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化 IT 複雜度,超融合管理輕鬆搞定多雲環境

簡化 IT 複雜度,超融合管理輕鬆搞定多雲環境
〔廣編特輯〕資訊科技演進的腳步,從來都是用於改善無效率的工作,而非增添 IT 管理的複雜度。尤其是進入雲端時代後,軟體定義成為主流發展,以往建置新應用系統前,須詳閱硬體規格說明書的作法將不復存在。

取而代之的是基於超融合基礎架構(Hyperconverged infrastructure,HCI),利用管理軟體工具以滑鼠點選方式來配置應用系統的處理器、儲存、網路資源,這對於台灣大多數一人 MIS 的公司而言,不僅可採用新興技術幫公司拓展營運,同時還可藉此降低工作上的負擔。

在網路領域長期以來穩居業界龍頭的思科,近年來針對資料中心所設計的解決方案,也轉向軟硬整合的方式設計,思科於 2016 年全新推出的 Cisco HyperFlex 超融合基礎架構,即強調靈活部署、高效能運行、新與舊環境的適應性,迅速地在市場上打響名號。

簡化 IT 複雜度,超融合管理輕鬆搞定多雲環境▲思科超融合基礎架構 HyperFlex,機架式產品區分為 HX220c M4 與 HX240c M4,皆可支援全快閃儲存陣列。

▲兩分鐘快速搞懂 Cisco 超融合基礎架構!

市場需求殷切 超融合持續看漲

所謂的「超融合基礎架構」,來自過去多年資料中心建構融合式基礎架構的延伸,意即在單一機箱中整合了資料中心最關鍵的三種實體資源,也就是運算、儲存、網路功能,並且內建 VMware 等虛擬化環境(Hypervisor),在出廠前預先組裝、測試、調校實體組態參數,讓用戶接上電源與網路線後開機即可快速部署運用。

國際研究暨顧問機構 Gartner 於去年(2016)已明確指出,超融合基礎架構市場正在快速成長中,在五年內將逐漸取代舊架構,成為資料中心主流應用(https://www.gartner.com/newsroom/id/3308017);今年(2017)更進一步進行調查統計,超融合基礎架構市場規模將從 2014 年的 3.715 億美元增長到 2019 年的近 50 億美元,足以顯見該市場的需求殷切。

簡化 IT 複雜度,超融合管理輕鬆搞定多雲環境▲國際研究暨顧問機構 Gartner 預估超融合基礎架構市場規模,將從 2014 年的 3.715 億美元增長到 2019 年的近 50 億美元。(資料來源:https://www.gartner.com/doc/reprints?id=1-3T2PQYO&ct=170208&st=sb

過去多年所發展的融合式基礎架構,實現整合的方式主要仰賴國際大廠們之間的合作關係,例如 Cisco 提供 UCS 伺服器與網路技術、EMC 儲存設備、VMware 虛擬化平台,共同組成的虛擬運算環境聯盟(簡稱 VCE),提供 Vblock 整櫃式套件;另一家儲存設備大廠 NetApp,同樣協同 Cisco、VMware 共同推出 FlexPod 整櫃式套件,才得以落實建構不同領域研發設計的技術平台整合機制。

從市場發展的腳步不難發現,融合式的發展初期主要是以儲存設備大廠為核心,以避免常見的硬碟磁區損毀導致應用系統服務中斷,或是重要檔案無法正常讀取。然而,隨著 VMware 大力推動資料中心朝向軟體定義發展,讓實體的運算、儲存、網路,全部轉化成為資源池,再透過軟體定義與配置儲存環境所需的高可用性,進而演進到現今的超融合架構。

網路技術優勢打通虛擬環境 I/O 瓶頸

時常關注 IT 發展趨勢的 MIS 可能會覺得好奇,思科不是網路技術先驅,怎會涉足超融合基礎架構領域?那似乎是 Nutanix、VMware 等廠商在推動的軟體定義資料中心,跟思科有什麼關係?思科確實有 UCS 伺服器,但是有發展儲存領域的技術嗎?

事實上,在軟體定義資料中心的發展下,思科可說相當具有先天的優勢,畢竟過去主導融合式基礎架構大多為儲存設備廠商,進入軟體定義的世界後,等同於打破既有商業模式,甚至可能危及硬體設計的優勢,因此儲存設備供應商投入軟體定義發展勢必有所顧忌。

思科原本就未涉入儲存領域,2016 年基於 UCS 伺服器平台設計推出的全新 HyperFlex 超融合基礎架構,初期是與 Springpath 建立合作夥伴關係,提供資料平台(HX Data Platform),利用軟體技術運用伺服器主機內部的硬碟空間,取代傳統儲存設備的建置。搭配 HyperFlex 內建線上重複資料刪除(Inline Deduplication)與壓縮(Inline Compression)功能,以大幅節省儲存容量。

相較於其他超融合解決方案廠商,思科最大的差異莫過於長期累積的網路領域知識。HyperFlex 系統沿襲 UCS 伺服器獨特的虛擬介面卡(Virtual Interface Card,VIC),假設單一介面卡的連接埠為 10Gbps,可切割多達 256 個虛擬網卡(vNIC),等同於一台伺服器上配置 256 個網路卡的功效,毋須再耗用處理器資源模擬處理 I/O。

早期導入建置虛擬平台的企業,普遍會遭遇到虛擬主機啟用數量增加後發生 I/O 效能瓶頸問題,例如安裝完成 vSphere 之後,虛擬網路交換器 vSwitch 須要對應到虛擬主機網卡,以便共同分享使用頻寬。問題是,不論是儲存、網路、管理連線的 I/O 全都在相同的頻寬內傳輸,欠缺 QoS 機制無法設定優先順序,勢必會出現雍塞狀態。

欲徹底解決 I/O 效能瓶頸的關鍵,主要在於虛擬平台佈建初期就須妥善配置網路環境。思科在 2008 年推出的 UCS 伺服器平台上,即已提供 VIC 介面卡,預設可切割為四對網路,不僅藉此建立備援(Redundancy)機制,還可針對不同應用連線定義最高傳輸速率(PIR)與最低保證速率(CIR),讓網路品質得到保障,才不致發生搶奪頻寬資源的狀況。

至於企業新與舊架構的整合性方面,HyperFlex 以軟體定義的方式亦可達到兼容效益。在相同的群組中,可自行組合定義儲存與運算節點,對於儲存要求較高的應用環境,還可運用 HyperFlex 支援 FCoE(Fibre Channel over Ethernet)直接取既有的實體儲存網路,達到擴充的目的。

簡化 IT 複雜度,超融合管理輕鬆搞定多雲環境▲HyperFlex Connect 瀏覽器操控介面,透過儀表板即可掌握超融合基礎架構運行狀態、釐清問題根源,提高 IT 人員執行問題排除的效率。

下一步擴展容器技術 為開放式混合雲奠定基礎

今年 8 月,思科正式對外宣布收購合作夥伴 Springpath,如今的 HyperFlex 2.6 版本,已完全整合現代化軟體定義資料中心須要的運算、儲存、網路資源控管能力,下一步正積極發展可適用於多種公有雲平台運行的基礎架構環境。

日前思科與 Google 共同發布將合作推出全新開放式混合雲解決方案的消息中指出,HyperFlex 將為 Google Kubernetes、容器以及管理工具提供雲端就緒(Cloud-ready)解決方案,如此一來,未來 HyperFlex 勢必可介接目前市場上主流雲端服務平台,建構多雲運行環境。

過去針對公有雲、私有雲應用優勢與劣勢的探討中,經常會發現特定產業因為法規等種種因素而不願意採用公有雲,但實際狀況卻非如此,思科內部調查報告統計,全球約莫有八成以上的企業內部普遍存在未經 IT 許可的 SaaS;新創或 IT 規模不大的公司,更是公有雲的主要用戶,不僅是為了減少初期投入資產設備的建置成本,更看重雲端平台的快速部署、彈性調度能力,以加快因應瞬息萬變的市場需求。

隨著數位轉型的浪潮席捲全球各產業,為了免於被大環境所顛覆,採納現代發展成熟的資訊科技力量,開拓新事業與新商機,成了企業主關注的焦點。其中,邁向雲平台正可謂轉型的第一步,除了內部搭建私有雲以外,亦善用公有雲提供立即可用的新興服務,建立全新業務項目,並依據服務對象選擇部署在內部私有雲或外部公有雲。

為了協助 IT 人員解決即將面臨的多雲架構管理問題,思科已在 HyperFlex 系統中納入 Cloud Center,來自 2016 年併購 CliQr 取得的技術,提供調度資源部署到各式雲平台的機制,並可評估計算不同雲平台的成本支出,讓企業得以依據各種不同考量選擇部署環境。

善用新興技術的力量幫助公司轉型,同時也展顯出 IT 人員的核心價值,把重複性質高、瑣碎的維運管理工作交由自動化軟體執行,才得以有餘力輔助公司挖掘更多創新商業模式。

更多參考資訊

Techtion科技行動派
作者

Techtion科技行動派,關注從硬體到軟體各種科技領域,給你不同的開箱、教學、評測內容。也會帶來最新的活動資訊、產業動態,隨時補充科技原力!

使用 Facebook 留言
發表回應
謹慎發言,尊重彼此。按此展開留言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