死腹中、就是最後拱手讓人,都不是演變成OS X的濫殤:

TalOS:

Apple和IBM在九○年代初曾經合資建立一家公司,名為「Taligent」,其目的是發展出一套以物件導向為基礎的作業系統,不過後來IBM收回了這個計畫並獨自經營,本來是為了跟NT 4.0對打,最後落得無疾而終。

Copland:

如果不拿OS X來比較,那麼Mac OS 7(System 7)可以說是Mac上存活最久的作業系統,從1991年問世、到1997年System 8推出的這六年,剛好可以代表Apple的徬徨摸索期。

在這段期間,Apple除了持續出現過不怎麼叫座的硬體產品之外,作業系統的更新並無大幅精進,甚至可以說是停滯不前。

「Copland」是Apple本來打算用來當做System 8的Code Name,從增進記憶體管理、支援多人多工及網路瀏覽的幾個主要更新來看,確實已經是一個可以在版本號上加「1」,而不只是Service Pack等級的小改版作品。然而,Copland後來還是沒有順利成為OS 8(註2),Apple最後認為「Copland只是加進了一堆新東西的舊系統」,其基本架構仍然不具太大變動,最重要的是缺少「革新」的本質。這篇文章可以看出當年Apple對Copland寄與的願景,不過最後並沒有全部付諸實現。

BeOS

沒騙你,「在那個十分艱難的moment」,Apple曾經認真想要與微軟合作,推出一套建構於NT核心之上的作業系統,或者是在Sun的Solaris上疊床架屋,不過後來都沒有成功。

在新歡中尋覓不到知已,才會發現舊愛還是最美。「Be」是Apple一位前資深員工所建立的公司(註4),其主力產品「BeOS」在當時的核心技術堪稱十分先進,有記憶體保護、先佔式多工還支援SMP,它的「專長」是應付多媒體方面的應用,重點是它可以在PowerPC上跑,十分符合Apple的硬體策略需求。

可惜,「兄弟為錢鬩于牆」,Apple與Be雙方的合作,最後因為併購的價錢談不攏而告吹。BeOS當時仍然只能算是半成品,系統功能尚未完備、前景還不明朗也是原因之一,它不具備檔案分享及列印功能,連原本印刷應用的客戶都不可能留得住了,更遑論迎接即將到來的網路新世代。

【X專欄】回首OS X:The Tough Decade

BeOS的畫面截圖,然而這已經是2000年以後的成熟版本「R5-PE」,1996年Apple看上的應該是「DR6」,欠缺第三方應用程式是它當時最嚴重的致命傷。

最舊的愛才是最美

以上的幾個計畫,後來都沒有成功,Apple後來還是推出了OS 8、OS 9,不過,他們都只是為了正在檯面下秘密籌備的OS X鋪路的過渡產品。

事實上,這兩個作業系統確實扮演了銜接新系統的稱職角色,相當於今日「SpotLight」功能的「SherLock」可以查找本機及網路資源、HFS+檔案系統的問世、系統內嵌IE及Navigator瀏覽器,大部份都是網際網路的相關應用,而OS 9同時也是第一個能利用網路更新的作業系統。

【X專欄】回首OS X:The Tough Decade

IE 4.0 and Navigator on OS 9,很抱歉,這時還沒有Safari。

不過,他們在當年「絕對一點都不火紅」(註3)。1998年,微軟挾著Windows 95的成功,乘勝追擊推出了Windows 98,雖然跟後來的XP相比,它的穩定性及易用性都還相去甚遠,不過一直到了2003年還是有不小的市佔率。Windows XP推出後兩年內,有不少網咖為了遊戲的相容性,仍然遲遲未幫店裡的主機昇級作業系統。

在當時,微軟的員工可能會訕笑著:「哈,原來OS 8、OS 9也不過如此而已嘛」,事實上,某個人已經在員工大會上、拍著他那時還算英挺勇健的胸膛,道:「Apple,準備好了。」

轉捩點是在1997年,OS 8發表前不久的事。Apple把「NeXT」這間公司買了下來,其最主要的產品「NEXTSTEP」就是OS X的雛型,而NeXT的創辦人,正是Apple最為資深的前員工:

Steve Jobs,回來了。

待續…

=======================

@註1:如果只單純討論「作業系統」,那麼Mac的作業系統其實一直都很便宜(或者是說微軟的Windows一直都很「貴」)。以下表格是Windows與Mac OS歷代版本的「歷史價格」:

【X專欄】回首OS X:The Tough Decade

以上價格只是粗略值,事實上,要精準的全盤比較兩個作業系統的「價值」及「價格」十分困難。作業系統大多會隨著品牌電腦出貨(OEM),就算是自行組裝電腦的玩家也未必是「正版」軟體的愛好者,很難去估算出作業系統在採購電腦時所佔的真正成本;另一方面,Mac OS雖然一直以來都有所謂的「正式版」售價,其價格只是單純「僅供參考」,因為Mac出廠一定會配OS、要不然買升級版就好,沒有必要真的傻當冤大頭。

@註2:「OS 8就是Copland」的說法事實上也不為過,因為它確實實作了部份Copland的功能,不過它也加入了很多Copland沒有的功能。

@註3:其實OS 9也「活了很9」,因為應用程式相容性的關係,部份印刷出版業甚至還在使用這套作業系統。

@註4:1986年,Jean-Louis Gassée這位法國佬並指派接替Steve Jobs的位子,他本來在HP工作,後來接管Apple的法國總部。因為任內推出的產品未獲好評,他在1990年帶著產品開發團隊其中的一部份人員離開蘋果,建立Be這間公司。

幾家歡樂幾家愁,就在矽谷的另一邊,這個時候的Apple正陷於一片內外交迫的愁雲慘霧之中。1986年,Steve Jobs被董事會逼退,之後歷任的執行長並沒有為蘋果電腦所使用的作業系統帶來太大建樹(註1),加上內部員工自大狂妄的經年陋習等諸多因素,讓Apple進入了前所未有的經營困境。
九○年代初開始,幾乎整整十年,Apple最大的目標就是處心積慮的想要發展出一個次世代的、比Windows更先進好用的作業系統。而其實早在八○代末、Windows 3.1八字都還沒一撇之前,比較敏銳的Apple員工們就已經嗅到了事情有點不太對勁,Wintel的組合可以提供比Apple還便宜的個人電腦(註2),過去十年的慣性經營模式(靠漂亮的硬體外殼及桌面印刷應用取勝)已經無法再當作穩固的靠山。
Apple的工程師們,提出了幾個解決方案。第一個是強固現有的Mac作業系統基礎,其餘則是較為激進創新的革命想法,較具代表性的是以下四種解決方案,不過它們要不是胎死腹中、就是最後拱手讓人,都不是演變成後來OS X的濫殤:
TalOS:
Apple和IBM在九○年代初曾經合資建立一家公司,名為「Taligent」,其目的是發展出一套以物件導向為基礎的作業系統,不過後來IBM收回了這個計畫並獨自經營,最後落得無疾而終。
Copland:
如果不拿OS X來比較,那麼Mac OS 7(System 7)可以說是Mac上存活最久的作業系統,從1991年問世到1997年System 8推出的六年之間,剛好可以代表Apple的徬徨摸索期。
在這段期間,Apple除了持續出現過不怎麼叫座的硬體產品之外,作業系統的更新並無大幅精進,甚至可以說是停滯不前。
「Copland」是Apple本來打算用來當做System 8的Code Name,從增進記憶體管理、支援多人多工及網路瀏覽的多重主要更新來看,確實是一個已經可以當作新型作業系統、在版本號上加「1」,而不只是Service Pack等級的小改版作品。
然而,Copland後來還是沒有順利成為OS 8(註)。Apple最後認為「Copland只是加進了一堆新東西的舊系統」,其系統基本架構仍然不具太大變動,就好像第一代的山葉日系勁戰跟後來的歐系天鵝一樣,最重要的是缺少「革新」的本質。
BeOS
沒騙你,在那個十分艱難的moment,Apple曾經認真想要與微軟合作,推出一套建構於NT核心之上的作業系統。不過後來還是沒x有成功。
在新歡中尋覓不到知已,才會發現舊愛還是最美。「Be」是Apple一位「前」資深員工所建立的公司,其主力產品「BeOS」在當時的核心技術堪稱十分先進,重點是它可以在PowerPC上跑,十分符合Apple的硬體策略及需求。
「兄弟為錢鬩于牆」,Apple與Be雙方的合作,最後因為伴購的價錢談不攏而告吹,而BeOS當時仍然只能算是半成品,系統功能尚未完備、前景還不明朗也是原因之一。
以上的幾個計畫,後來都沒有成功,Apple後來還是推出了OS 8、OS 9,不過這都只是為了正在檯面下秘密籌備的OS X鋪路的過渡產品。事實上,這
兩個作業系統除了增進網際網路應用以及更細部的多媒體功能,可以說是換湯不換藥。
1998年,微軟乘勝追擊推出了Windows 98,雖然跟後來的Xp相比,穩定性及效能表現都還相去甚遠,不過卻開創了Windows單機遊戲及初代網路遊戲的巔峰。微軟的員工可能會訕笑著:「哈,原來OS 8、OS 9也不過如此而已嘛」,事實上,某個人可能已經在員工大會上,拍著他那時還算英挺勇健的胸膛,道:「Apple,準備好了。」
轉捩點是在1997年,OS 8發表前不久的事。Apple把「NeXT」這間公司買了下來,其最主要的產品「NEXTSTEP」作業系統根本就是OS X的雛型,而NeXT的創辦人,正是無法有人比他資深的Apple前員工。
Steve Jobs,回來了。
待續
Xavier
作者

使用 Facebook 留言
8b820d4ee1f7b308b28b76278095549a?size=48&default=wavatar
1.  dannyumd (發表於 2009年12月26日 17:42)
1.看出當年Apple對Copland寄與的願景 <-- 應該是寄予

2.很好笑,當初BeOS是最好的選擇,才1.25億美元就可以買下,Apple嫌貴不要,而當時NeXT已經虧2億美元,Apple還花4億美元買下,只為了取得NeXTSTEP,Jobs到底施了什麼妖數,恐怕未來才會解密。
118ed642d310bc813c5ce34d61285f49?size=48&default=wavatar
2.  wellss (發表於 2010年1月01日 15:46)
Apple 的系統個人一向不太感興趣,除了程式相容性不足外,另一原因是綁死硬體。
就其使用習慣就跟多數人一樣,還是微軟視窗最好用。
3e954e68f91eb57c6a4f01a319c3bfcf?size=48&default=wavatar
3.  Lemon (發表於 2010年1月25日 16:27)
怎麼感覺小時候好像有用過的感覺
系統介面有的面熟
6bd6e76f81bc1fcf9b30e2c70fc1fba0?size=48&default=wavatar
4.  Aaron (發表於 2010年2月21日 21:53)
回dannyumd : 沒聽過Jobs的"現實扭曲力場"嗎?
發表回應
謹慎發言,尊重彼此。按此展開留言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