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11.18 15:01

伴隨大家的科技發展,5個成功案例與5個不成功案例,你的想法呢?

ADVERTISEMENT

科技發展的速度相當快,每代產品的生命週期可能短至半年甚至3個月,在這麼快速的新陳代謝中,除了出現明星產品或成功的技術外,一將功成免不了萬骨枯,不成功的例子也一定不少,筆者挑選了5個成功與不成功的例子,並分析一下它們的成敗的原因。

在成功的案例中,最大的成因當然是因為產品夠強,其次也不乏進入市場的時間點成熟,帶給使用者更便宜適切的解決方案,讓使用者成為科技戰爭中最大的受惠者。

百大科技勝利篇

成功之一:iPhone

ADVERTISEMENT

不好意思,筆者真的要錦上添花一下,蘋果的不僅僅從操作介面開始完完全全地改變了智慧型手機,它也一併改變了線上數位內容的消費模式,尤其是販售手機、平板電腦專用程式的App Store,從內容的供應、銷售、金流與拆帳模式,都走出平台、內容供應者、消費者三贏的互惠模式。

iPhone的另一特點就是非常完整、傑出的使用者體驗,蘋果專注的並不只在手機的硬體上,軟體層面更是為使用者貼心地做好所有準備。就拿備份與轉移手機資料來說,iPhone只需要透過iTunes程式即可完成全機完整備份與還原,購買新手機後也可以輕鬆地將所有資料轉移過去。

成功之二:固態硬碟

ADVERTISEMENT

當處理器、記憶體都跑得比子彈列車快的時候,傳統硬碟還在用腳踏車的速度在後面追趕,縱使傳統硬碟的儲存容量不斷向上成長,但是效能的成長卻不是那麼順利,這時候固態硬碟適時降價,讓一般消費者都能一親芳澤,可以說是天時地利人合。

固態硬碟與記憶體雖然都算得上是儲存設備,但是它並不像記憶體會直接影響電腦的整體運算效能,不過當使用者只是用電腦上網、看影片以及進行文書處理等運算的需求不是那高的應用時,影響電腦流暢度的關鍵便落到磁碟存取效能上,固態硬碟強大的效能剛好可以補上這片拼圖。

成功之三:Ultrabook

ADVERTISEMENT

雖然市場上有許多的售價超過當初設定的999美元,但是不可否認的,Ultrabook是PC陣營重振旗鼓的轉捩點,筆者認為Ultrabook的重要性不只在於為了面子推出輕薄筆電向MacBook Air嗆聲,而是Intel這次除了設立「規格面」的規範外,也一併將使用者體驗列入考量。

廠商想要為產品貼上Ultrabook的標籤,最基本的條件除了要使用Intel的處理器,並且達到尺寸、續航力的要求外,Intel近一步要求電腦從S4休眠狀態喚醒要在7秒內完成,並且需要支援Anti-Theft防竊技術以及Identity Protection身份保護技術。雖然還是有改進空間,但是持續在進步總是件好事。

成功之四:Google Chrome

ADVERTISEMENT

瀏覽器的工程師Peter Kasting指出「Google開發Chrome的理由是為了促進網際網路的發展」,Google並不是那麼在意到底有多少人在使用Chrome,而是要透過良性競爭讓網際網路變得更美好。

其實這並不難想像,因為Google是透過「服務」來賺取利潤。只要網路變得更加方便、更吸引人,Google就可以從中獲取更多的利潤,使用哪一套瀏覽器,並不會直接影響Google的收益。或許Chrome是無心插柳,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它獲得了巨大的成功,根據網路流量統計工具服務商StatCounter的資料,2012年9月Chrome的市占率為34.21%,高居第一名。

成功之五:Fusion

的初始概念是異質雙核心,簡單的說就是把以往放在晶片組上的內建顯示功能移到處理器裡面,但是要怎麼規劃生出來的產品,就又是另外一門學問了。AMD在收購ATI之後獲得了不少顯示方面的研發能量,要做出世界上最強的內顯並非難事。

但是光有好產品是不夠的,如果沒有好的包裝與行銷功夫,很容易被對手用整體平台的優勢擊潰。筆者認為AMD當下最好的機會,就是專注於推廣與Ultrabook概念類似的Ultrathin,雖然AMD平台整體表現還是Intel有一點點差距,但是APU擁有Intel無法比擬的顯示技術,這正是眼下Ultrabook最缺乏的功能。

延伸閱讀:

(後面還有:百大科技含淚篇)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