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代小容量 3D TLC SSD 表現釋疑,WD Blue 3D NAND SATA SSD M.2 250G 測試報告

ADVERTISEMENT

容量不再是限制 SSD 效能的重要因素

因為快閃記憶體的寫入壽命限制以及內部運作機制,你我都清楚經過一段時日的使用,較大容量 SSD 比起小容量版本的效能下降幅度較小。只是理解歸理解,從口袋當中掏出小朋友的那一刻,痛苦銘心的感受又忍不住抽回幾張,還是回頭購買小容量版本夠用就好。

這文章的寓意也在於此,既然採用 TLC 快閃記憶體已是回不去的趨勢,那麼最新 64 層堆疊 3D 方式製造的產品效能又如何?首先使用 ATTO Disk Benchmark 不同子項目進行測試,於 Overlapped I/O 佇列深度 8 設定,最高讀寫速度為 563MB/s 與 534MB/s。另外也可以觀察到從前一代產品就出現的特有現象,I/O Comparison 和 I/O Neither 讀取傳輸大小從 2MB 跳至 4MB 時,速度反而會先降後升。

新一代小容量 3D TLC SSD 表現釋疑,WD Blue 3D NAND SATA SSD M.2 250G 測試報告
▲ATTO Disk Benchmark I/O Comparison 的測試樣本選擇 Random,最高讀取與寫入速度可達 505MB/s 與 529MB/s。

新一代小容量 3D TLC SSD 表現釋疑,WD Blue 3D NAND SATA SSD M.2 250G 測試報告
▲ATTO Disk Benchmark Overlapped I/O 佇列深度調整為 8,最高讀取與寫入速度可達 563MB/s 與 534MB/s。

新一代小容量 3D TLC SSD 表現釋疑,WD Blue 3D NAND SATA SSD M.2 250G 測試報告
▲ATTO Disk Benchmark I/O Neither,最高讀取與寫入速度可達 549MB/s 與 531MB/s,與 I/O Comparison 相同的是,讀取傳輸大小從 2MB 跳至 4MB 時反而會降低一些。

CrystalDiskMark 6.0.0 版本之後,預設測試參數略有調整,因此讀者若是要與過往其它 SSD 相較時需注意子項目是否相對應。在預設隨機亂數之下,循序讀寫佇列深度為 32 時可達 562.1MB/s 與 529.8MB/s,而 4K 佇列深度 1 單執行緒讀取跑出 45.46MB/s,相較先前 Plextor S3G 256GB 的 30.72MB/s 多出 48% 左右,也比自家前代 1TB 版本的 41.88MB/s 多出 8.5%。

新一代小容量 3D TLC SSD 表現釋疑,WD Blue 3D NAND SATA SSD M.2 250G 測試報告
▲CrystalDiskMark 最佳讀寫成績為 562.1MB/s 和 529.8MB/s,4KB 佇列深度 8 八執行緒與佇列深度 32 單執行緒相差不大,約為 400MB/s 和 345MB/s 左右。

Anvil's Storage Utilities 作為我們標準測試的一環,WD Blue 3D NAND SATA SSD 250GB 跑出總分 4803.41 的好成績,已達多數 TLC 甚至是舊款 MLC SSD 的水準。細項深入分析,4K 存取讀寫可能因為容量差異因素,相較前代 1TB 版本均出現程度不等下滑,但比 S3G 256GB 為高。

新一代小容量 3D TLC SSD 表現釋疑,WD Blue 3D NAND SATA SSD M.2 250G 測試報告
▲相較自家前代 1TB 版本產品,Anvil's Storage Utilities 綜合分數下降約 200 分左右,卻依然屬於 SATA 6Gb/s SSD 前段班成績。

探究 SSD 全部儲存空間的寫入與讀取速度,請出 HD Tune Pro 這套軟體檢測,平均讀取速度為 429MB/s,平均寫入速度為 216.6MB/s。與先前測試,容量相仿的 S3G 256GB 相互比較,讀取部分低了 35MB/s 左右,寫入卻多出 23MB/s。此款 SSD 所安排的 SLC 快取容量並不多,大約等同於快閃記憶體實際容量 256GB 減去可用容量 250GB,在此區間寫入最高可達 365.8MB/s。

新一代小容量 3D TLC SSD 表現釋疑,WD Blue 3D NAND SATA SSD M.2 250G 測試報告
▲HD Tune Pro 讀取速度略微震盪,平均約為 429.2MB/s。

新一代小容量 3D TLC SSD 表現釋疑,WD Blue 3D NAND SATA SSD M.2 250G 測試報告
▲HD Tune Pro 寫入最高可達 365.8MB/s,但是此一區間不長,之後便會落入真實寫入性能約 216MB/s。

AS SSD Benchmark 與自家前代 1TB 版本相同,均為突破千分的好成績,來到 1146 分。循序讀寫是幾乎相同的 484.32MB/s 和 482.21MB/s,4K 64 執行緒則達 96389IOPS 與 76199IOPS。

新一代小容量 3D TLC SSD 表現釋疑,WD Blue 3D NAND SATA SSD M.2 250G 測試報告
▲AS SSD Benchmark 循序讀寫速度相當接近,分別為 484.32MB/s 和 482.21MB/s。

新一代小容量 3D TLC SSD 表現釋疑,WD Blue 3D NAND SATA SSD M.2 250G 測試報告
▲AS SSD Benchmark 4K 64 執行緒讀寫達 96389IOPS 和 76199IOPS。

新一代小容量 3D TLC SSD 表現釋疑,WD Blue 3D NAND SATA SSD M.2 250G 測試報告
▲AS SSD Compression-Benchmark 測試讀寫速度變化較前代 1TB 版本平滑,且維持 Marvell 控制器特性,不會受到資料可否壓縮而影響。

實際應用部分,我們利用 PCMark 8 當中的 Storage 子項目進行測試,該子項目模擬日常使用者操作應用程式或是玩遊戲,藉以得知儲存裝置真實應用效能。該項目 WD Blue 3D NAND SATA SSD 獲得 4978 分,頻寬為 268.01MB/s,超越 S3G 256GB,但未達自家前代 1TB 版本。

新一代小容量 3D TLC SSD 表現釋疑,WD Blue 3D NAND SATA SSD M.2 250G 測試報告
▲PCMark 8 Storage 項目獲得 4978 分與 268.01MB/s 的頻寬表現。

測試終點站來到寫入一致性驗證,所採用的軟體為 IOMeter,利用它對 SSD 進行長達 3 小時的儲存空間 4K 隨機寫入,最終以 IOPS 效能作為呈現方式。當然在測試之前,已預先寫入該儲存空間大小 2 倍以上的寫入量,以便讓 SSD 進入穩定態。測試結果以 5 分鐘為單位輸出寫入 IOPS,最後 1 次為 3118.15 IOPS,就長期使用而言應能維持不錯的一致性。

新一代小容量 3D TLC SSD 表現釋疑,WD Blue 3D NAND SATA SSD M.2 250G 測試報告
▲以 5 分鐘為單位輸出 1 次 4K 隨機寫入效能,穩定態表現約為 3000IOPS~3300IOPS 之間。

新一代小容量 3D TLC SSD 表現釋疑,WD Blue 3D NAND SATA SSD M.2 250G 測試報告
▲IOMeter 4K 隨機寫入 IOPS 一覽表。

新一代小容量 3D TLC SSD 表現釋疑,WD Blue 3D NAND SATA SSD M.2 250G 測試報告
▲IOMeter 3 小時測試結束時,溫度僅上升至 42℃,不需要對散熱額外處理。

小資升級好物

WD Blue 3D NAND SATA SSD 250GB 已於去年底在台灣市場舖貨,250GB 版本市場售價約為 2,700 元,M.2 與 2.5 吋外觀形式同價,容量再往上一階的 500GB 版本則為新台幣 4,500 元左右。相較於其它叫得出名字的品牌,WD 的訂價策略似乎更為便宜一些。效能部分則是能夠略為超越過去平面 TLC 機種,緊追大容量版本。

綜合測試效能與市場價格,筆者願意推薦給首次從傳統硬碟升級至 SSD 的使用者,或是不需要高階效能的裝機規劃,這款小容量 SSD 能夠以相較它廠略低的價格提供不錯的效能。惟在此價格帶另外還有 Intel 545s 256GB 虎視眈眈,因為 5 年保固的關係價格高出數百元,一旦特價後的吸引力可能會影響到 WD Blue 3D NAND SATA SSD 買氣。

 

廠商資訊

台灣威騰電子 https://www.wdc.com/zh-tw/

延伸閱讀

測試平台

  • 處理器:Intel Core i7-8700K
  • 散熱器:Cooler Master X6
  • 主機板:ASRock Z370 Taichi
  • 記憶體:Team T-FORCE NIGHT HAWK DDR4 3200 16GB Kit @2666MHz
  • 系統碟:Transcend MTS800 256GB
  • 作業系統:Microsoft Windows 10 Pro 64bit 1709
R.F.
作者

誤入叢林的小白兔,每天爬樓梯到七樓的白癡,幻想自己很瘦的豬,一放假就睡死的bed potato。

使用 Facebook 留言
發表回應
謹慎發言,尊重彼此。按此展開留言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