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人企業太空船奧德修斯號首次登陸月球,打開了新的一頁

私人企業太空船奧德修斯號首次登陸月球,打開了新的一頁

ADVERTISEMENT

由德克薩斯州公司 Intuitive Machines 建造和操作的太空船於週四在月球南極附近著陸,這是美國半個多世紀以來首次在月球表面著陸,也是私營企業首次完成著陸。 

無人駕駛的六足機器人著陸器「奧德修斯號」,在大約晚上 6 點 23 分美國東部標準時間(格林威治標準時間 2323 點)著陸,該公司和美國太空總署評論員在 Intuitive Machines (LUNR.O) 的聯合網路直播中從休士頓的任務營運中心進行了報導,打開了新的一頁。 

這次著陸在令人緊張的最後接近和下降中結束,在這個過程中,太空船的自主導航系統出現了一個問題,地面工程師不得不採用一個未經測試的應急方案來解決這個 11 小時的難題。 

在預期的無線電中斷之後,還需要一段時間才能與太空船重新建立通訊並確定其在距離地球約 239,000 英里(384,000 公里)的命運。

網路廣播稱,當最終恢復聯繫時,訊號微弱,確認著陸器已經著陸,但任務控制中心無法立即確定車輛的確切狀況和位置。 

「我們的設備就在月球表面,我們正在傳輸訊號,所以恭喜 IM 團隊,」Intuitive Machines 任務主管提姆‧克蘭 (Tim Crain) 被聽到對營運中心說:「我們將看看我們還能從中得到什麼。」 

美國太空總署局長比爾‧尼爾森立即稱讚這一壯舉是一場「勝利」,並說:「奧德修斯號已經登上了月球。」 

網路廣播稱,根據計畫,這艘太空船被確認已經降落在月球南極附近一個名為 Malapert A 的隕石坑中。這艘太空船的設計目的並不是提供著陸的即時視訊,它是在太空船到達月球軌道一天後,也是在它從佛羅里達發射一周後進行的。 

奧德修斯的地形相對導航相機拍攝了這張位於月球北部赤道高地的貝爾科維奇 K 隕石坑的照片。這是一個直徑約50公里的火山口,中心是山脈,是火山口形成時形成的。

週四的著陸是美國太空船自 1972 年阿波羅 17 號以來的首次受控降落在月球表面,當時美國太空總署最後一次載人登月任務與太空人吉恩‧塞爾南 (Gene Cernan) 和哈里森‧施密特 (Harrison Schmitt) 一起在那裡著陸。 

迄今為止,只有來自另外四個國家的太空船登陸過月球 - 前蘇聯、中國、印度,最近上個月還有日本。美國是唯一一個將人類送上月球表面的國家。 

奧德修斯正在為美國太空總署和幾個商業客戶攜帶一套科學儀器和技術展示,在太陽在極地著陸點落山之前,利用太陽能運行七天。 

美國太空總署的有效載荷將專注於收集有關太空天氣與月球表面、無線電天文學和其他月球環境方面的數據,用於未來的著陸器和美國太空總署計畫在本世紀晚些時候重新派遣太空人回去。 

IM-1 任務是在週三搭乘伊隆‧馬斯克的公司 SpaceX 的獵鷹 9 號火箭從佛羅里達州卡納維爾角的美國太空總署甘迺迪太空中心發射,前往月球。 

奧德修斯進入月球軌道後飛越月球近側。著陸器在月球軌道上繼續保持良好的狀態。

 

阿提米絲的曙光 

奧德修斯號的到來也象徵著商用製造和操作的車輛首次在月球上實現「軟著陸」,也是美國太空總署阿提米絲月球計畫後的首次,因為美國正在與中國競爭,希望在後者將自己的載人飛船送上月球之前,將太空人送回地球的天然衛星那裡。 

美國太空總署計畫在 2026 年底進行首次載人阿提米絲任務,作為長期、持續的月球探索的一部分,並作為最終將人類送上火星的墊腳石。該計畫部分關注月球南極,是因為那裡據信存在大量冰凍水,可用於生命維持和生產火箭燃料。 

像奧德修斯這樣的許多小型著陸器預計將為美國太空總署的商業月球有效載荷服務(CLPS)計劃鋪平道路,該計劃旨在以比美國太空總署本身建造和發射這些車輛的傳統方法更低的成本向月球運送儀器和硬體。 

更依賴規模較小、經驗不足的私人企業也有其自身的風險。 

就在上個月,另一家公司 Astrobotic Technology 的月球著陸器在 1 月 8 日由聯合發射聯盟 (ULA) 處女航的 火神(Vulcan)火箭將其送入軌道後不久,就在前往月球的途中出現推進系統洩漏。 

Astrobotic 的 Peregrine 著陸器出現故障,象徵著私人公司第三次未能實現月球軟著陸,之前以色列和日本的公司也曾嘗試過但以失敗告終。 

雖然奧德修斯號是美國太空總署 CLPS 計畫的最新明星,但 IM-1 任務被視為 Intuitive Machines 的一項任務。該公司由美國太空總署休士頓詹森航太中心前副主任 Stephen Altemus 于 2013 年共同創立,他現在是公司的總裁兼首席執行長。 

近幾十年來,商業太空冒險的興起本身就受到了科技飛躍的推動。 

先前的阿波羅計畫和機器人月球測量任務是在電腦時代的黎明時期執行的,當時還沒有現代微晶片、電子感測器和軟體,也沒有超輕質金屬合金和其他推動航太革命的諸多進步技術。

 

netizen
作者

一個老派的科技媒體工作者,對於最新科技動態、最新科技訊息的觀察報告。

使用 Facebook 留言
發表回應
謹慎發言,尊重彼此。按此展開留言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