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licon Power Thunder T11 評測:隨身碟般的 Thunderbolt 外接固態硬碟

Silicon Power Thunder T11 評測:隨身碟般的 Thunderbolt 外接固態硬碟

ADVERTISEMENT

新生代介面Thunderbolt擁有令人驚豔的10Gbps傳輸頻寬,是USB 3.0現行版本2倍之高,在固態硬碟、磁碟陣列等外接應用,更能滿足儲存裝置對於頻寬的需求。然而礙於控制器等製造成本因素,其推廣普及腳步緩慢了些,至今仍然侷限在特定商業應用市場。

Silicon Power Thunder T11 評測:隨身碟般的 Thunderbolt 外接固態硬碟

Silicon Power Thunder T11 評測:隨身碟般的 Thunderbolt 外接固態硬碟

高成本難以快速普及

大家都知道,Thunderbolt技術由Intel主導開發,而Apple也參與了規範制定。因此在發表初期,Apple取得1年獨家專用授權合約,其餘PC系統電腦廠商,自2012年起才能取得授權與控制器來製造產品。時至今日,除了Apple相當積極為旗下電腦產品配備控制器外,廣大的Windows系統市場推廣進程仍然如牛步。

其中關鍵是控制器成本牽動產品價格,Windows系統欲建置Thunderbolt應用環境,基本花費粗估是USB 3.0的3~6倍以上。可想而知,除了Apple用戶容易跨過門檻外,這介面對其他系統使用者來說是高不可攀。此外就裝置售價,以及頻寬利用率來講,USB 3.0相較下也經濟實惠許多,想吸引人投入Thunderbolt欠缺了點說服力。

那麼Thunderbolt對個人應用而言,是不是就沒有搞頭了呢?不盡然。因為在北美、歐洲、日本等,Apple電腦市占率與消費力雙高的區域,消費性市場反應比台灣來得熱絡許多。故除了Promise之類廠商的商業級產品,另外如Buffalo、G-technology等品牌則是聚焦在個人市場,連硬碟大廠WD也有相關產品推出。

Silicon Power Thunder T11 評測:隨身碟般的 Thunderbolt 外接固態硬碟

要價不斐的Thunderbolt線材,總長度約31公分易於收納,比較適合搭配筆電使用。

小型化猶如隨身碟替代品

目前推出相關裝置的台灣廠商相當少,Silicon Power著眼前述區域潛在商機,推出首款結合輕巧與固態硬碟雙重元素的Thunder T11。相較於Buffalo MiniStation Thunderbolt,以典型2.5吋外接盒搭配固態硬碟,體積重量和普通外接硬碟沒兩樣。Thunder T11則是追求迷你化,其體積74 x 62 x 15(mm)、重65公克,是當前最輕薄的外接硬碟約莫一半左右。

以手掌當比例尺為例,2顆Thunder T11還無法完全覆蓋手掌,與時下大尺寸智慧型手機相較,同樣是只有一半的大小。其65公克重量和早期輕薄手機相仿,意味可以輕易收納進電腦包,甚至是隨手放進口袋帶著走,不會有什麼負擔感。只不過Thunderbolt線材收納是個必要的額外動作,此外產品也未提供攜帶用保護套,得自行搞定收納保護問題。

Silicon Power Thunder T11 評測:隨身碟般的 Thunderbolt 外接固態硬碟

寫入速度會隨著資料壓縮率增高而提升,是為LSI SandForce控制器才有的變化特性。

如同隨身碟難以拆解窺探

由於是鎖定Apple族群為主,不難猜想到Thunder T11外觀設計風格,會以鋁合金金屬外殼為基本元素,此材料肩負散熱與保護之用。機殼後端邊緣轉角經過細緻的磨合,不會有刮手之類粗糙感,反倒是研磨留下的條紋有些吸引人。前端則是鑲了圈白色塑膠邊條,除了修飾機殼切割邊緣,亦有加重蘋果味道的效果。

Thunder T11實體儲存裝置是120GB固態硬碟,然而想要支解它有些難度,再加上官方有意保留神秘感而不得不作罷,因此快閃記憶體顆粒與各控制器型號不得而知。依據其體積來猜測,基板配置Thunderbolt與SATA控制器,再搭配mSATA介面固態硬碟,是能輕易更動容量的設計。但也不排除只有單一基板,所有必要元件全焊在同張電路板上,這些都是可行的設計方式。

Silicon Power Thunder T11 評測:隨身碟般的 Thunderbolt 外接固態硬碟

出廠預設FAT 32格式化,以達到MAC相容目的,但分割區並未對齊影響了寫入速度。

驅動程式與溫度得留意

利用華碩Z87-EXPERT主機板,透過其內建Thunderbolt介面來體驗Thunder T11,它和Buffalo HD-PATU3相同的都是透過介面提供電源。實際使用時能找到些蛛絲馬跡,其SATA控制器來自ASMedia,是大家熟悉的ASM1061(SATA 6Gb/s),在許多Thunderbolt裝置與主機板上都能見到。

在Windows環境使用得留意,第一次連接至系統前,必須先安裝官方提供的SATA控制器驅動程式,但我們以往接觸過的Thunderbolt裝置大多是沒有這必要。雖然Thunderbolt多數使用體驗和USB相當,Thunder T11在Windows系統使用,跨電腦會遇上無法任意即插即用的問題,如果只在Mac環境使用則是沒有這麻煩。

測試過程中還發現,CrystalDiskIno等軟體顯示其溫度動輒超過60度,觸摸機身雖然還沒到會燙手的程度,研判外殼溫度應該是有將近有40度。Thunder T11內部控制器晶片多達3顆,問題癥結點和初期USB 3.0隨身碟相仿,溫度偏高不難理解。官方指出,產品設計工作環境溫度可達5~40度,對於其穩定度與散熱力有相當信心,應該不會發生熱當等問題。

Silicon Power Thunder T11 評測:隨身碟般的 Thunderbolt 外接固態硬碟

存取效能在水準之上

就效能數據表來看,其循序存取最高速度可達讀取378MB/s、寫入350MB/s,對120GB容量產品來說算是達到應有水準。而在隨機亂數存取模式下,其最高速度會掉至讀取340MB/s、寫入231MB/s左右,參考AS SSD Compression-Benchmark曲線可發現顯著的寫入速度變化,因此推測是為LSI SandForce控制器。

另外得留意,出廠預設以相容於Mac的FAT32格式化,其位移1024Byte(1KB)屬於沒有對齊的狀態。可發現寫入速度大受影響,SSD Benchmark會從讀取353MB/s、寫入216MB/s,驟降到讀取347MB/s、寫入106MB/s。CrystalDiskMark使用循序模式測試,亦從讀取347MB/s、寫入336MB/s降低至讀取345MB/s、寫入234MB/s,寫入速度降了100MB/s左右。

位移對於寫入速度的影響,在其他測試軟體上都能觀察到,即便是檔案真實傳輸複製亦然。透過FastCopy簡單試驗,寫入11808個共6182.9MB的零散檔案,NTFS格式化只需要115.55秒(平均速度53.51MB/s),預設格式卻得花上139.17秒(平均速度44.40MB/s)。其影響很明顯,如果只在Windows系統環境中使用,建議二話不說的將它更改為NTFS格式。

Silicon Power Thunder T11 評測:隨身碟般的 Thunderbolt 外接固態硬碟

LSI SandForce控制器特點是提供寫入量資訊,這張圖也能看出Thunder T11溫度偏高。

MBA首選行動儲存裝置

Thunderbolt當前應用,就是缺乏如USB隨身碟這般裝置,Thunder T11的確具有亮點。力求小型化設計,體積約莫2~3個USB隨身碟,只不過需要插條線材。此外還有固態硬碟級效能,即便是骨子裡是固態硬碟的Windows To Go產品,速度受制於USB 3.0資料傳輸架構也無法相比。Thunder T11除了驅動程式、溫度因素外,確實很適合MAC筆電族選用,就看正式價格是否具有足夠吸引力。

延伸閱讀:

Buffalo HD-PATU3 Thunderbolt 外接硬碟:搭 USB 3.0 雙高速傳輸介面

WD My Book VelociRaptor Duo:配備萬轉硬碟的 Thunderbolt 外接硬碟

Asus ThunderboltEX 動手玩 ,還有關於 Thunderbolt 該知道的二三事

 

 本文同步刊載於電腦王雜誌
  Silicon Power Thunder T11 評測:隨身碟般的 Thunderbolt 外接固態硬碟
歡迎加入電腦王雜誌粉絲團

bisheng
作者

前 PCADV 編輯、現 BenchLife 玩票性質打雜工 https://benchlife.info

使用 Facebook 留言
發表回應
謹慎發言,尊重彼此。按此展開留言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