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密龐克:用程式碼建造「烏托邦」的人

加密龐克:用程式碼建造「烏托邦」的人

1993 年,三名蒙面男子登上了《Wired》連線雜誌 1 月刊的封面。他們是Eric Hughes,加州大學、伯克利大學數學家,《加密龐克宣言》的作者;John Gilmore,電腦科學家;Tim May,高級科學家和電子工程師,加密龐克創始人之一。

提到龐克精神,想必都不會陌生。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龐克作為次文化開始流行起來,而它的表現形式,常常與音樂、服裝、電影甚至文學聯繫在一起。說起對龐克的第一印象,大多數人可能第一反應是誇張的髮型、紋身、靴子,以及畫風詭異的死亡金屬音樂。

如果一群搞密碼學的技術宅自稱「龐克」,你會不會覺得他們走錯棚了?

加密龐克:用程式碼建造「烏托邦」的人

畢竟龐克代表自由和抵抗,密碼學這麼理工科的東西,有必要來湊熱鬧嗎?還真有。正是「加密龐克」這個特殊群體的戰鬥,為網際網路鋪就了一條通往自由和安全的道路。

讀懂他們在抵抗什麼,又捍衛著什麼,與我們每一個人都息息相關。

什麼是加密龐克?

先解釋一下,究竟什麼是加密龐克?

「加密龐克」一詞的首次出現,是在1993年艾瑞克·休斯出版發《加密龐克宣言》上。

但實際上,早在20 世紀80 年代,「加密龐克」就作為一種技術潮流,在舊金山灣區悄然興起了。

這個群體由一些「天才極客」和IT精英們組成,有「BitTorrent(BT下載)」的作者布萊姆・科亨(Bram Cohen)、維基解密的創始人亞桑傑(Julian Assange)、全球資訊網(WWW)」發明者提摩西・柏內茲-李(Timothy Berners-Lee)爵士,臉書共同創辦人之一西恩・帕克(Sean Parker)、提出智能合約概念的尼克・薩博(Nick Szabo),當然還包括比特幣之父中本聰……

加密龐克:用程式碼建造「烏托邦」的人

華麗麗的陣容背後,其實做的只有一件事:使用強加密演算法來保護個人訊息和隱私免受攻擊。

就像《加密龐克宣言》中寫的:不能指望政府、企業等大型組織出於良心,來保護個人的隱私權。我們要自己動手開發軟體來保護隱私。

他們也確實做到了。

儘管該聯盟管理鬆散,並沒有很正式的領導階層,但為了實現同一目標,很多加密龐克都在自己的領域,研究出了不少新的加密技術,給人們更加安全的網路。

比如著名的網際網路加密傳輸協議SSL,就是加密龐克參與研發的,在瀏覽器和伺服器之間對資料通訊進行封裝加密,確保在傳輸過程中不被改變,對網路購物、隱私訊息有極大的安全意義。其他諸如全球資訊網、Facebook、BT下載等重要的網路技術的誕生,背後都有加密龐克的參與。

同時,他們也反對大型中心組織對訊息的壟斷和干涉。

傳奇人物朱利安·亞桑傑,就創立了維基解密,專門公開匿名來源或網上洩露的秘密文件,比如美國政府在阿富汗戰爭造成的平民傷亡統計等。

可以說,加密龐克的身影伴隨著網際網路產業從誕生到全球化繁榮。他們的很多理念,比如個人隱私保護、通訊加密等,成為網上沖浪的基本常識。或許唯有讀懂它的歷史,才能看清真實的未來。

「叛逆者」還是「保護者」:加密龐克簡史

回溯到上世紀80年代,矽谷的科技企業享受著令人眩暈的增長率,個人電腦和網路的快速普及,頻寬網速也驚喜地越來越快。而在炒作泡沫的過程,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意識到,網路的世界或許缺少了一些重要的組成部分,比如隱私和通訊安全。

大企業利用使用者在網際網路上的行為來形成使用者畫像,以便更精準地推送廣告和商品。美國政府則掌握著用於解密加密資料的密鑰,只要FBI需要,就隨時可以閱讀使用者的郵件或者收聽語音通話。

顯然,當時無論政府還是大企業,都沒有動力也未盡力去維護個人使用者的網路隱私。

1992年,英特爾的高級科學家提摩西·C·梅(Timothy May),就發起了一個加密郵件列表組織。

該郵件列表匯集了來自全球的上千名密碼學家、哲學家與數學家,共同討論那些用於保護網路時代個人隱私權的技術。

1993年,成員之一艾瑞克·休斯出版了《加密龐克宣言》,「加密龐克」正式登上了網路世界的舞台,進入大眾視野。

在加密龐克們的推動下,密碼學、網際網路通訊等相繼迎來了技術的大繁榮,出現了不少重要的發明,簡單列舉幾個:

1.盲簽名

當內容在添加簽名之前被修改偽造時,簽名就會變成「盲簽」,這種技術可以讓電子郵件、虛擬ID、網路證書等無法被追蹤,在網路投票、虛擬交易上有著極強的應用性。比如選民可以在電子選票上簽名而不透露選擇結果,交易中收付款的時間和金額也無法被第三方探查到。

2.PGP(Pretty Good Privacy)。

這是一個基於RSA公鑰加密體系的郵件加密軟體。RSA原本是軍方獨有的技術,在李維斯特等人的努力下,RSA成為第一款公之於眾的非對稱加密技術。

PGP則在RSA的基礎上,與傳統加密進行雜合,衍生出新的演算法。發送方採用公鑰加密,接收方採用私鑰揭秘,除此之外沒有人知道私鑰訊息,即便消息被第三方竊取也無法破解,因此可以對郵件保密以防止非授權者閱讀。

加密龐克:用程式碼建造「烏托邦」的人

3.雜湊現金(Hashcash)

與前面充滿古早網路氣質的技術名詞不同,雜湊演算法是不是有點眼熟?實際上,該技術是在1997年,出現在了加密龐克郵件小組的列表裡。

雜湊演算法原本用於反垃圾郵件中的身份驗證,要求電子郵件的發送者經過計算得到一個雜湊現金標記,並添加在電子郵件上。如果時間訊息明顯過早,系統就會被認為是被垃圾郵件製造者重複利用了,自動拒收該郵件。

這種單向加密演算法隨後便被應用在了分佈式匿名現金系統中,成為加密貨幣的基礎技術。E-cash、b-money、比特幣等數位貨幣支付系統大規模出現,並在20年後成為了無數人「暴富春夢」。

4.點對點技術(peer-to-peer)

該技術可以將參與者的計算能力和頻寬引入資料通訊過程中,增強網路的傳輸效率。而最著名的P2P協議——「BT下載」,正是由加密龐克列表成員Bram Cohen在2003年發明的。

不需要資源發布者擁有高性能伺服器,就可以輕鬆把資源傳給其他使用者。BT下載共享資源、無需中間實體的理念,正符合加密龐克精神的宗旨。

加密龐克:用程式碼建造「烏托邦」的人

隨著新世紀的到來,產業的成熟伴隨著一系列加密技術開始被大規模應用,隱私和安全保護成為網上沖浪的共識和標配,加密龐克們也開始向邊緣徘徊。第一批加密龐克逐漸退出了一線,很多技術項目相繼失敗了,聯盟也於2000年宣布解散。

這近二十年中,儘管加密龐克依然創造了不少為人所熟知的項目,比如維基解密、區塊鏈等,甚至還在近年來伴隨著數位貨幣的泡沫迎來了一波新熱度。但它最繁榮的時刻注定停留在了那個個人隱私最岌岌可危的時代,歷史的車轍攆過,天才極客也難逃「廉頗老矣」的命運。

無論如何,加密龐克的出現與沒落,都伴隨著密碼學的自然生長,它是技術的必然結果,也是推動網路世界在自由和安全之間找到臨界點的執劍者。

唏噓之餘,我們不禁想問,未來的網路世界還需要加密龐克這樣的「反骨」嗎?

偶遇還是重逢:未來還會出現加密龐克嗎?

區塊鏈的火爆,讓「加密龐克」重新火了一把。但很難預料,這到底是行銷大手操作的偶遇,還是宿命的重逢。加密龐克的生命力,是重新被點燃,還是迴光返照再次走入沉寂?

就像前文說的那樣,加密龐克是為了追求和捍衛網路中的匿名性、隱私權而生的。那麼,如果未來我們能生活在一個徹底的分佈式網路系統中,加密龐克也就沒有存在的必要和基礎了。

在這樣的網路中,不再有大型中心體,個人和企業都可以安全地傳輸訊息,交易可以和現金一樣在匿名的前提下產生而不被追蹤,任何不可信驗證都無處藏身,豈不正是加密龐克追求的「隱私烏托邦」?

但遺憾的是,這個理想世界距離現實還有點遙遠,主要受到三個方面的影響:

1.新加密技術的不成熟

要實現徹底的分佈式系統,新興加密技術比如區塊鏈,就需要在網際網路、智聯網、車聯網等系統全面鋪開。以現有的算力水準,以全及球訊息資料的幾何式增長速度,區塊鏈的cp大旗想要立起來,顯然不可能。

在算力稀缺沒有真正解決之前,新技術只能成為超比挖礦的附庸,難逃被投機客「技術污名化」的杯具。這也是其在短期內無法大規模推廣的原因之一。

2.數位智慧化的隱私困境

越來越多的app都在要求使用者交出更多隱私。

「想要更懂你的手機嗎,請授權我讀取……」「想要一猜一個準的推薦系統嗎,交出你的sns賬戶吧」「想知道朋友發了什麼影片?通訊錄借我讀一下吧」「不讓讀手機就沒辦法為您推薦健康計劃呢」……

加密龐克:用程式碼建造「烏托邦」的人

在這種半強迫半誘惑的環境下,使用者們希望體驗更智慧更個性化的服務,只能喊著「真香」交出自己的訊息。

交出隱私所產生的不安全感,在數位智慧化時代,注定是一個身體落後於環境的「進化陋習」。除了克服,別無它法。

3.中心化管理的必然結局

無論是生態化的商業產品,還是強有力的政治意志,都難以避免地模糊著個人與社會之間的邊界。

加密龐克想要改變遊戲規則,在個人訊息和財產周圍築起籬笆,但中心化組織的意志完全可以拆除這些非法圍欄。

如今,英國、歐盟、美國等多個國家都收緊了對比特幣的監管,提出了必須實名制等要求,以控制虛擬幣擴張對法定貨幣帶來的衝擊,有些更是直接禁止用虛擬貨幣匿名交易。

加密龐克最為反對的大型組織對訊息的壟斷,在今天看來恐怕不可避免。

加密龐克:用程式碼建造「烏托邦」的人

可以預見到,未來想要徹底保護隱私,幾乎是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涉及個人福祉和國家安全,讓渡訊息是必然的結果。

我們所能夠爭取的,無非是訊息讓渡的程度、方式和邊界。在這一點上,恰恰需要加密龐克這樣神秘的無政府組織來為之發聲。

正如魯迅所說,「沒有更激烈的主張,他們就連平和的改革也不肯行」。不妨期待一下,與鬥士們的久別重逢。

腦極體
作者

你的困惑,來自於無路貼近未知。我們在技術、思想、傳播的異界,販來極限腦量下的TMT。

使用 Facebook 留言
發表回應
謹慎發言,尊重彼此。按此展開留言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