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卡30年發展史2:老骨頭ET4000、3D先行者3dfx

顯示卡30年發展史2:老骨頭ET4000、3D先行者3dfx

ADVERTISEMENT

上次我們介紹過SVGA時期的先驅者Trident2D霸主S3 Graphics,這次我們要來回顧影響3D甚鉅的3dfx,以及應觀眾要求的Tseng Labs等廠商。或許你說這些已經成歷史的廠商有什麼好看?從這些廠商的歷史當中,我們可以了解顯示卡演進的脈絡,也有助於了解當代顯卡的發展,這就讓我們開始吧!

章節目錄

第一頁:Tseng Labs:SVGA時期倚天中文的夥伴

第二頁:3dfx:煙火般燦爛的3D先行者

Tseng Labs:SVGA時期倚天中文的夥伴

在上回的連載中,不少讀者反應我們漏了當年重要的Tseng Labs的產品,更精確來說,是Tseng Labs的ET4000顯示卡。這次我們特別先應大家的要求,來談談這款當年的老朋友。

Tseng Labs(Tseng Laboratories, Inc.簡稱TLI,中文為曾氏實驗室)創立於1983年,總部位於美國賓州Newtown,CEO為Jack HN Tseng。該公司業務主要為設計相容IBM個人電腦的顯示晶片。包括設計客制化的ASIC(Application-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特殊應用積體電路)、影像控制晶片(video controller chips),或者OEM影像控制介面卡(video controller adapters)。

Tseng Labs屬於早期進入顯示晶片的廠商,該公司推出的ET4000系列應該是不少老骨頭的第一張顯卡,當年倚天中文安裝的時候,還能特別選擇顯示卡設定值,其中之一就是Tseng Labs的ET4000,相信不少人都記憶猶新。

關鍵字:ASIC

ASIC指的是Application-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的縮寫,中文為特殊應用積體電路。是指針對不同的應用領域,透過客制化的方式設計、生產的特殊規格產品。而ASIC的反義詞則是ASSP,非客制化的積體電路。

顯示卡30年發展史2:老骨頭ET4000、3D先行者3dfx

當年倚天中文的安裝設定頁面中,還有選擇ET4000的選項,而T8800與T8900指的則是上回我們提過的Trident的產品。圖片來源:insoler.com

單色顯示的王者ET1000

由Tseng Labs研發的第一款產品是Ultrapak,它可在IBM PC底下CP/M作業系統中運作,但後來OEM協訂被取消,只好以自己的名義銷售。Ultrapak是款單色顯示介面卡,當年稱為Monochrome Display Adapter簡稱MDA(monochrome意思就是單色、黑白),是IBM在1981年用於PC的顯示標準,也是IBM制訂的第一個顯示規範,同時制訂的規範還有Color Graphics Adapter簡稱CGA,也就是彩色顯示介面卡。

稍微解釋一下MDA與CGA讓大家了解,避免聽的一頭霧水。MDA的理論解析度為720 x 350,其中每個文字的解析度最高為9 x 14以內,因此螢幕在標準下顯示的文字最多就80 x 25個。至於彩色的CGA同樣可以顯示80 x 25個文字,解析度卻只有640 x 200,這不難想像,同樣的文字在CGA上顯示不如MDA精美。當年電腦的選擇很簡單,若你要銳利的文字顯示功能,那就挑MDA。如果要顯示圖表、圖形等圖像,就選彩色的CGA。當然如果資本夠雄厚,2種都買也沒關係。

圖形顯示的HGC取代MDA

畢竟MDA只有文字顯示功能,不具備繪圖功能、沒有彩色顯示功能、也無灰階設定,缺乏pixel-addressable(像素尋址)功能,讓廠商很難透過MDA執行以圖形為主的遊戲與圖像,讓它在使用中受到不小的限制,後來被單色繪圖卡Hercules Graphics Card(HGC)所取代。

Ultrapak可顯示特殊的132 x 44文字模式,這種更大量的顯示方式讓Tseng Labs獲得不小的矚目,且被普遍使用於企業端。後來Tseng Labs在Ultrapak進行修改與電路精簡,做出了只有基本單色顯示輸出功能的Ultrapak Short(簡稱Ultrapak-S),這也就是零售市場可以看到的ET1000或稱為ET1000-A。1984年時,像DFI推出的ISA(Industry Standard Architecture,工業標準結構)介面MG-150,就是以ET1000為核心的顯卡,相容於MDA與HGC。MG-150同時也是史上銷售最好的MDA、HGC相容卡。

顯示卡30年發展史2:老骨頭ET4000、3D先行者3dfx

此為IBM 5151個人電腦,搭載的是MDA也就是Monochrome Display Adapter,螢幕並非像今天都是彩色輸出,而是單色輸出。

關鍵字:CP/M

CP/M是Digital Research Inc.在1974年開發的8位元PC的作業系統,最初在8位元發展初期受到廣泛的應用,但到16位元時代錯失轉型機會,慘敗給微軟的MS-DOS系統。雖然後期有推出CP/M 86與CP/M 68K的作業系統,但鮮少人使用。

 

關鍵字:HGC

顯示卡30年發展史2:老骨頭ET4000、3D先行者3dfx

HGC是Hercules Graphics Card的縮寫,中文翻譯為大力神顯示卡或稱為單色繪圖卡,採用的是1982年IBM的Monochrome Graphic Adapter(MGA)規範。相較於MDA只能顯示文字,MGA除了文字還能顯示圖形,當時不少遊戲得要靠它才能有動畫效果。圖片來源:Wikipedia

顯示卡30年發展史2:老骨頭ET4000、3D先行者3dfx

DFI所推出的MG-150是相當早期的顯示卡,使用的是ISA介面,核心則是ET1000。同時MG-150也是有史以來銷售最佳的MDA、HGC相容卡。圖片來源:Wikipedia

用於中繼的ET2000、ET3000

IBM於1984至1985年間推出Enhanced Graphics Adapter(增強型顯示介面卡,簡稱EGA)標準,該標準的介面卡可模擬成MDA或是CGA,且EGA擁有MDA與CGA無法顯示的功能。實際顯示能力則介於CGA與VGA之間,最早於1984年應用於IBM 5170 PC AT(簡稱IBM PC AT)。

不同於MDA,EGA可產生dot-by-dot(逐點)圖形於單色顯示器上,但EGA這圖形模式可模擬HGC並完全不相容於HGC。EGA最大的特色是能在640 x 350解析度下達到16色的顯示能力,而EGA分為文字與圖形模式,而文字又區分為80 x 25與40 x 25的格式。

這跟Tseng Labs有什麼關係?自然有密不可分的關係,ET1000的後繼產品ET2000就是針對EGA規範推出的產品,並於1985年左右上市。ET2000基本上是相容IBM的EGA規範,且於Ultrapak Short(ET1000)的基礎上進行修改,並「向上」相容VGA的640 x 480解析度。

但不到2年,1987年後繼的ET3000就迅速推出。它包括了ET2000的所有功能,並相容於IBM Personal System/2(PS/2)軟硬體。自ET3000之後,Tseng Labs回歸到OEM市場,僅提供晶片或產品給廠商,並不直接面對零售通路。此時的ET3000具備256色解析度達1024 x 768的輸出能力,此時ET3000在玩家之間已經相當有知名度,但真正高峰則是接下來的ET4000。

顯示卡30年發展史2:老骨頭ET4000、3D先行者3dfx

從ET2000到ET3000之間還有個ET2500,大約是在1987年推出,略早於ET3000,使用的仍是8bit的ISA介面,符合EGA規範。圖片來源:Videocard Virtual Museum

顯示卡30年發展史2:老骨頭ET4000、3D先行者3dfx

ET3000AX在玩家之間已經相當有知名度,但相較於接下來推出的ET4000,還是有段落差。圖片來源:VGA LEGACY

關鍵字:IBM Personal System/2

顯示卡30年發展史2:老骨頭ET4000、3D先行者3dfx

PS/2是IBM推出的第三代個人電腦,使用Intel 80386處理器、OS/2作業系統。當時定義了鍵盤滑鼠在內等外部介面,而鍵鼠使用的PS/2介面一詞也是從此時開始。圖中的是Model 55的IBM電腦。圖片來源:Wikipedia

ET4000的輝煌時期

時間到了1989年第四季,此時Tseng Labs推出了相當有代表性的產品ET4000(確切型號為ET4000AX或ET4000/AX),相信不少人都對這張卡印象深刻。同樣地維持過去的傳統,ET4000是基於ET3000的基礎改進而來,輸出解析度可達1280 x 1024,記憶體容量提升到1MB,螢幕更新率則是最高到120Hz,甚至還進一步提供High Color、True Color的支援。介面則依然是ISA或是EISA(Extended Industry Standard Architecture,擴展工業標準結構),後來推出的ET4000/W32P更支援VESA匯流排(VESA Local Bus,簡稱VL-Bus或VLB)。

ET4000推出當下是最強的顯示卡,連後來的2D霸主S3 Graphics才剛成立,讓它在市場上稱霸接近3年之久,是相當長壽且表現出色的產品,此時作業系統大約是微軟Windows 3.x的時代。根據當年IDC(International Data Corporation,國際數據資訊公司,簡稱IDC)的調查,Tseng Labs曾經擁有高達25%的市場占有率。

顯示卡30年發展史2:老骨頭ET4000、3D先行者3dfx

看到ET4000AX應該不少老玩家都有印象,當時在解析度與更新率等規格上都有大幅度的提升,甚至支援High Color、True Color。圖片來源:VGA LEGACY

關鍵字:VESA匯流排

顯示卡30年發展史2:老骨頭ET4000、3D先行者3dfx

VESA Local Bus簡稱VL-Bus或VLB,該介面是ISA的高速擴充版本,會在正常的ISA後端加上棕色的擴充插槽,讓傳輸金手指變的非常長。當時它是擴充ISA頻寬的過渡產品,但過於依賴Intel 80486的記憶體匯流排設計、且主機板能安裝的VLB介面有限、電力與卡之間的干涉問題、安裝方式困難等問題導致後來被PCI取代。圖片來源:Wikipedia

 

關鍵字:Windows 3.x

Windows 3.x發行於1990至1994年之間,是微軟當年作業系統的重大突破。使用者介面、記憶體管理等層面也有大幅度的改進,最後被Windows 95所取代。

DOS之王W32家族

大約在1992年推出ET4000家族的新成員ET4000/W32,該卡的控制器相當特別,可支援ISA、EISA、MCA等介面。後期衍生型ET4000/W32I、ET4000/W32P亦有PCI與VESA版本。而匯流排介面頻寬則是8、16、32bit,當時亦有不少開發者透過它開發圖像與多媒體市場。ET4000/W32最大的特色是host interface的設計,使用了Tseng Labs自家第二代快取/記憶體管理架構,頻寬比前一代ET4000AX高出3倍。透過ET4000獨特的架構設計,可最大限度地提升系統記憶體的能力,並降低對於顯示記憶體的要求。

ET4000/W32提供了許多先進的硬體功能,像是支援full 256 raster operations、full cursor、imaging port、pixel amplification等功能。記憶體部分則有linear addressing、multiport cache,頻寬則如先前所述是ET4000AX的3倍,約為91MB/s。另外還有個重要的功能,那就是IMA(Image Memory Access)port,該功能對於即時影像解壓縮、真彩(True Color)點陣圖密集應用上有所幫助,這些功能也需要大頻寬輔助才能達成作用。

多種介面的W32家族成員

ET4000/W32後來衍生出ET4000/W32I與ET4000/W32P,前者約於1993年推出,後者則是1994年的產品,而型號中I代表著ISA、P則是PCI,但亦有其他介面的版本。這2款產品有很大的原因是受到Windows的影響而推出,主要強化的方向在於解析度與色彩,以及更高的晶片整合程度以節省系統晶片數量與成本。ET4000/W32I是直接取代ET4000/W32成為新的OEM產品,功能與ET4000/W32P相當。

所有ET4000家族成員都沒有內建RAMDAC( Random Access Memory Digital to Analog Converter),包括最新的ET4000/W32I與ET4000/W32P也都沒有,這讓ET4000系列的競爭力大幅衰退。然而透過有效的價格策略,以及DOS環境的出色表現,ET4000家族在市場表現上依然亮眼(這招數有沒有很熟悉?)。RAMDAC的問題直到ET6000推出才解決,但時間上已經太遲,這也是導致該公司被併購的關鍵因素。

顯示卡30年發展史2:老骨頭ET4000、3D先行者3dfx

ET4000/W32使用VLB介面,當時提供了不少先進的硬體功能,效能也有別於ET4000AX。圖片來源:AmoRetro.de

顯示卡30年發展史2:老骨頭ET4000、3D先行者3dfx

ET4000/W32I指的是使用ISA介面,可看到方向與ET4000/W32P完全不同。圖片來源:AmoRetro.de

顯示卡30年發展史2:老骨頭ET4000、3D先行者3dfx

ET4000/W32P是採用PCI介面,同時也是W32家族的最後一位成員。圖片來源:VGA LEGACY

規格特殊但為時已晚的ET6000

到了1996年,新推出的ET6000整合了2個重要的電路設計,其一為採用時脈達135MHz的RAMDAC,其二則是clock generators,兩者皆位於ET6000的顯示核心內,為單晶片設計。ET6000具備當實相當先進的128 bit datapath(資料路徑)繪圖與多媒體核心,並整合了高品質的影像處理引擎。此外還有革命性的MDRAM(Multibank Dynamic RAM),並使用PCI介面與主機板連接。當年有些玩家會選擇ET6000當作2D卡,搭配3dfx的Voodoo做為選購的標準配備,相信正在看這篇文章的你可能也這麼搭過。

既然提到128 bit的datapath,那就稍微介紹一下ET6000在這方面的特色。datapath主要用於溝通顯示晶片、顯示記憶體與RAMDAC,假設datapath規格是32 bit,代表每次可傳輸4 Byte(32 bit/8=4 Byte)。同理可證,64 bit代表每次傳輸8 Byte,而ET6000使用的128 bit自然是16 Byte,但實際運作上卻沒這麼簡單,關鍵在於記憶體顆粒。

當時記憶體顆粒大多是8 x 1 Mbit的規格,datapath則只有32 bit。就算顯示卡支援64 bit、128 bit等更好的規格,仍會卡在記憶體顆粒規格而效能受限。同時期左右S3推出的Trio 64則是64 bit,但配上的1MB記憶體顆粒是由2個512 KB的EDO或DRAM所組成,datapath則同樣是64 bit,因而能完全發揮效能。回到128 bit的主角ET6000,在當時128 bit的datapath需要搭配特殊設計才能發揮,依靠的就是先前說的MDRAM。

記憶體大不代表能用到滿

MDRAM與一般記憶體結構不太相同,透過interleaving或其他方式能夠每次存取128 bit,容量也跟一般記憶體不太相同。當年ET6000搭載的預設MDRAM容量為2.25MB,另有2個插槽可用於擴充,最大可達4.5MB。但有趣的是ET6000在VGA模式下,只能刷新4MB(64 Bank x 64 KB),使用的最大上限就是4MB。在那個記憶體貴如金的年代,多出的0.5MB無疑是種浪費。

實作上ET6000可提供高解析度與色彩,並不會因而降低系統效能,影像方面也提供更好的效能與流暢度。但相較於市面上的產品,過慢導入新技術使之缺乏競爭力,已無法繼續與當時的主要對手S3競爭。加上顯示卡所需的記憶體無法順利獲得供貨,這些都影響Tseng Labs的收益。

顯示卡30年發展史2:老骨頭ET4000、3D先行者3dfx

ET6000搭載特輸的MDRAM,且有相當特別的記憶體容量,當時有2.25MB與4.5MB的版本。但推出時間過晚,加上環境因素以無法與其他產品競爭。圖片來源:VGA LEGACY

關鍵字:MDRAM

MDRAM全名是Multibank Dynamic RAM,當時由MoSys公司所開發的顯示記憶體。它將記憶體每32KB劃分成1個Bank,具備高效能與低價的特性,傳輸速率可高達666MB/s。

1997年投入ATI懷抱

正當收益受到影響的時候,其實Tseng Labs面臨很大的抉擇,當時正是2D轉3D的關鍵過渡時期,1996開始的3D浪潮似乎一發不可收拾。Tseng Labs放棄繼續投入資金研發合乎當時效能表現的3D繪圖引擎,而選擇保留大筆現金等待被併購。後來也順利找到買主,買主就是ATI即為現在的AMD。ATI於1997年買下Tseng Labs,取得該公司的工程師與專利,而市場則由S3與ATI共同瓜分。另一方面,Tseng Labs原管理高層們則將資金投資到一家製藥公司,但不到幾年,就在1998年這間新創製藥公司也被Cell Pathways所收購。

 

下一頁:3dfx:煙火般燦爛的3D先行者

魯蛇實驗室
作者

戶田惠梨香 新垣結衣 長澤雅美 吉高由里子 志田未來 北川景子 香里奈 竹內結子 北乃紀伊 菅野美穗 黑川智花 宮崎葵 夏帆 貫地谷詩穗梨 石原里美 有村架純 井上真央 真野恵里菜 能年玲奈 深田恭子

使用 Facebook 留言
Max
1.  Max (發表於 2014年8月07日 21:41)
啊..........這些顯示卡,都是當時把玩過的記憶了.......
翎翊
2.  翎翊 (發表於 2014年8月13日 12:31)
想當年RO剛推出的時候在設定值還有Voodoo加速卡的選項可以勾<( ̄︶ ̄)>
發表回應
謹慎發言,尊重彼此。按此展開留言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