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9.15 19:35

AMD、Intel 平台如何挑選才能兼顧學習和休閒?開學季電腦裝機主流規格搭配指南

ADVERTISEMENT

AMD 和 Intel 都有新規格的產品推出,我們以 3 萬到 4 萬的價格,告訴你如何搭配才能選到可以兼顧一般使用和遊戲的主流規格。

暑假結束後的開學季,是學生們邁入下一個求知領域的學習階段,除了基本的開學用品外,不少學生們肯定都想在此時,以一定的預算擁有一台效能不錯的電腦,來滿足課業學習和課餘休閒的使用需求。

ADVERTISEMENT

雖然在一定預算的前提下,規格遠比筆電來得好的桌機,多半會是學生們的首選,不過,在挑選零組件菜單的過程中,相對的卻更花心力,畢竟,不管是文書處理、上網瀏覽到影音編輯、製圖運算…等課業上的使用需求,或是課餘時不同類型遊戲的休閒需求,符合這兩大需求的菜單組合總是非常多樣,加上 Intel 和 AMD 今年都不約而同的推出新世代產品,更增添挑選零組件時的考量。

就筆者過往幫人組裝的經驗來說,很多人的預算大約是 NT$ 30,001 ~ 39,999 之間,而通常這樣的預算就能組裝一台效能不錯的電腦,也不用為了預算因素來調降部分零組件規格。

以零組件產品相當齊全的技嘉科技在原價屋網站上的價格為例,依照底下的規格架構,最多 NT$ 39,999(含作業系統)就能組裝一台可以在 1080P 高畫質、甚至 2K 畫質的組態下,暢玩主流遊戲的中階遊戲電腦,而當電腦規格可以在前面所說的組態下暢玩主流遊戲時,那麼,要應付絕大部分的課業需求也是綽綽有餘!

ADVERTISEMENT


因此,筆者就以上述的規格架構來說明各項零組件的挑選要點吧!

處理器可選萬元以下,多的預算給顯卡用

處理器、主機板和顯示卡是電腦裡最核心的零組件,彼此的配搭不但攸關效能表現,也左右預算高低。因此,當組裝預算在NT$ 30,001 ~ 39,999之間時,這三項零組件的費用加總,可以佔用預算約50 ~ 60 %左右,來獲得更多的電腦效能。

從處理器在遊戲運作的整個過程來看,所有的遊戲資料在傳送給顯示卡前,都得經過處理器的運算。如果處理器的效能不夠,即便有高規格的顯示卡,還是會發生遊戲效能不彰的情形,特別是在需要大量AI運算以應付即時出現的大量物件的即時戰略類型遊戲,像是《Ashes of the Singularity:Escalation》、《Sid Meier’s Civilization VI》…等,或是在《Grand Theft Auto V》、《Red Dead Redemption II》…等這類開放世界類型遊戲裡高速移動,需要大量運算遠方場景的深度及廣度時,都會比較側重處理器本身的效能。

ADVERTISEMENT

因此,在預計要安裝獨立顯示卡的前提下,不論是要挑選Intel或AMD的處理器,6核心、12執行緒起跳是最基本的規格,像是價格從 NT$ 4,850 到 NT$ 8,100 不等的 Intel i5-10400F / i5-10500 / i5-10600K,或是從 NT$ 5,970 到 NT$ 7,570 不等的 AMD R5 3600 / R5 3600X / R5 3600XT,這六款處理器就足以提供前述類型遊戲所需要的效能了。

不過,假如處理器和主機板、顯示卡加總起來的費用仍有空間的話,筆者建議在不超過 NT$ 10,000 的前提下,價格分別是 NT$ 9,700 的 Intel i7-10700F 和 NT$ 9,970 的 AMD R7 3700X 這兩款 8 核心、16 執行緒的處理器可以納入菜單考量,至於其它超過 NT$ 10,000 以上的處理器就比較不建議,因為把這些超過的費用拿來投入顯示卡,對電腦遊戲效能會比較有幫助。

ADVERTISEMENT

主機板注意散熱和供電

由於處理器和主機板規格必須互相配搭的因素,所以,一旦決定要採用哪款型號的處理器時,通常要搭配哪款主機板的規格也就呼之欲出了。以前面 Intel 陣營所選用的處理器都是第 10 代產品來說,在 LGA 1200 腳位規格不同於上一代處理器下,自然就得選擇相同腳位的 Intel 400 系列主機板。

然而,面對 H410 / B460 / H470 / Z490 同為 Intel 400 系列主機板時,考量到爾後升級和供電規格因素,就算不是選用可超頻的 K 系列產品,像是 Intel i5-10600K處理器,筆者建議還是以 Intel Z490 主機板為首選,不單是因為 Z490 主機板本身具有超頻功能外,也為日後在不必更換主機板下,能有足夠的供電條件,可以駕馭效能更高的 Intel i7-10700 或 Intel i9-10900 系列處理器。

也因為在搭載高階處理器或進行超頻時,主機板的供電和散熱設計良好與否,都關係著電腦能否有穩定的效能表現,所以,Z490 主機板的供電設計,除了少數高階主機板是採用 14 或 16 相外,大部分主機板都是以 12 相規格為主。另外,有些主機板是利用倍相晶片來達到供電相數翻倍效果,但技嘉科技則是會在部分主機板,採用供電純淨度較高的直出供電設計來強化供電的穩定性。

除了供電設計外,在主機板供電區域有大電流通過,使得該區域的溫度隨之提高,而提高的溫度又引起電阻變大、電流也變得不穩定下,散熱設計也是主機板相當重要的環節。目前主流的散熱方式,是在供電區域和發熱區域,像是晶片組、M.2 SSD 插槽…等位置加裝散熱裝甲,透過散熱裝甲和發熱元件中間的導熱貼,將廢熱從發熱元件傳導到散熱裝甲散發,所以,面積越大的散熱裝甲自然散熱效果也越好。

再來看前面的 AMD 陣營中,雖然用的 Ryzen 3000 系列處理器都是 AM4 腳位,可以搭配 AMD 400 或 500 系列主機板,不過,同樣考量到爾後升級因素,筆者建議挑選 500 系列,特別是 AMD B550 主機板,除了它具有 400 系列主機板所沒有的 PCIe 4.0 規格外,價位也比同樣具有 PCIe 4.0 規格的 AMD X570 主機板來得實惠。

至於在供電和散熱設計方面,前面在 Intel 部分所說的內容,同樣也適用在挑選 AMD 主機板上,但是,如果是選用 AMD R7 / R9 系列處理器的話,挑選 AMD X570 主機板則是比較能在供電和散熱上駕馭這兩大系列處理器。

最後在記憶體部分,不管是選用 Intel 或 AMD 主機板,最好挑選內建4組記憶體插槽的主機板,以便日後有空間擴充記憶體容量。至於記憶體容量要安裝多少,就要看需求來決定,一般來說,如果是以遊戲為主的話,挑選工作頻率更高、CL 值較低的兩支 8 GB 來組雙通道記憶體就非常足夠;但是,若課業上有影音剪輯需求的話,則建議提升為兩支 16 GB 來組雙通道記憶體,這樣一來剪輯作業才會比較順暢。

顯示卡對遊戲效能至關重大

目前在消費市場上販售的獨立顯示卡,其效能核心(繪圖晶片)不外乎來自 nVIDIA 和 AMD 這兩大陣營,雖然 nVIDIA GTX 1660 Super 或 AMD RX 590 規格的顯示卡,已經能夠順玩大部分的遊戲,但是,想要在 1080P 高畫質、甚至 2K 畫質的組態下暢玩主流遊戲的話,對攸關電腦遊戲效能僅次於處理器的顯示卡來說,這樣的規格是不太夠力的!

因此,想要滿足前面所說的遊戲需求的話,那麼,筆者認為目前在 nVIDIA 陣營中最適合的顯示卡還是 RTX 2060 Super,因為它不但效能比 GTX 1660 系列更加強大外,還擁有實體的 RT(光線追踪)運算核心,可以支援時下越來越多遊戲所提供的光影追蹤特效,享受更加逼真震撼的遊戲畫面。

另外,RTX 2060 Super 雖然和 RTX 2060 都是 2060 系列產品,不過,和定位只是該系列入門產品的 RTX 2060 相比,RTX 2060 Super 所採用的 TU106-410 繪圖晶片,卻是比較接近 RTX 2070 所採用的 TU106-400 繪圖晶片,再加上顯示記憶體一次給足 8 GB,使得 RTX 2060 Super 顯示卡更能應付在2K畫質下暢玩主流遊戲的需求。

至於在 AMD 陣營中最合適的顯示卡則是 RX 5600XT。它除了在效能遠比 RX 590 強大外,更能夠在 AMD Ryzen 3000 系列處理器搭配 B550 或 X570 晶片組主機板所組建的電腦上,當進行遊戲場景非常複雜或設定最佳等級的貼圖材質時,以 PCIe 4.0 所帶來的高速傳輸效益來減輕記憶體的資料負荷。

再從繪圖晶片的規格來看,RX 5600XT 具有 36 個 CU(運算單元),而 RX 5500XT 和 RX 5700XT 則分別是 22 個和 40 個;另外,RX 5600 XT 具有 2,304 個 Stream Processors(串流處理器),和 RX 5700XT 的 2,560 個相差不多,但比 RX 5500 XT 只有 1,408 個卻多出近 1,000 個,而在如此貼近 RX 5700XT 的規格下,RX 5600XT 的 TDP(功耗)卻只有 150W,遠比 RX 5700XT 的 225W 來得低。

除了亮麗的效能、規格外,AMD 更針對 RX 5600XT 在今年 7 月初釋出新版 BIOS,透過更新顯示卡 BIOS 的方式,在 TDP 僅微幅上揚到 160W 下,將繪圖晶片的時脈從原先的 1560 MHz 一舉提升到 1750 MHz,如此佛心的效能免費大方送,無怪乎是玩家眼中的超值選擇。

SSD 和機械硬碟搭配應用

雖然 SSD 已普遍應用在消費市場中,但受限於 SSD 的儲存容量和價格與機械硬碟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下,目前主流多半是以系統碟使用速度較快的 SSD、資料碟使用儲存容量較大機械硬碟來組建成電腦的儲存架構。

為了不讓機械硬碟大幅拉低整體的存取效能,Intel 和 AMD 也有相對應的技術來消弭機械硬碟和 SSD 之間過大的效能差距。如果是選用 Intel 平台的話,那麼,可以透過加裝 16 / 32 GB 的 Intel Optane 記憶體,以資料快取的方式來提升機械硬碟的存取效能。

如果是選用 AMD 平台的話,則是可以下載、安裝 AMD StoreMI 軟體,將機械硬碟和 SSD「融合」成一塊邏輯儲存空間來提升機械硬碟的存取效能。除此之外,若是選用 AMD Ryzen 3000 系列處理器搭配 B550 / X570 主機板時,還可以考慮選用具有 PCIe 4.0 規格的 SSD,來大幅提昇存取效能。

電源供應器、散熱器、機殼挑選要點

在前面所挑選的處理器、主機板和顯示卡的功耗都不低的情況下,擔負整台電腦電力來源的電源供應器,在挑選上除了供電瓦數必須高於所有零組件的功耗加總外,80 PLUS 電源轉換率也是另一個需留意的規格。

代表電源供應器的電源轉換率的 80 PLUS 認證,等級從低到高分別有白牌、銅牌(BRONZE)、銀牌(SILVER)、金牌(GOLD)、白金(PLATINUM),以及鈦金(TITANUM)六種,等級越高代表電源轉換率越好,同時也相對不耗電。而就前面所挑選的零組件規格來看,最多不超過預算的 10%,就能買到供電瓦數足夠、最少具有80 PLUS 銅牌的電源供應器了。

再來就是跟散熱有關的散熱器和機殼部分,機殼挑選比較單純,只要不會和 CPU 散熱器的高度、顯示卡的長度卡到,就選一個自己看起來順眼,價格約在 NT$ 1,500上下的機殼就可以了。

至於散熱器部分,筆者分別用過處理器附的原廠散熱器後,認為大概只有 AMD 提供的銅底帶散熱管的 Wraith PRISM 散熱器,能夠滿足一般的散熱需求。不過,在進行超頻或長時間操作運算時,也是無法有效壓制處理器急遽上升的溫度,更別說高轉速的散熱風扇所帶來的噪音總讓人心煩不已。

因此,筆者建議花個 NT$ 1,000 ~ 1,500 另外買個四支散熱管以上的塔式散熱器,不但散熱效果比原廠散熱器來得好,同時也比較安靜。當然,如果預算足夠的話,加裝散熱效果更好又幾乎絕無噪音的一體式水冷系統,像是 240 / 280 / 360 的技嘉科技 AORUS LIQUID COOLER 會是更棒的選擇。

懂了挑選要點,趁機聰明出手

看完前面所說的挑選要點後,不管是要以 Intel + nVIDIA 組建「In 派穩定」的 Intel 平台,還是要以 AMD + AMD 組建「3A 超值」的 AMD 平台,相信都能提供你規劃菜單的大方向,至於零組件的規格、預算…等細節,還是可以依照自身的需求去摸索、調整。

如果仍然不知道該從何處著手的話,那麼,筆者就依照前面說的,以技嘉科技在原價屋網站上的價格為例,在 NT$ 30,001 ~ 39,999 的預算之間分別做出 Intel、AMD 平台的菜單或許可以做為你的參考。

另外,通常在各級學校陸續開學之際,廠商都會為學生推出許多優惠活動,身為大廠的技嘉科技也不例外,所以,對即將展開全新求學階段的你,如果剛好想要以一定的預算,擁有一台效能不錯的電腦,來滿足課業學習、課餘休閒的需求時,不妨趁這個時機趕緊入手吧!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