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DVERTISEMENT
雖然使用AI取代人力似乎已經是板上釘釘的事,但是人類會迎來不用工作的烏托邦世界嗎?還是人類會成為電腦的奴隸?
AI當然會取代人力
(回到系列文章目錄)
先說結論,AI不會讓大家不用工作,也不會讓電腦統治世界。
即便AI可以完全取代人力,企業仍然有能夠掌握更多伺服器、資料中心的資源,所以財富更傾向於流至富人手中,富者恆富,你我應該都還是要找工作養活自己。如果AI反叛,起義消滅人類怎麼辦?參考物理學家史蒂芬•威廉•霍金(Stephen William Hawking)在《大設計》一書中的見解:「人類不是可以拔掉插頭的嗎?」,或許我們不用那麼擔心電腦會統治世界。或許……
回過頭來看AI是否會取代我們的工作。顯而易見的,AI已經能夠取代是偏向機械式、重覆性高的工作任務,例如語音辨識、表單整理、文字摘要等等,接下來可能會進一步能夠完成推理、代理、創作等任務,能夠獨立分析多方資料並進行決策,然後使用多種工具來完成如行程安排、程式編寫、圖像與影音生成等更複雜的工作,以更快的速度完成並達到與一般人類工作者接近的品質。
以圖像生成為例,筆者認為由AI生成的圖像會成為新的「品質地板」,一來是能以快速、低成本的方式完成部分需求較低的工作任務(如短期宣傳用佈告),二來也會鞭策專業工作者提高作品的品質,以滿足高階客戶的需求,甚至是昇華至藝術創作的領域。
推升產業到下個境界
筆者在《改變歷史的50種機器》一書中,對吸塵器留下深刻的印象,其意思大概是這類家電產品能節省傳統家庭中女性成員做家事的時間,進而讓她們有更多自己的時間,甚至進入職場,改變了個整個社會的結構。
進一步思考,農耕機械取代了人力與獸力耕作,將人類從農業中解放出來,讓多餘的工作者流向第二級產業,而在更大量的機械取代人力後,更多人被推向第三級產業。
如果大家都還是拿著鋤頭在耕田、吃都吃不飽的話,大概就不會出現如大谷翔平這種將怎麼投球、怎麼打球鑽研到極致的大聯盟棒球員。然而留在農業的從工作者,除了有使用農耕機械進行大規模耕作的經營模式之外,也有精心栽培水果、咖啡、茶葉、花卉的精緻農業,讓產業發展出更多不同面貌。
借鏡過去的經驗,在AI取代部分人力後,或許我們也會看到類似的情況,未來文化與創意產業或許會更加蓬勃發展,在藝術、電影、音樂一來有更多元的「量產作品」出現,另一方面也有往更高層次的發展的「精緻作品」,在質與量都能有所提升。
此外我們甚至可能看到更多前所未見的工作內容,以及超越克拉克大分類法的「第四、五級產業」,不但會出現更多比現在更有趣、更需要花費創意的工作,讓人們的生活更加精彩。
上述預言固然是筆者膚淺且樂觀的推測,各位讀者覺得如何?是否有不同的觀點?歡迎留言與我們一起討論。
(回到系列文章目錄)
請注意!留言要自負法律責任,相關案例層出不窮,請慎重發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