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4.09 14:30

前後世代 Pentium、Celeron 內顯大比拼!DirectX 11上身,IVB 入門、內顯更有力

ADVERTISEMENT

內顯發展到今日,舉如 Intel HD Graphics 4000/3000、AMD Radeon HD 7660D/6550D 等,效能已經和2,000元以內價位獨顯同級。不過有些問題值得思考,即便內顯能夠取代入門獨顯的必要性地位,就非得將它和遊戲畫上等號不可?內顯跑遊戲的效能如何,小編實測給你看。

Ivy Bridge系列文章:

  • DirectX 11上身尬過SNB,IVB 入門,內顯更有力

內顯是否為遊戲而生

筆者認為可以試著換個角度來看,早年電腦架構的顯示單元是獨立個體,得插上顯示卡才能輸出影像畫面。顯示卡的作用是這麼單純,目前多數電腦的架構依然如此,2D與3D繪圖性能都是來自應用層面的要求,非關顯示卡根本作用。

內顯何嘗不是如此,輸出畫面才是首要任務。少了顯示卡這佔空間又耗電的裝置,我們能夠更加輕易組裝出迷你、精簡、省電等特性的電腦,用以滿足各式應用需求,還能省下買獨顯的錢。

ADVERTISEMENT

從現實面來談,內顯性能雖然隨著世代更迭而進步,恐怕還跟不上遊戲特效進化速度。想靠它來大玩遊戲,很快就會被新遊戲的要求榨乾性能,充其量只能快活一小段時間。原本那畫面不夠流暢,還有貼圖品質和解析度不能調太高,諸如此類限制只會加劇而已。用內顯來玩遊戲真的是好主意?這倒未必!

玩遊戲讓專業的來

處理器整合顯示單元,其實有為電腦架構未來發展鋪路的味道,現階段屬於附送型態。試想個人用處理器主流價位,停留在10,000元以內好多年了,價格幾乎沒有因為多了內顯而變貴。在半導體技術能夠將中高階獨顯核心包進來,或說是滿足多數人的性能要求之前,廠商應該還不會將內顯視為獲利項目之一,進而貿然提高售價。

前面這些話無關緊要,不過是筆者撰稿期間,一些突發奇想的看法而已。基本上這是「1+1=2」的定理問題,整合功能多且性能變得更高,產品賣貴些十分合理,只不過你能接受嗎?我們才付出些微的錢,買處理器還要尬有一定性能的繪圖顯示單元,要求包山包海也太難為廠商了,想玩遊戲還是至少買張中價位獨顯吧!

ADVERTISEMENT

HD Graphics 亦有微進化

這一代和,內顯單元仍然沿用HD Graphics名稱,Intel官方並沒有對規格與性能加以著墨。接著就讓我們一同來探討,是否也有「微」進化,帶來更出色的性能。

▲Pentium與Celeron內顯規格比較(點圖看大圖)

ADVERTISEMENT

二代APU得意勝出

Intel擅長的項目是AMD不足之處,AMD自知運算性能拚不過Intel,因此將焦點擺放在內顯部分,強化遊戲性能與多媒體表現。在第二代APU上,AMD大器下放獨顯的VLIW 4架構,這讓配備Radeon HD 7660D的A10系列,以1920 x 1080解析度測試,FPS還能以30幀畫面更新頻率撐住場面。

這般表現已經近乎低標要求,適當調降一階解析度(如1600 x 900),使用較低的貼圖品質與反鋸齒等設定,玩遊戲還能獲得一定程度的流暢度。但是連配備HD Graphics 4000的Core i系列都沒贏面了,硬要將內顯和遊戲關聯在一塊,那麼必定會對Pentium和Celeron感到失望。

GT1升級至DX 11

HD Graphics代號為GT1,歷經改朝換代之後,規格面少不了微進化。最關鍵的莫過於API支援性比照Core i系列,DirectX 11、Shader model 5.0、OpenGL 3.1全面上身,Sandy Bridge所欠缺的OpenCL 1.1也一併到位。DirectX 11遊戲對內顯來說是項嚴苛挑戰,少了它卻又為人詬病,現在至少能滿足消費者對規格要求的爽度。

ADVERTISEMENT

然而該做的閹割功夫,Intel仍然沒有半點放水的意願。具有影音轉檔神力的Quick Sync Video,入門處理器沒有也罷,應該沒人會拿這等級處理器專門來轉檔。倒是遲遲不下放Clear Video HD,直接影響到影片播放畫質,即便一般人不容易分辨出細部差異,仍然相當可惜。至於以噱頭掛帥的3D影片,缺乏InTru 3D功能,大可歸類在無所謂那掛。

▲GPU-Z偵測規格顯示,Ivy Bridge世代Shaders(即EU)為6個,Pixel Fillrate像素填充率和Texture Fillrate紋理填充率提升將近60%。

Clear Video HD

Clear Video HD屬於Clear Video的加強版,特點是新增Dual Stream硬體解碼單元,除了能夠同時撥放2個HD影片,亦支援Blu-ray 3D影片播放硬體加速,InTru 3D Technology就是因此得名。此外還具有畫面抖動消除、色調增強等功能,乃至於Quick Sync Video轉檔功能也包在一起,目前僅Core i系列才有配備Clear Video HD。

 

EU數量維持6個

論效能,EU(Execution Units,執行單元)佔有舉足輕重地位,HD Graphics說來不算太掉漆。即便數量仍然維持6個,現行HD Grahpics 2500和前一代HD Graphics 2000,這些Core i5、Core i3標配內顯也是配置相同數量。非得到Core i7或K版不鎖倍頻處理器,才有多達12~16個不等數量的EU配置,只不過此時又有誰會想用內顯呢?

至於時脈則是和Core i3相仿,預設以650MHz運作,動態時脈訂為1050MHz,以求降低不必要的功率虛耗。這只是就基本規格而言,在GPU-Z中觀察到,世代在閒置時,時脈會自動往下調降到350MHz。反觀世代多款處理器,只能恆定在標準的850MHz,論節能性與溫度控制,自然不比Ivy Bridge新世代來得好。

PCI-E 3.0時候未到

進化到Ivy Bridge世代,還有項機能沒有下放合情合理,那就是PCI-Express 3.0。Pentium和Celeron內建的控制器,都維持在PCI-Express 2.0規格,具有16條通道,允許配置成1x16、2x8、2x4、1x4模式。至於實際配置模式,得視主機板插槽與電路設計而定,通常是配置1支x16插槽居多,部分主機板才有支援2 x 8模式。

除此之外,被閹割掉的功能所剩無幾了,像Ivy Bridge新增的3顯示輸出也還在。先前曾介紹過,Intel作法是多納入1組功能電路,包含Display Pipes、Display Planes與Transcoder。由於數位輸出終端FDI只有2組,因此所謂3螢幕輸出的定義,是指HDMI、DVI、DisplayPort數位訊號任選2組,搭配VGA類比輸出才能構成。

運算性能哥倆好

如同處理器核心規格,Celeron和Pentium內顯也是有哥倆好的味道,Pentium另一造又逼近Core i3入門款。基於時脈、快取容量帶來的運算能力差異,雖然內顯規格與等級看來相當,最終呈現出來的顯示性能,還是會存在些落差。這話可以從以下數據來驗證,情況和運算效能篇得到的結果相近,Ivy Bridge與Sandy Bridge世代壁壘分明。

在以下內顯基礎效能數據中,Sandra視訊渲染與GP的運算DirextX 11模式(即GPGPU),以及Cinebench OpenGL顯示,Pentium G2010和Celeron G1620差距小於1%。只有在Sandra視頻記憶體頻寬,還有GP的運算DirextX 10.1模式中,Pentium G2010將勝差拉開到3~4%。而Celeron G1620明顯比Pentium G840好上一截,多數共同測試項目至少快40%以上,只在GP的運算DirextX 10.1些微落後。

▲Celeron G1620效能緊追在Pentium G2010之後,兩者間落差幅度有限,而且也都明顯比前一代核心好上不少。

延伸閱讀:

(後面還有:更多效能實測)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