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臉書現象 美國社區居民改用私密社群Nextdoor

「反」臉書現象 美國社區居民改用私密社群Nextdoor

陌生人社群、職場社群、好友社群之類這些應用現在都出現在APP裡面,但是講到「社區社群」的應用就少了,隨著城市化的擴張,社區裡頭大家住的雖然緊密,但可能十年都不知道對門住的人到底是誰,就像是現代社會中逐漸消失的一種人際關係。

在 Facebook、LinkedIn、Twitter這些早已佔有市場的社群應用之下,專門用來與鄉里鄰居進行社群的應用服務「Nextdoor」顯得沒有那麼吸引人。它的注冊過程繁瑣,使用者需要提供家庭住址,證明自己屬於這一社區範圍,而社區內發布的消息,僅僅只有這個社區的居民可以看到。

「反」臉書現象 美國社區居民改用私密社群Nextdoor

但,這個「沒有那麼吸引人」的應用,已覆蓋全美 4 萬個社區(去年 10 月份的數據還是 22 000),也就是說,美國每 4 個社區就有 1 個在使用 Nextdoor,而且每個社區有 10 或 10 個以上的活躍用戶。該產品也已拿到1億多美金的融資。

不像 Facebook 等那樣被以「六度分割」理論為人津津樂道,Nextdoor 在安全與鄰里互助方面扮演的角色更為人深思。一個俄亥俄州居民 Chuck Totten,在遭遇洪水的一次災難之後,他說:

「以前我們也用過 Facebook 、 Twitter 上發布過求助消息,但是 Nextdoor 是唯一個一個把活人送上門來的服務應用。」

「反」臉書現象 美國社區居民改用私密社群Nextdoor

當然,洪水算得上是緊急狀況,用這個鄰里社群來求助很容易理解。但 Nextdoor 其實也成了重塑平日鄰居關系的仲介。Matthew Tortorella 是聖地牙哥的一位警官,他有時會在 Nextdoor 上發表關於餐館推薦的問題,他覺得Nextdoor「就是一個社區化、在地化的搜索引擎」。當他走在附近的街上,有時會有人透過他的 Nextdoor 頭像認出他,雙方便會打個招呼或者聊天。

還有就是,一旦社區裡有什麼可疑的人或事,鄰居都會發布在 Nextdoor 上,之前「除非事情非常嚴重,人們不想打電話給我們警方,但現在他們卻會每周、有時每天都會來到我們的 Nextdoor 上問問題。」 Tortorella 說。

也有的社區將 Nextdoor 當成是一個社區二手交易市場,居民之間可以方便地互通有無。基於類似的需求,Nextdoor 將來可能會在社區周邊服務上增加商業模式,比如幫居民修理電器、疏通下水道等等。

國內也有一些針對社區的網路服務,例如「LiVEPLATES(生活版)」,但設計上比較像是社區的公佈欄,而做不到實際讓你認識鄰居。不過或許這也是東西方文化不同的緣故,美國的社區範圍大,而且要找到提供特定服務的人可能居住在好幾公里以外,透過Nextdoor可以讓他們串連彼此的生活。而台灣地方小,附近有什麼店家閉上眼想一想都知道,更有一個萬事通的PTT,恐怕對於Nextdoor的使用需求就沒有那麼高了。

「反」臉書現象 美國社區居民改用私密社群Nextdoor

 

「反」臉書現象 美國社區居民改用私密社群Nextdoor

36Kr
作者

36氪(36Kr.com)累計發表超過10.8萬條包含圖文、音訊、影片在內的優質內容。氪原創內容體系涵蓋新創公司、大公司、投資機構、地方產業與二級市場等內容模組,設置有快訊、深度商業報導

使用 Facebook 留言
發表回應
謹慎發言,尊重彼此。按此展開留言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