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家庭前哨戰,看懂8大影音傳輸技術

ADVERTISEMENT

有線畫面傳輸技術

大範圍、較為籠統的DLNA技術就草草帶過,筆者也沒有辦法深入說明,因為那些規範只給有付保護費的廠商看,升斗小民是沒有辦法聞香的。接下來將瞄準影音娛樂的重點部分,除了網路之外,該如何傳輸這些內容呢?

若是以往曾經幫忙架設電視或是影音設備的人可能會理解,錄影帶時期將放影機畫面以及聲音傳輸到電視的介面,不是同軸就是3色RCA梅花端子,黃色傳輸視訊,白、紅色傳輸左、右聲道,晚期則是出現了號稱亮度以及色彩訊號分離的S端子,提供更好的影像品質。到了

VCD、DVD時代,則是出現了色差端子,如果當時讀者有去日本搬影音產品回來,還有可能遇到D端子(包含色差和控制訊號)。

DVD晚期有鑑於聲音傳輸始終都和影像分離,以及類比訊號容易在傳輸過程中失真的現象,遂提出了現在大家耳熟能詳的HDMI。HDMI採用數位訊號傳輸,並且將音訊和視訊訊號包在一起,過去色差和多聲道連結時的多條線材,改用HDMI之後只要1條纜線就足夠了。

初版HDMI

HDMI 1.0版從數字上來看已經是正式版本,但其實這時還在研發測試階段,真正量產化的版本為1.1版。HDMI使用TMDS,1.0版已可傳輸1080p/60Hz的畫面,並搭配8聲道LPCM編碼、192kHz取樣頻率、24bit取樣深度的音訊。1.1版增加DVD-Audio的傳輸支援,1.2版增加SACD的1bit音訊格式,並新增PC訊源(RGB 4:4:4),1.2a版則是將原先1.2版的CEC消費性電子控制的規格完全確立下來。

1.3版大幅擴張規格,將其傳輸頻寬由原先single-link的4.95Gbps擴展到10.2Gbps,所以能夠支援30/36/48bit色深的xvYCC(x.v.Color)色彩空間,音訊方面則是多出2大陣營Dolby TrueHD和DTS-HD Master Audio。1.3版還把線材分為Category 1和Category 2,Category 1必須通過74.25MHz的測試,Catgory 2則是需通過165MHz和340MHz的測試。HDMI type C連接頭,也就是一般所說的Mini HDMI,也在1.3版定義出來。之後的1.3a版又再度更新了CEC的規格,其後推出的1.3b、1.3b1、1.3c僅是對1.3a版的規格提出測試規範。

最新的1.4和2.0版

1.4版如同1.3版新增許多功能,增加ARC音訊回傳通道,可讓一般電視頻道的聲音回傳至擴大機上,1.4版也包入100Mbps的有線網路,不需要額外的網路線即可讓裝置連接網路。在影像格式、色彩空間上也多出不少東西,1.4版支援3D影像傳輸,解析度也提高至4K(4096 x 2160/24Hz、3840 x 2160/30Hz),1.4a則是新增3D畫面標準,以及強制要求3D畫面的封裝格式,1.4b新增3D 1080p/120Hz影像支援能力。

2.0版則在9月4號熱騰騰的剛出爐,頻寬又跳了1階來到18Gbps,於3840 x 2160的解析度下,畫面更新率來到60Hz,並支援最近冒出頭的21:9畫面比例,並可同時傳輸2組影像。音訊部分擴大為32聲道,取樣頻率最高1536MHz,最多同時傳輸4組聲音。

數位家庭前哨戰,看懂8大影音傳輸技術

行動裝置使用 MHL

大約在前幾年Android手機開始採用雙核處理器的時候,手機本身的處理能力已可播放高畫質影片,加上其體積小的優勢,很適合做為隨身播放機來使用。Silicon Image藉此應用基礎推出MHL規範,使用的介面為一般手機都會有的Micro-USB連接埠,將原本HDMI所需要的19pin連接埠濃縮成Micro-USB的5pin,在手機上不需額外的連接埠。

MHL 1.0版已可支援1080p/60Hz、8聲道音效,輸出畫面時還可順便充電(5V/500mA),同時支援RCP遙控器協定,可由電視遙控器控制手機的影片播放。MHL 2.0則是將3D影像列為標配(1080p/30Hz),RCP新增Unicode字碼支援,充電能力提升至5V/900mA。

MHL 3.0也是剛剛於今年8月20日推出,影像提升至4K(3840 x 2160/30Hz)與多螢幕輸出,音訊維持8聲道,但規格升級至Dolby TrueHD和DTS-HD,充電規格也提升至5V/2000mA。更重要的是,MHL整合了高速資料通道,部分使用者需要同時輸出螢幕和外接USB裝置的需求將可實現。

R.F.
作者

誤入叢林的小白兔,每天爬樓梯到七樓的白癡,幻想自己很瘦的豬,一放假就睡死的bed potato。

使用 Facebook 留言
發表回應
謹慎發言,尊重彼此。按此展開留言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