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DVERTISEMENT
在看完NVIDIA於Computex台北國際電腦展2025的新技術後,我們回過頭來思考常被提出的問題,「AI會不會取代人力」?
從已知用火,到已知用電
回顧過去,人類已知用火數十萬年,除了拿來烤肉、燒開水之外,偶爾還不小心把房子燒掉。
到了西元1770年代英國人詹姆士•瓦特(James Watt)成功發明商業化蒸汽機,用火燒水產生蒸汽,再利用蒸汽推動機械,進而作為農耕、紡織等等許多產業的勞動力,並引發工業革命,完全改變人類使用火的方式,也改變了整個社會結構與運作方式。
而人類到了18世紀才開始對電力有更進一步的瞭解。其中最有名的事跡可以說是班傑明•富蘭克林(Benjamin Franklin)在1752年6 月 15日風雨交加的夜晚放風箏,讓閃電打中風箏線上的金屬鑰匙,並將電力傳導至萊頓瓶,證明閃電產生的電荷與靜電一樣可以儲存在萊頓瓶內。
在近300年的時間中,人類對電的瞭解有突破性的發展,無論是電梯、冷氣、電動車,或是許多自動化工業所使用的機械,都是以電力驅動,成為我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能源。
然而到最近幾年,人類才從已知用電,慢慢進化到利用我們在系列第一篇文章中提到的「矩陣迭代相乘」,將電力轉化為取代人類思考的生產力。需要注意的是,筆者的意思並不是「矩陣迭代相乘」能夠模擬人腦運作,而是像機械取代農耕、紡織等人類勞動的生產力,只是取代語音轉文字、文章摘要等人類思考的生產力。
讓電腦完成工作,而不必真正思考
筆者之所以會用「矩陣迭代相乘」來取代「AI、人工智慧」這個名詞,就是想要避免其名稱字面上的意思給不熟悉這項技術的讀者先入為主的印象,覺得人工智慧就是電腦裡面有個小精靈,會模仿人類的思維來完成工作。
但是想想看,當年亨利•福特(Henry Ford)發明T型車的時候,並沒有讓機械部分模仿馬匹的動作,做出機器馬來拉動車廂。或是更精準地說,T型車不需要模仿馬匹,它只需達成與馬車一樣的運輸功能,讓車廂能夠自動前進即可。
雖然AI的原理概念有部分參考人腦與神經的運作方式,但實際上AI並不需要模仿人腦的運作,只要能夠完成原本需要人類動腦的工作即可。舉例來說如果要讓AI下棋,只需讓我們在系列第一篇文章所提到的「黑盒子」(AI模型)熟悉棋局規則與獲勝的條件,而不必完整模擬人腦的運作與智慧,就能做出棋力高深的「下棋機器人」。
舉例來說,目前AI已經可以接手程式開發任務,雖然成效還不能完全追上「手工精刻」的程式碼,但已經能夠達到降低人力需求、提高生產力的效果,在未來技術持續進步、生成的程式碼品質越來越高之後,或許能夠達成「再次引發工業革命」的遠景,讓電腦完成更多工作。
過去工業革命就是使用機械取代人力,在大幅提升農業、工業的產量的同時,減少需要投入的工作者數量,而AI則是可以使用電腦取代人的腦力,完成部分工作或任務。這是否也代表AI會取代人類的工作呢?我們下回繼續討論。
(回到系列文章目錄)
請注意!留言要自負法律責任,相關案例層出不窮,請慎重發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