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政府推出審查版維基百科 Ruviki 取代原版,提供「可信賴」的親政府資訊

俄羅斯政府推出審查版維基百科 Ruviki 取代原版,提供「可信賴」的親政府資訊

ADVERTISEMENT

俄羅斯用一個國家資助的百科全書取代維基百科,這個新的百科全書是原始俄羅斯維基百科的複製版本,但經過精心編輯,刪掉了可能對俄羅斯政府形象不利的内容。過去,真正的俄羅斯維基百科編輯曾經將真實的維基百科稱為Ruwiki;而新的版本則叫做Ruviki,網址中包含「ruwiki」字樣,並複製了所有的俄羅斯語維基百科的文章,進行了嚴格編輯以符合俄羅斯法律。

新的文章刪除了對「外國代理人」的提及,這是俄羅斯政府對任何表達對政府意見並由外國以財務或其他方式支持的個人或實體的稱呼。著名的「外國代理人」包括阿列克謝·納瓦尼(Alexei Navalny)創立的基金會,這位著名的俄羅斯反對派領袖於2月份在監獄中去世,以及致力於保存蘇聯恐怖統治受害者記憶的組織紀念碑(Memorial),該組織於 2022 年被解散。這一消息最早由獨立的俄羅斯新聞媒體《新報》(Novaya Gazeta)報導,該媒體在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後於2022年遷至拉脫維亞。Signpost雜誌也轉載了此消息,該刊物專門關注維基媒體的動向。

在Ruviki中,關於這些外國代理人的文章均包含了其身份狀態的免責聲明。納瓦尼的條目稱他是一位因「涉嫌極端主義活動或恐怖主義」而聞名的「影片部落客」。值得一提的是,他的妻子尤莉亞·納瓦尼(Yulia Navalnaya)堅信他是被謀殺的。

由於烏克蘭戰爭的政治壓力,經營維基百科的非營利組織維基媒體俄語分會被迫於2023年底停止運作。該分會前負責人弗拉基米爾·梅德韋科(Vladimir Medeyko)如今負責經營Ruviki,他在今年7月告訴《新報》歐洲版,他認為維基百科存在「可信度和中立性」的問題。

梅德韋科於6月份首次宣布了複製並審查190萬條俄語維基百科條目的計劃。他當時表示,目標是透過編輯,使這些資訊能成為所有俄羅斯使用者「值得信賴」的資訊來源。獨立媒體《紙張》(Bumaga)在8月報導稱,約有110篇關於烏克蘭戰爭的條目被全數刪除,另有許多條目嚴重被刪減。

舉例來說,原本的「俄羅斯入侵烏克蘭」條目變成了「2022年烏克蘭軍事行動」。維基百科條目開頭列出了入侵的時間線,並指出這招致了「國際譴責」。相比之下,Ruviki條目一開始就聲稱,這場戰爭的目的是「確保俄羅斯安全」和「使烏克蘭去軍事化」,並在第三句就引用了俄羅斯總統弗拉迪米爾·普丁( Vladimir Putin )的話。

多年來,梅德韋科一直是維基媒體圈裡的一個有爭議的人物。在關於維基媒體國際治理的郵件列表Wikimedia-l中,俄羅斯物理學家、維基百科爭議仲裁委員會成員亞羅斯拉夫·布蘭特(Yaroslav Blanter)曾指責梅德韋科主要甚至「專門」利用俄羅斯維基百科為自己籌款。

布蘭特在2023年寫道:「俄羅斯維基百科社群知道梅德韋科先生支持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並批評他為其付費編輯朋友進行宣傳活動,他們對此感到憤怒 。維基媒體基金會俄羅斯分會 Wikimedia.ru 的主席弗拉基米爾·梅德韋科 (Vladimir Medeyko) 自 2000 年代該分會成立以來一直擔任主席,他昨天宣布他將啟動一個俄羅斯版本的維基百科。  由俄羅斯政府資助的媒體長期以來一直說維基百科是一個反政府和反俄羅斯專案,應該在俄羅斯被封鎖,他們對此舉表示支持,並評論說這正是建立一個親政府的百科全書的開始,該百科全書將取代俄羅斯版本的維基百科。」

Ruviki還刪除了關於監獄虐待報告和俄羅斯政府代表醜聞的條目。著名俄羅斯記者安娜·波利科夫斯卡婭(Anna Politkovskaya)因其在車臣戰爭的報導而聞名,2006年被殺害,她在Ruviki上的條目長度明顯比維基百科版本要短得多。它只簡單提及了她2004年與時任車臣總理拉姆贊·卡德羅夫(Ramzan Kadyrov)的一次採訪,而維基百科的條目指出,卡德羅夫當時曾威脅要射殺她。

平面設計師康斯坦丁·科諾瓦洛夫(Constantine Konovalov)計算了維基百科俄語版和Ruviki同一主題條目之間字元數量的變化,發現言論自由相關條目變化了20.5萬個字元;人權相關條目變化了15.8萬個字元;政治犯條目變化了9.6萬個字元;關於俄羅斯審查制度的條目變化了7.1萬個字元。他在X網站上的一篇文章中寫道,這種審查制度「簡直就像是出自《1984》小說」。

有趣的是,Ruviki上關於喬治·歐威爾(George Orwell)的《1984》一書的條目,完全刪除了有關「真理部」的內容,這個部門在小說中是主要的宣傳機構,專門負責監管全國的「真理」。

資料來源:

netizen
作者

一個老派的科技媒體工作者,對於最新科技動態、最新科技訊息的觀察報告。

使用 Facebook 留言
發表回應
謹慎發言,尊重彼此。按此展開留言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