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部華文科幻小說《三體》,獲得科幻大獎「雨果獎」

首部華文科幻小說《三體》,獲得科幻大獎「雨果獎」

對岸科幻小說界的扛霸子劉慈欣以《三體》小說的第一集(共三集)獲得科幻/奇幻小說大獎雨果獎,如果不算華裔的話,這是第一次有華文科幻小說得獎。由於語言的限制,過去雨果獎幾乎沒有華文小說參賽,這次《三體》透過翻譯得以入圍並且得獎,也帶給華文科幻小說一個新的可能性。

首部華文科幻小說《三體》,獲得科幻大獎「雨果獎」▲劉慈欣的《三體》共有三集,此次獲獎為第一集。也是雨果獎首次發給翻譯小說。

早年的科幻小說一直不被視為文學作品,只是一種打發時間故事。許多科幻作家更是迫於生計,才投入科幻小說的寫作。一般大多認為瑪麗·雪萊在1818年的《科學怪人》是世界上第一部科幻小說。

科幻小說之所以迷人,在於它滿足了人類對於未知的想像和探索。甚至許多科幻小說/電視/電影當中所想像出來的科技和情節,在日後一一成為現實的現在在我們面前,像是預言一般。

首部華文科幻小說《三體》,獲得科幻大獎「雨果獎」▲瑪麗·雪萊在1818年出版的《科學怪人》(Frankenstein)普遍被視為第一本科幻小說。

1945年,美國科幻作家克拉克在他的文章《無線世界》中,詳細的描述了把衛星放在地球軌道上的可能性,結果20後,我們都知道現在的人造衛星都是在地球靜止軌道上運行,所以這個地球靜止軌道也被稱為克拉克軌道。

又或者我們看看在1966年登場的《星艦迷航記》中,出現了最早的滑動門、手機……等等科技產品,更別說大家現在朗朗上口的曲速飛行、蟲洞等觀念。

首部華文科幻小說《三體》,獲得科幻大獎「雨果獎」▲這是Star Trek中,寇克艦長手中拿的通訊器,可比1973年大磚塊般的黑金剛手機早了7年,而像寇克手中這樣的翻蓋手機MOTO V3,則是到了2004年才出現。

另一個驚人的巧合是加拿大科幻作家索耶。他在1999年出版的科幻小說《Flash Forward:未來閃影》(簡中),故事時間是設定在2009年,科幻家在探索被稱為「上帝粒子」的希格斯玻色子時所發生的故事。索耶在書中,精準的預言了10多年後,教宗是本篤十六世,以及諾貝爾物理學獎的得主是布萊恩·保羅·施密特(Brian Paul Schmidt)和亞當·蓋伊·黎斯(Adam Guy Ries)。

科幻小說的發展,某種程度也依賴著科技的發展,但科幻小說家用他像想像力,也推動著科幻的發展。在太空船發射、人類登月的那個年代,大量的出現了後來被稱為「太空歌劇」時代的作品,人類向宇宙拓荒、殖民;當網路開始發展後,Cyberpunk流派的小說出現,大家最熟知的電影《駭客任務》就是這種概念的作品。但大家可能很難想像,像《駭客任務》這種人類接入網路,在網路世界中遊走,虛擬世界可能比真實還真實的想法,第一次出現是在30多年前,威廉·吉布森(William Ford Gibson)在他1984年出版的小說《Neuromancer》(神經拼接術)中就已經提出來了。

就像前陣子有科學認為我們生活的宇宙也許是被模擬出來的。如果你覺得這想法很有趣,也許你該去看看1999年的科幻電影《異次元駭客》(The Thirteenth Floor)。這片名翻得很爛,而且很倒楣的在當年遇到了《駭客任務》,以至有些人沒有接觸到這部片子。在它在科幻迷心中的評價、一點都不比《駭客任務》低。人類對於未知總是有想像,當然也伴隨著畏懼,所以科幻、預言、通靈總是這麼的迷人。但是就像亞瑟·克拉克說的「任何足夠先進的科技,皆與魔法無異」「魔法祇是我們不了解的科學」。做為一個科幻作品的愛好者,也希望這些創作者們帶給我們更多的娛樂、想像和啟發。

首部華文科幻小說《三體》,獲得科幻大獎「雨果獎」▲《異次元駭客》是一部相當不錯的科幻電影,只不過光是這張海報就爆了大雷了。

只不過可惜的是,諾貝爾文學獎到現在為止,仍然沒有科幻小說得獎,最接近的應該是多麗絲·萊辛(Doris Lessing),她是2007年諾貝爾文學獎的得主,畢生創作了許多科幻小說,但是她得獎的作品《金色筆記》仍然不是一部科幻小說。有些文學評論家還因為她寫作的科幻小說,對她的得獎不以為然。

Haopeng
作者

T客邦產業編輯,techpodcast主持人,長期關注電子書閱讀器、電子書商城、硬體元件等相關領域,負責電子書相關軟硬體測試、提供電子書格式比較、評比。歡迎聯繫來聊聊業界最新訊息。

使用 Facebook 留言
發表回應
謹慎發言,尊重彼此。按此展開留言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