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6.26 08:39

從 new iPad 看視網膜螢幕的特性、解析度技術與應用上的問題

ADVERTISEMENT

264ppi:高畫素密度戰國時代

行文至此,是否該採購新iPad的第一個問題已經有了答案:是的,單純就解析度的影響來看,新iPad畫質真的有比較好。平平是9.7吋面版,畫素高了4倍絕對能帶來明顯的品質增進,當然了,前提是得餵飽它才行。

既然解析度真的會帶來畫質差異,那麼就會面臨第二個問題。我們都知道,把畫素低的圖片放到高解析度的螢幕上看,會容易因為放大而失真。失真的情況嚴重嗎?新iPad在這檔事上是否有什麼補強方案?其實除此之外,要把低解析度素材放上高解析度螢幕,還有不少難關要解決。

尺寸跟畫素一樣重要

  1. 畫素=X軸 x Y軸
  2. PPI=((X軸^2+Y軸^2)^(1/2))/面板尺寸
  3. 點距=(面板尺寸/((X軸^2+Y軸^2)^(1/2)))*2.54

上面這3個公式,是弄懂解析度、PPI與螢幕尺寸之間三角關係的計算方式。如果你跟筆者一樣是數學白痴,那麼只要記住:

ADVERTISEMENT

一、 當面板尺寸不變時,PPI會與解析度成正比。

二、 當面板尺寸不變時,PPI愈高,點距就愈小。

一般電腦螢幕的畫素密度,多在80~120ppi之間。對於裝載在桌機或筆電上的作業系統來說,解析度的差異並不會帶來太大困擾,多的空間就讓它留白,少的空間就少留點白,只要調整一下UI及字型的顯示比例就好。原因在於桌上型作業系統注重多工,而且使用的螢幕尺寸較大,沒必要把所有程式都放大至全螢幕處理,即使你有一台30吋的大螢幕,在畫面角落開一個記事本作業也不奇怪。

ADVERTISEMENT

行動裝置就不是如此了。在以往的觀念裡,解析度愈高、螢幕就會愈大,但是總不能帶一台30吋的iPad出門吧?為了衝高解析度,大部份的行動裝置都會將畫素密度維持在150~300ppi。

像素太多也是麻煩

這麼高的畫素密度,會產生什麼問題?首先,軟體開發者要設計好幾套不同的解析度佈局來應付不同裝置,要不然假如拿一套解析度只有320 x 480的程式在768 x 1024螢幕上執行,會無法占滿畫面。

無法占滿畫面在桌機上沒什麼,在行動裝置上就會很奇怪。應該沒人看過兩個以上的App共享螢幕,也不太可能出現某個App只占了1/4畫面、其餘3/4還看得到桌面的窘況吧。行動裝置上的應用程式要不是得藏在背景,就是得以全螢幕姿態現身,唯一特例是在 iPad上執行iPhone原生1x解析度的App,但大家都知道這麼做是很彆扭的,因為畫面的其他部分會留下一片黑。

ADVERTISEMENT

點距小未必是好事

即使你能接受這種操作模式,程式用較小的原生解析度運行還是會有其他問題,比如尺寸。點距就是一個像素的大小,在相同尺寸、而且資料量足夠的前提下,點距愈小,圖像就愈細緻。但若尺寸不足的話,再細緻的圖像也看不出來。

以App圖示來說吧,在舊iPad上,一個圖示的大小是72 x 72個像素,實際尺寸約為2.25平方公分;如果原封不動的拿到新iPad上顯示,解析度除於4的結果只剩0.5平方公分,會很難看清楚圖示的內容是什麼,字體也都變成螞蟻。

怎麼辦?其實早在30幾年前就有工程師發現了這個問題,只是個人電腦問世的25年內,一般應用對於顯示器的畫素要求並不高,除了其他工業標準還沒突破外(比如藍光尚未出現),以CRT映像管為基礎的顯示技術也限制並延緩了解析度的成長。直到近幾年液晶螢幕普及後,解析度的成長曲線漸趨陡峭,螢幕尺寸隨著畫素的提高而成正比增加,作業系統原廠也才開始正視並擬定解決方案。

ADVERTISEMENT

如何讓點陣圖形不會受解析度的影響而顯示成錯誤尺寸,有很多種不同的理論與技術,但都不脫「Resolution Independence」的範疇。

數數看

新舊iPad上圖示與文字所耗用的像素差異。為了維持相同的顯示尺寸,舊iPad點距大,無法使用太多像素,新iPad點距小,也不能使用太少像素。兩者看似打平,但像素量比較多的,能呈現的細節必定比較細膩。(點圖可放大)

(後面還有:Resolution Independence:解析度自主)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