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us Maximus VII Impact:多重子板立體化設計

Asus Maximus VII Impact:多重子板立體化設計

ADVERTISEMENT

華碩針對Intel Z97晶片組推出了Maximus VI Impact後繼產品,延續先前不妥協於空間限制的設計,將子板的可用性發揮的淋漓盡致,是否能夠超越前代經典,則是我們這次要探討的要點。

Asus Maximus VII Impact:多重子板立體化設計

立體概念,打破限制

在前代產品中,華碩將部分元件藉由延伸子板的方式建構,利用立體化的概念,延伸Mini-ITX有限的主機板面積,藉此容納更多電子元件。

原先Mini-ITX受限於空間上的限制,大多只能選擇體積較小的元件,同時在設計規模上,也只能做出取捨。無疑是個兩難議題,該提供多功能,或者是主力於部分功能,將之發揮極致,考驗廠商設計功力。

不過在藉由立體化的PCB後,廠商利用主機板上的零碎淨空區,將部分功能移至子板上,藉由如此將功能擴充,同時也維持高密度規模用料。

功能用料強勁

在用料上,Maximus VII Impact採用8+2相供電迴路,提供媲美標準ATX主機板的用料規模,提供使用者同質量的超頻環境。這一點也歸功於採用IR PowIRstage元件,由於高密度整合MOSFET、Drvier等基本元件,在主機板線路設計上,可以節省繁複元件,降低線路耗損的問題。

不同於其他ROG M7系列所採用的德州儀器方案,在Impact上華碩一直以來採用的都是IR方案。兩者方案最大的分水嶺在於整合度,前者並未整合MOSFET Driver,而後者則是全數整合。在零件等級上,兩者屬於同個層次的產品,高轉換效率是它們的固有特色,而華碩在這邊只是選擇了佈線相對簡單的IR方案。

Asus Maximus VII Impact:多重子板立體化設計

▲供電子板上採用IR PowIRstage MOSFET,能夠提供更高電流的負載。

Asus Maximus VII Impact:多重子板立體化設計

▲I/O介面大致齊全,除影像輸出埠僅提供高階螢幕才會有的HDMI、DP,並未提供低階常見介面。

音效設計驟變,改走硬體EQ

兩代Impact之間的音效,線路差異頗大,由硬體元件上的改變可以發現,7代上的OPA元件較上代產品少了不少。同時在音響級電容上,相對於上代更是刪減許多,造就這些改動的主因在於設計方向改變,新一代採用SonicAMP晶片,將功能全數整合在單一晶片中,這種作法有好有壞,好的是可透過軟體整合調整,壞的是整合後就無法進行改裝等用途。

M.2導入PCIe 3.0頻寬

在Maximus VII Impact上,M.2插槽一改前代產品的半吊子PCIe 2.0 x1頻寬的問題,使用處理器內部PCIe 3.0通道。以此提供32Gb/s的頻寬,避開DMI 2.0架構20Gb/s的瓶頸,不過依現況並未有PCIe 3.0產品,採用4條PCIe通道的產品尚未成熟的狀況,並不是個明智之舉。

由於採用處理器通道,在使用任何M.2 SSD產品後,原先專屬於顯示卡使用的PCIe 3.0 x16通道將會拆分為2x8。且該方案效能增幅並不亮眼,另外在系統架構中,真正影響速度的關鍵點,在於SSD無機械讀取手臂,能夠依靠快閃記憶體迅速反應特點,並非在於頻寬是否夠大。

Asus Maximus VII Impact:多重子板立體化設計

▲MPCIE COMBO升級至第4代,提供PCIe 3.0 x4頻寬給予M.2介面。

Asus Maximus VII Impact:多重子板立體化設計

▲音效子板晶片整合為單一SonicAMP,提供硬體EQ等調整功能。

新子板CoolHub加入

在新產品中加入的新子板為CoolHub,藉由子板擴充2個4pin風扇電源,也提高電流抽載的上限。由於KeyBot硬體鍵盤程式化晶片,佔用原先有限的PCB,不得已才做出此下策,並非由原先的4組基礎下再擴充2組,而是將之移至子板。

不過由於該子板位置在原先的控制板後方,該位置原先就無法有效利用,將CoolHub子板定位於此並無不妥,另外也提供更好的硬體線路,兩相比較之下,CoolHub設計更勝前作。

Asus Maximus VII Impact:多重子板立體化設計

▲ProbeIt電壓量測點因子板干涉的問題,而造成不易使用的狀況。

Asus Maximus VII Impact:多重子板立體化設計

▲這次新增的CoolHub,提供2埠風扇電源,提供使用者多達4個風扇支援環境。

硬體干涉問題並未改善

雖然加入不少新硬體,不過可以看到前作遺留下來小缺點,並未在改版後解決。如ProbeIt電壓量測的位置,仍然在音效子板下方,導致該功能無法使用,對於一般人影響雖小,但未見華碩針對上代問題檢討實屬可惜。

另外在新一代產品中,採用新的顯示卡插槽元件,相較上代多了彈簧扣具的設計,該扣具特色為穩定性佳。但將之放於狹隘空間上,則是造成干涉不易使用,在顯示卡插拔上面易因此複雜化。

Asus Maximus VII Impact:多重子板立體化設計

▲CoolHub子板上並未有太多特殊元件,僅只是將原先設計移至外部。

Asus Maximus VII Impact:多重子板立體化設計

▲KeyBot晶片,也是造成CoolHub催生的主因,原先風扇電源的位置已變成KeyBot晶片。

兩作差異不大,新作無法推進

兩代產品差異並不大,唯一效能差異點在M.2頻寬上,雖解決頻寬問題,但實質為兩面刃,損失顯示卡頻寬換取影響較小的資料傳輸頻寬。好壞則必須見使用者需求而定,但通則來說,該作法並不全面。

原因在於晶片組剩餘通道數尚有餘裕分配給M.2 x4使用,將之棄之不用實屬可惜,另外在兩晶片組具體差異不足的前提下,又未見新產品改善上代缺失。對於消費端來說,新產品除了加入KeyBot較具吸引力之外,實則兩產品無更大具體差別,甚至上代產品部分元件設計更為扎實。音效設計上,前代作品更勝新品,綜合以上幾點,導致新作並未往前推進,仍然維持在同個水平中,但仍然屬於目前最強勁的一張Mini-ITX主機板之一。(洪貫樺)

Asus Maximus VII Impact:多重子板立體化設計

更換新型顯示卡扣具,也造成更多干涉問題,在插拔上比前代作品不便許多。

 

 

本文同步刊載於電腦王雜誌

 

  Asus Maximus VII Impact:多重子板立體化設計
歡迎加入電腦王雜誌粉絲團

qhua
作者

使用 Facebook 留言
發表回應
謹慎發言,尊重彼此。按此展開留言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