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11.08 08:51

11款散熱膏終極測試:塗抹6大技巧知多少,牙膏、醬油惡搞大全

ADVERTISEMENT

壓下去、轉一轉

塗完散熱膏在CPU上,安裝好散熱器時,筆者建議可以稍微左右轉動散熱器,因為散熱器有微小的公差存在,大概可以轉動個1~3度左右。這一個小小的動作,可以幫助散熱膏分散的更均勻,也能夠讓多餘的散熱膏從縫隙中被排擠出來。

這裡有一個小撇步分享給大家,一開始在轉散熱器時,因為散熱膏太厚的關係,你會覺得相當的好轉,有種「咕溜」的感覺。轉了幾秒之後,你會突然覺得非常難轉,阻力瞬間變大,此時就代表散熱膏已經被擠得相當均勻。

ADVERTISEMENT

▲以同樣散熱膏份量的前提下,左方為直接安裝散熱器的結果,右方為轉動之後的結果。可以看出轉動散熱器後,散熱膏分佈的面積比較大,也比較均勻。

如何塗散熱膏

網路上眾說紛紜,散熱膏到底要怎麼塗,才能夠確實填滿散熱器與發熱零件之間的夾層,讓熱能夠確實導到散熱器上逸散掉。測試了幾種熱門的6種方法,提供給大家作為塗抹的參考。

以下用於測試塗抹方式的散熱膏都是Y-500,至於為什麼是Y-500嘛……實在是因為Y-500太大罐了,買了好幾年後都用不完,而且穩定性相當不錯,購入時間已超過5年,沒有油水分離的現象。測試平台為TDP高達115W的Intel Pentium 4 Extreme Edition 3.73GHz,以及Intel原廠直徑9cm、高度3cm、銅芯直徑4cm的散熱器,在主機板BIOS關閉風扇調速功能,並以裸機方式量測。

ADVERTISEMENT

X型塗佈法

這種方式將散熱膏以CPU上蓋對角線方式塗抹,再直接將散熱器壓上。

測試結果:

ADVERTISEMENT

  • 室溫:24.6℃
  • 燒機溫度:62℃
  • 待機溫度:41℃

3條線塗佈法

不只小丸子臉上有3條線,CPU蓋上也有,但是我們不只塗在左上角或是右上角,而是CPU上蓋分成4等份,將散熱膏塗抹在分界線上。

測試結果:

ADVERTISEMENT

  • 室溫:24.5℃
  • 燒機溫度:61℃
  • 待機溫度:41℃

米粒法

將散熱膏擠出大約一粒米或是一顆紅豆的大小,塗抹在CPU中央,利用散熱器的底部將散熱膏壓平,使其均勻散佈在散熱器和CPU中央。

測試結果:

  • 室溫:25.3℃
  • 燒機溫度:62℃
  • 待機溫度:41℃

5點法

5點法是米粒法的延伸改良型,把中央一坨散熱膏的用量,分散成5點平均分配在CPU表面上。塗抹方式為中間1點,延伸至對角線的中間再1點。

測試結果:

  • 室溫:24.6℃
  • 燒機溫度:61℃
  • 待機溫度:41℃

卡片法

使用一般的塑膠會員卡,將散熱膏均勻的整片塗抹在CPU上。但使用的卡片品質決定了塗抹是否成功。品質較好的卡片,邊緣較為平直,塗抹時可以形成光滑表面。

測試結果:

  • 室溫:24.4℃
  • 燒機溫度:64℃
  • 待機溫度:42℃

手指法

使用手指塗抹可以塗抹得更薄,更均勻。但為避免散熱膏藉由人體皮膚吸收,塗抹時建議隔層防護物質,像是保鮮膜或塑膠袋,避免直接接觸散熱膏。

測試結果:

  • 室溫:24.6℃
  • 燒機溫度:62℃
  • 待機溫度:41℃

由以上實驗結果得知,其實每種塗抹方式,造成的結果相當接近,各組的溫度差異皆在攝氏1度左右。最主要的差異依然是在散熱膏分布面積上,在測試過程中,曾經測得5點法的溫度相較於其它塗抹方式的溫度為高,但是拆下散熱器一看,散熱膏只覆蓋了大約60%的CPU上蓋面積,造成的原因不外乎是筆者自己對於散熱膏的用量掌握度不足,塗抹太少。而後將散熱膏塗抹的份量些微增加,溫度便降了下來,與其它塗抹方式無異,因此散熱膏的用量一定要足夠,不可過少。

卡片法的散熱效果也不慎理想,原因在於使用卡片抹平的時候,散熱膏的厚度往往過厚,散熱器壓下時無法將過多的散熱膏擠出。由於散熱膏的導熱係數依然低於金屬,原本用來填補空隙的散熱膏反而造成了累贅,讓熱的傳導效率降低。

綜合以上2點,散熱膏的塗抹厚度不宜過厚以及過薄,但散熱器並非透明材質,無法直接觀察散熱膏的分布狀況,必須要將散熱器拿起後才可看到;可是拿起散熱器後,散熱膏已混入空氣,必須擦拭乾淨再重新塗抹一次。所以散熱膏的塗抹用量的多寡還是需要經驗累積,使用便宜又大碗的散熱膏多練習幾次,就漸漸的會知道該擠出多少的散熱膏最適當。

HardwareZone網站曾經利用透明的壓克力片,當作散熱器底部壓平散熱膏,因為是透明的,更容易看到散熱膏在不同塗抹方式下的差異。影片網址: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yXLu1Ms-q4

(後面還有:11大散熱膏集合賽豬公)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