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線上自學不求人】開放式課程篇- 無國界學習,網路選修名校課程

【線上自學不求人】開放式課程篇- 無國界學習,網路選修名校課程

在傳統中國,科舉教育是促進社會流動的其中一種方式,「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可為最佳寫照,然而對照歷史,我們現今的教育體系,卻不見得高明到哪裡去,學歷文憑依然是華人社會中的重要參考指標,廣設大學看似符合聯合國人權宣言中,人人皆有平等受教育機會的訴求,

但實際上,國立大學的教育資源遠比私校豐富,而城鄉化的區隔,也讓農村子弟需要加倍的努力與運氣,才能進入一流高等教育學府的窄門,那些早已離開校園的畢業生,即使想重拾課本進修,也常會遭遇到時間空間甚至經濟上的限制,無法再次返回學校課堂端坐上課。還好,網際網路的發達,打破了這道藩籬,線上開放式課程的出現,讓知識的傳遞方式發生了質變,無遠弗屆,而且眾生平等。

開放式課程(OCW)的緣起

開放式課程的概念自從十餘年前引入台灣之後,在各大學之間成長得十分迅速,簡單而言,開放式課程所要解決的問題主要有兩個,一是學校教室容納學生的空間有限,二是學校課程與資料,以往僅提供該校師生閱覽的狀況。藉由開放式課程,不管你是什麼身份,只要具備理解課程的基本能力,都能夠在該校網站上,自由選讀有興趣的課程,但是,開放式課程這種獨特的學習方式,並非憑空出現,可以說是結合了「遠距教學」和「線上學習」,加上「知識共享」的理念而形成的共同體。

遠距與線上學習

遠距教學的起源相當早,早在電腦和網路出現之前的1840年代,英國有一名教育家艾賽克‧皮特曼爵士,便使用郵件通訊方式,來傳授他所發明的皮特曼速記法,當時因為郵政系統的發展,而使這種遠距離的授課方式成為可能,到了20世紀初期,電視、廣播、錄音帶,或是影音光碟,都已經成為遠距教學會使用到的工具之一。網路的普及則使遠距教學邁入了另一個階段,透過視訊攝影機,老師和學生不必同處一室,也能夠進行即時性的線上教學互動,上課的同時也同步錄下教學影片,以便讓請假缺課的學生,日後可透過線上串流影片,來補回落後的進度,而當整學期的教學影片錄製完成,就能作為一套完整的線上課程,重複再利用。

開放授權的理想

然而上述提到的遠距與線上學習,通常必須付費或有著身份的限制,2001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首先提出開放式課程(OpenCourseWare,OCW)的計畫,其動機是將校內的教學素材開放授權,提供給從事教育研究者或他校的學生,並允許其進行改編或使用,這概念其實源自於電腦上的開放程式碼軟體(Open sourcesoftware),任何人不僅可無條件免費取得與散佈,也可以進一步針對原始素材進行修改,使其更加符合自身需求,藉此達成知識共享之目的。以此為濫觴,基於同樣理念之網路教學資源在其後幾年陸續出現,而成為一種趨勢。

【線上自學不求人】開放式課程篇- 無國界學習,網路選修名校課程
開放式課程網頁
國內開放式課程自交通大學肇始,交大也是第一所加入國際開放式課程聯盟的大學,至今已經屆滿10年。

【線上自學不求人】開放式課程篇- 無國界學習,網路選修名校課程
OCW 頻道
也有許多大學直接在 YouTube 上成立專門頻道,直接將校內課程錄影上傳,影片的順暢度有時比校內伺服器更佳。

從 OCW 邁向 MOOC 的變革

開放式課程從美國發跡, 身處台灣的我們,即使能夠無償閱覽國外大學課程,卻免不了有著語言的隔閡,於是到了2004年,國內由朱學恒引進開放式課程計畫(Opensource OpencoursewarePrototype System,OOPS),招募有志的義工進行課程資料之翻譯,得以使更多人認識此一計畫。2006年,交通大學建置台灣第一個由高等教育機構推動的華語文開放式課程,吸引政大、台大也投入資源,於是開放式課程便如火如荼的在國內開展起來。

開放式課程的侷限

只是,不管是國內或國外,隨著各大學競相把校內課程開放,OCW 本身所存在的缺陷,也逐漸越來越明顯,OCW 更精確一點的意涵為「開放式課程網頁」,指的是把學校上課的教學講義、影片、筆記與參考資料,都放置於網頁上供人自由下載,基本上還是在複製學生在課堂上課的原始面貌,並未針對線上上學習的特性來設計課程。因為人皆有惰性,如果不是有強烈的學習企圖心,幾乎很難堅持看完每節課長達一個小時的沉悶內容,加上獨自觀看影片的專注力,也無法與實際在教室內上課相比,更別提和老師或同學互動了,所以學習成效往往不佳,因此 OCW 開始進行轉變,朝更有效率的線上學習天平來傾斜。

MOOC 的出現

MOOC(Massive Open OnlineCourse),意即大規模開放式線上課程,可說是基於 OCW 開放式課程的一種改革MOOC一詞最早出現於2008年,特別針對線上學習進行結構化的課程設計,而非單純的課堂錄影,因此可以容納大量的線上學習者一起進行,每節內容控制在15分鐘左右以維持專注力,核心是基於OER(OpenEducational Resources,開放教育資源)以及連結主義(Connectivism),前者概念近似於 OCW,除了學校內的制式課程外,也包含課堂之外的非正規學習,後者則重視資訊以及社群之間的連結,此外並善用各種數位工具,例如推特、維基、部落格,討論區、RSS 等等,甚至還有線上評量工具,以得知學生是否已經掌握課程目標,學生亦可透過上述工具,在老師與同學之間進行討論,換言之,MOOC 把 OCW 的單向式知識傳播,轉化為雙向或多向式的溝通。

【線上自學不求人】開放式課程篇- 無國界學習,網路選修名校課程
Khan 學院
由 Salman Khan 於2006年創辦的 Khan 學院,已開始針對線上教學影片進行修正,讓學生循自己的步調來學習。(可參考TED網站:影片能改變教育)

【線上自學不求人】開放式課程篇- 無國界學習,網路選修名校課程
教學影片呈現
OCW(左)使用課堂錄影,與MOOC(右)的多媒體呈現,顯然後者更有吸引力。

MOOC 的不同型態:xMOOC、cMOOC

雖然從 OCW 到 MOOC,雖然是一種革新,並這不是說,MOOC 就一定優於 OCW,個人學習心態與動機,往往會影響到學習的成效,有些人習慣自己蒐集資料作研究,那麼 OCW 就有如一個知識的寶庫,值得慢慢挖寶,有的人慣於腦力激盪,那麼藉由 MOOC,可以在討論之中迸發出新的概念。而隨著 MOOC 逐漸流行,其實也慢慢細分出不同的類型,即 xMOOC 與 cMOOC 的區別。

xMOOC 或 cMOOC?

就實際運作上,xMOOC 比較偏向於傳統式的線上學習,每個 xMOOC 課程中,都有一個比較明確的學科主題,例如熱力學、經濟學等等,老師的教學策略與目的,是讓學生去了解課程內容,並透過反覆的觀看影片與測驗練習,以達到精熟的境界,目前網路上絕大多數 MOOC 課程皆屬此類。cMOOC 則更重視連結主義,沒有明確的授課主題,老師的角色在於提供參考資料,學生必須自行去解構重塑這些資訊,或往外聯結更多內容,以建構自己的理論,如果我們將 xMOOC 比擬成大學課程,那 cMOOC 就像是一種更高層級的研究所訓練。

MOOC 帶來的影響

除了上述類型之外,近年國外尚有偏小眾的 SPOC、實體課程線上直播的 SMOC、大規模開放型線上研究 MOOR 等等分類,就不再一一細數,不過可以確定的是,MOOC 對於目前大學教育體系所產生的影響,甚至比 OCW 更為宏大,為了設計一套 MOOC 課程,教師需重新結構化內容素材,以適合課堂之外的大眾進行學習,認證機制與學分制度的導入,則可加深學生的學習動機,例如逢甲大學便可採認 Coursera、edX 等國外 MOOC 平台上的課程作為學分,不僅如此,MOOC 更實現了事實上的受教權平等,所有課程開放給所有人共讀,非名校資優生才能獨享資源。但要注意的是,MOOC 雖為免費,若學習者需要取得 MOOC 認證文件,通常都是需要另外收費的,就看個人是以興趣學習為主,或是考量有助於未來職涯發展再做選擇。

【線上自學不求人】開放式課程篇- 無國界學習,網路選修名校課程

【線上自學不求人】開放式課程篇- 無國界學習,網路選修名校課程
線上監考
隨著線上學習認證制度,像 ProctorU 這類線上監考的服務也隨之出現,主要是用真人透過視訊攝影機監視考生線上作答狀況。

【線上自學不求人】開放式課程篇- 無國界學習,網路選修名校課程
MOOC 證書
從比較世俗的角度來說,有張專業證書,對於申請學校或是求職,多少還是有點助益。

下一頁開始是各種課程學習網站的介紹喔 !

小治
作者

《PC Home 電腦家庭》雜誌及 T 客邦網站編輯。負責遊戲類型新聞及評析、軟體應用教學及企劃撰寫、電腦相關周邊硬體測試,以及打雜…

使用 Facebook 留言
發表回應
謹慎發言,尊重彼此。按此展開留言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