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4.26 16:00

【小編回憶錄】Sony MD WALKMAN

ADVERTISEMENT

喀,這並不是什麼精采的故事,劇情中也不會有正妹出現,「沒圖沒真相」在這邊派不上用場。一切說來,只不過是小編家裡年久失修,終於在上個月決定進行老屋翻新工程,讓往後住起來舒服點。這就樣,四月中開始翻箱倒櫃清理東西,免不了翻出一件件陳年往事。當翻出某個有「SONY」斗大字樣的東西時,小編頓時覺得「所有科技都一直在進步嗎?」為什麼感覺有些東西反而不如早年的產品啊!像隨身聽就是很好的例子。

我的MD WALKMAN


▲令人懷念的MD WALKMAN MZ-1……之傳單。

話說,Sony在1992年正式推出首款MD WALKMAN產品,記得型號就是MZ-1吧。 MD(Mini Disc)碟片只比現在的CF記憶卡大上一些,就技術上來說,它是CD技術的延伸產物,工作原理和MO(Magneto Optical Disc)相同。

ADVERTISEMENT

不同於CD隨身聽只能讀取預錄型光碟,MD最大賣點是具備錄音能力,而且不限定於家電音響、HiFi音響單機這些裝置上。也因此在早年還頗受到學生族喜愛,購買可錄式MD WALKMAN再搭配上專用麥克風,就成了上課錄音利器。


▲小編收藏:Sony MD WALKMAN MZ-E3。

這部MZ-E3並不是家裡唯一的MD相關裝置,只不過小編並沒有什麼收藏的習慣,從古早的卡帶(Tape)、CD再到MD,也就只有留下它而已。小編也忘了它是在什麼時候推出,搞不好已經陪我走過半輩子也說不定。

ADVERTISEMENT

就收藏角度來看,MZ-E3可惜的是並非錄放音機種,但好歹是薄型輕量容易攜帶的始祖機種之一。MZ-E3全機身是以金屬材質打造(哦,電池蓋是塑膠的……),有著Sony走路人一貫高質感,再掛上「SONY」四個字實在是銷魂啊!


▲瞧一瞧背面,這有日系的Feel吧!


▲相傳,日系電子產品功能和按鍵一大堆,常讓歐美人玩到頭暈。

ADVERTISEMENT


▲在USB還不知道在哪的年代,充電當然是得靠變壓器。


▲電力靠一組三號充電電池提供,當然原廠附的不是這兩顆索尼就是了......


▲來跟Apple iPod Classic比一下漢草。

ADVERTISEMENT


▲iPod贏是剛好而已,畢竟MZ-E3是十餘年前的產物,不過MD末代機種可是輕巧到很變態啊!


▲打開嘴巴看一下,就像縮小版的CD隨身聽,也是有轉軸馬達和訊號拾取器等零組件。


▲啊~碟片是這樣塞進去的。

碟片長這個樣


▲MD碟片體積大約是兩張CF記憶卡那樣。

MD碟片體積相當於兩張CF記憶卡,由於讀寫原裡和MO相同(Magneto Optical Disc),而且是應用於可攜式裝置,所以也加上外殼保護碟片,降低刮損、累積灰塵、沾黏指紋的機率。多了外殼,也更好取用和收納,比較不用擔心外力對碟片造成傷害。

在音樂用途上,MD碟片早期有60分鐘和74分鐘兩種規格,所能記錄音樂時間長度和CD相當。它並非是利用什麼神奇技術來增加碟片資料儲存容量(MD發表當時,CD不過上市9年而已,DVD還不知道在哪邊),而且音效規格和CD相同,只是說採用了自家的ATRAC編壓縮技術(對,跟MP3一樣是壓縮的)。所以小小一張碟片,也能塞入和CD等長的音樂。

在其後,Sony持續更新了ATRAC技術,推出ATRAC2、ATRAC3、ATRAC3plus等眾多規格,以增加碟片儲存音樂長度,或是提高音質表現。

如果以電腦資料格式來看,早年的MD碟片儲存容量只有140MB容量(74分鐘碟片),Sony還曾經推出過電腦版的MD Data裝置,和當年ZIP(100MB)這類高容量磁碟片儲存媒體競爭。

無奈Sony行銷手法經常怪怪的,MD錯失了行動音樂裝置市場主導權,讓曾經不堪一擊的MP3坐大躍為主流。下台一鞠躬之前所推出的Hi-MD,雖然將最高儲存容量提升到1GB,卻已經回天乏術了。


▲早年的碟片外觀設計比較阿呆,不像後期這樣多采多姿。


▲圖左是MD的唱片,平均價格和CD相當,但是並未踏出日本市場推廣至其他國家。


▲連同上圖和可錄式碟片比一下,你發現差異了嗎?


▲保護盒的設計也有所巧思,可以OPEN~


▲在那年代,免不了也有訊號拾取器清潔碟片這樣的周邊推出。

嗯,小編有感而發差不多到此了,真要把MD從頭說起講明白,真不知道能寫幾篇文章去了,這大概會被總編拖去阿魯巴吧!所以這篇只是想勾起大家的回憶,細節就請不要苛求太多囉,科科......


▲為答謝各位點閱,這張全新未拆的碟片,也納入「T客邦雜碎袋」好了~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