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體10年技術演進史,系統顆粒DDR與顯示顆粒GDDR差在哪?

ADVERTISEMENT


章節目錄

第一章:記憶體動態特性與充放電機制

第二章:DRAM結構性瓶頸、I/O突破與預取技術

第三章:SDR與DDR技術與規格演進,SDR、DDR、DDR2差異性

第四章:主流老將DDR3,說好要來的DDR4在哪裡

第五章:因應GPU需求誕生的GDDR顆粒

第六章:初代GDDR2與兄弟gDDR2,稱霸市場的GDDR3

第七章:短命的GDDR4與高時脈霸主GDDR5

GDDR4短命的高價產品

相較於亮眼的GDDR3,GDDR4的命運可謂悲慘,不僅使用的顯卡寥寥可數,上市也僅約1年就被GDDR5取代。GDDR4是基於DDR3的架構而來,目的要取代以DDR2為基礎的GDDR3。設計方面,GDDR4的預取跟DDR3相同,皆為8bit設計,另外還有DBI(Data Bus Inversion)、Multi-Preamble等技術,有助於提升GDDR4的理論效能。

理論上高時脈的GDDR4會有比GDDR3更高的效能,但GDDR4的延遲亦高於GDDR3,這是高時脈必定帶來的產物。至於為什麼會這麼短命?一來部分廠商像是當年的Qimonda就跳過GDDR4直接研發GDDR5。再者,部分人認為,GDDR4的成本高是顯卡廠商不想使用的原因之一,理論上GDDR4等效時脈可達GDDR3的2倍,但受到製程與技術限制,出貨的GDDR4顆粒大多2~2.5GHz,後期GDDR3也靠著製程也追平這項優勢。當兩者效能相當,且GDDR3更加便宜,效能更強改進更多的GDDR5出現時,GDDR4就快速被取代。

記憶體10年技術演進史,系統顆粒DDR與顯示顆粒GDDR差在哪?

▲GDDR4由三星獨撐大局,其餘廠商則是致力於榨乾GDDR3的潛力。但由於只有AMD少數高階卡使用,廠商投入少且NVIDIA不買單,最終面臨淘汰的命運。

GDDR4規格制定的八卦

先前有提過,AMD與NVIDIA為了GPU的發展而加入JEDEC。但在規格制定過程中,有人認為雙方的理念不同導致GDDR4最終面臨短命的下場。NVIDIA認為預取應該維持4bit,但AMD(當年是ATI)認為可以直接用8bit技術,爭執的結果是AMD陣營的規格獲勝。事情就結束了嗎?當然沒有,GDDR4這新規格誕生後因為理念不合,NVIDIA直接捨棄GDDR4,所以你在市面上看不到任何使用GDDR4顆粒的NVIDIA顯卡。一方面GDDR4瞬間失去過半的顯示卡市場,也間接讓記憶體廠商對於GDDR4感到存疑不敢貿然投產。

最終GDDR4由三星單獨支持,其餘廠商則是致力於榨乾GDDR3的潛力,這就誕生先前說過的高時脈GDDR3顆粒。GDDR4在沒有價格、製造商、顯示卡廠商等支持下,必然走向滅亡。最終GDDR4只有出現在X1950XT、HD 2900XT、HD 3870等顯卡上面,雖然橫跨3個世代,但最終難逃被GDDR3與GDDR5夾殺的命運,最後連AMD都率先搭載了GDDR5。

GDDR5超高時脈的顆粒王者

GDDR5超高的時脈是怎麼達成的?GDDR5仍使用DDR3的8bit預取技術,但DQ數量擴增為2倍。過去DDR、DDR2、DDR3以及GDDR、GDDR2、GDDR3、GDDR4都是透過DDR(Double Data Rate)技術在波形周期上端下端各傳送1次數據,官方的時脈乘以2就是等效時脈。但GDDR5有2倍的DQ,因此時脈必須乘以4才會是等效時脈。像是HD 4870使用的GDDR5顆粒時脈為900MHz,但不少人習慣視為3600MHz。

GDDR4的失敗並未讓AMD喪失嘗試的勇氣,即便GDDR4碰到效能瓶頸,加上R600(HD 2900)使用512bit記憶體控制器的表現不如預期,甚至讓後來的RV670(HD 3800)換回256bit控制器。多種情況影響下,AMD迫切需要提升效能的良方,後續的RV770(RV770 XT、RV770 PRO、RV770 LE)依然使用256bit控制器,介面頻寬不變的情況下,只能將希望放在下一代記憶體顆粒也就是GDDR5上。

從結果論來看,當時AMD率先使用GDDR5顆粒的確是明智之舉,HD 4870搭配256bit的GDDR5記憶體效能,優於GTX 260使用448bit的GDDR3,迫使GTX 260透過更新製程(65nm改55nm)、調整售價等方式應戰。

記憶體10年技術演進史,系統顆粒DDR與顯示顆粒GDDR差在哪?

▲高階卡正反面都有配置記憶體顆粒,此為GTX TITAN。

記憶體10年技術演進史,系統顆粒DDR與顯示顆粒GDDR差在哪?

▲GDDR5是目前高階卡使用的主流顆粒,效能優於GDDR3。

延續DBI技術、簡化佈線

其實GDDR5還有不少細節上的改進,並延續GDDR4的DBI(Data Bus Inversion)技術。DBI是GDDR4用於省電的技術,簡單來說,每1Byte的8個值當中,如果超過一半是0,那麼就會自動執行訊號轉位,把0變成1,1變成0,並透過附加的DBI來判斷是正位或是反位。為什麼這麼做呢?因為先前我們提到記憶體必須經常充電,而在0的狀態下必須要持續消耗電能(1是無電荷)。減少0的數量就能降低充電次數達到省電目的。I/O控制器亦加入新的校準技術,確保GDDR5顆粒能適應GPU記憶體控制器的需求。

此外,雖然GDDR5的針腳更多,但佈線更加精簡,過去必須透過蛇行走線平衡延遲,但GDDR5在處理時間延遲與訊號強度上更為出色,有助於PCB佈線精簡化,並減少設計成本。GDDR5身為高階顯卡的顆粒介面規格為32bit,透過2條平行的DQ,能夠讓32bit的顆粒當成16bit的顆粒。1個32bit的控制器就能控制2顆GDDR5顆粒,達到用介面換取容量的目的。雖說先前的記憶體也有類似的技術,但運作方式並不相同。

記憶體10年技術演進史,系統顆粒DDR與顯示顆粒GDDR差在哪?

▲簡化佈線是GDDR5的特色,可看到GDDR3為了延遲而有許多蛇行走線。來源:PCPOP

記憶體10年技術演進史,系統顆粒DDR與顯示顆粒GDDR差在哪?

▲此為GDDR3顆粒附近的蛇行走線圖,可看到許多彎折的線路。

記憶體10年技術演進史,系統顆粒DDR與顯示顆粒GDDR差在哪?

▲GDDR5能透過減少介面頻寬的方式,來讓控制器連接更多的記憶體顆粒,達到提升容量的目的。

互相依存的2大家族

看到這裡應該能了解DDR與GDDR顆粒之間的關係,DDR是針對CPU需求而開發的記憶體,而GDDR則是更針對性地對顯示卡最佳化。前者有低時脈低延遲的特性,後者則因為海量的傳輸需求,記憶體顆粒特性為高時脈高延遲。當然,記憶體的運作原理與背景絕對不只這些內容,數10年來的記憶體故事也不會只有短短幾千字的篇幅,但礙於再不交稿就會完蛋的情況下,本篇只好著重於記憶體的基本運作、DDR、GDDR家族的特色,希望能讓各位在這篇文章中得到一些收穫。

延伸閱讀:

想讓電腦更快更順嗎?系統最佳化,深入Windows記憶體管理

比 SSD 更快,RAM Disk 攻略:4種應用、4個實測、軟體效能大車拼

SSD 固態硬碟掉速強力解救法:Secure Erase 完全抹除

魯蛇實驗室
作者

戶田惠梨香 新垣結衣 長澤雅美 吉高由里子 志田未來 北川景子 香里奈 竹內結子 北乃紀伊 菅野美穗 黑川智花 宮崎葵 夏帆 貫地谷詩穗梨 石原里美 有村架純 井上真央 真野恵里菜 能年玲奈 深田恭子

使用 Facebook 留言
Grz
1人給推

6.  Grz (發表於 2014年3月07日 14:05)
※ 引述《tandee》的留言:
> ※ 引述《PCABC》的留言:
> > 看完了
> > 不夠過癮啊
>
> 可惡,看樣子要加碼特別篇了(倒)

說好了就不反悔呀
魯蛇實驗室
2人給推

7.  魯蛇實驗室 (發表於 2014年3月07日 14:36)
※ 引述《Grz》的留言:
> ※ 引述《tandee》的留言:
> > ※ 引述《PCABC》的留言:
> > > 看完了
> > > 不夠過癮啊
> >
> > 可惡,看樣子要加碼特別篇了(倒)
>
> 說好了就不反悔呀

目前在寫Tegra K1架構設計,記憶體續戰篇待有空再來處理(逃)
Roy Hu
1人給推

8.  Roy Hu (發表於 2014年3月07日 17:18)
※ 引述《tandee》的留言:
> ※ 引述《Grz》的留言:
> > ※ 引述《tandee》的留言:
> > > ※ 引述《PCABC》的留言:
> > > > 看完了
> > > > 不夠過癮啊
> > >
> > > 可惡,看樣子要加碼特別篇了(倒)
> >
> > 說好了就不反悔呀
>
> 目前在寫Tegra K1架構設計,記憶體續戰篇待有空再來處理(逃)

我要RAMBUS!(敲碗)
KoGaSenRx
1人給推

9.  KoGaSenRx (發表於 2014年3月07日 22:48)
好久沒看到這種解釋文...

不過能不能寫一下顯示卡上頭的DDR3 跟 GDDR3 的恩怨

很多消費者還分不清這兩者是同一個還是不同東西

又會跟系統記憶體的DDR3 扯在一塊...
魯蛇實驗室
3人給推

10.  魯蛇實驗室 (發表於 2014年3月08日 09:19)
※ 引述《KoGaSenRx》的留言:
> 好久沒看到這種解釋文...
>
> 不過能不能寫一下顯示卡上頭的DDR3 跟 GDDR3 的恩怨
>
> 很多消費者還分不清這兩者是同一個還是不同東西
>
> 又會跟系統記憶體的DDR3 扯在一塊...

原來我寫了gDDR2跟GDDR2,卻漏了gDDR3跟GDDR3,找個時間來補上,謝謝你的建議
t7
1人給推

12.  t7 (發表於 2014年3月10日 00:41)
是否可以新增單頁全文閱讀的模式讓讀者選擇,要換頁真的麻煩
魯蛇實驗室
1人給推

14.  魯蛇實驗室 (發表於 2014年3月10日 12:45)
※ 引述《t7》的留言:
> 是否可以新增單頁全文閱讀的模式讓讀者選擇,要換頁真的麻煩

你好,這點我們會建議技術部門,看能否增加全頁閱讀的模式,謝謝你的建議
發表回應
謹慎發言,尊重彼此。按此展開留言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