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名作變遊戲:延續電影熱潮的產物,品質參差不齊是悲劇

電影名作變遊戲:延續電影熱潮的產物,品質參差不齊是悲劇

ADVERTISEMENT

電影是通俗的大眾娛樂,廠商又能利用電影熱潮創造新的商機,而遊戲就是其中之一。電影改編的遊戲行之有年,卻總是無法在遊戲領域綻放光芒,原因不僅在於品質參差不齊,深度與遊樂性亦無法滿足消費者,長年累積的負面印象根深蒂固,令玩家避之唯恐不及。本文將會列出較具知名度的電影遊戲,並對其改編表現衡短論長,最後再以目前的現況作出總結。

異形系列

初代異形電影於1979年上映,隨即獲得巨大的票房成功,隨後的續集將外星人的猙獰恐怖延續下去,讓異形系列成為近代娛樂文化的指標性作品。遊戲廠商看準異形熱潮推出改編遊戲,首款改編作品於1982年推出,平台是當時主流的Atari 2600。之後每款異形續作都有對應的改編遊戲問世,平台也越來越多元,光是2000年以前就有高達21款的移植遊戲。

至於這些改編遊戲的水準如何呢?除了少數如1994年的《異形大戰鐵血戰士》有較佳的表現以外,絕大部分顯得乏善可陳。1991年的《鐵血戰士》就因為畫質低落又不能存檔,被電腦遊戲世界雜誌(CGW)與玩家給罵到臭頭。2000年後的異形改編遊戲素質有些微改進,卻不改素質參差不齊的風格,少數如2007年的《安魂曲》與去年的《殖民戰隊》更因其災難性表現惡名昭彰。

電影名作變遊戲:延續電影熱潮的產物,品質參差不齊是悲劇

▲最早問世的異形電影改編遊戲封面。

電影名作變遊戲:延續電影熱潮的產物,品質參差不齊是悲劇

▲異形系列的《安魂曲》招來各方劣評。

蝙蝠俠系列

蝙蝠俠無疑是最流行的電影系列,改編的遊戲數量大約有十幾款,首先問世的是1989年的《蝙蝠俠》,表現在當時還算優質,卻因為跨平台版本臭蟲太多而飽受抨擊。1995年,電影《永遠的蝙蝠俠》大受歡迎,同名的改編格鬥遊戲卻因為爛到翻的操控性而被批得一文不值。1997年,電影《蝙蝠俠與羅賓》被影評吐槽是史上最失敗的蝙蝠俠電影,隔年改編的遊戲也同樣慘不忍睹,IGN評語「只有蝙蝠俠的重度粉絲才會買」。

2005年,克里斯多福諾蘭執導的《開戰時刻》帶動新的蝙蝠俠熱潮,其改編遊戲同時推出,看得出廠商想搭便車,連配音都找來電影演員擔任。這款遊戲表現還不賴,不過6小時的時數似乎短了一點,缺乏重玩價值讓本作變成複習電影的墊檔。

電影名作變遊戲:延續電影熱潮的產物,品質參差不齊是悲劇

▲1989年版的蝙蝠俠遊戲封面。

電影名作變遊戲:延續電影熱潮的產物,品質參差不齊是悲劇

▲ 《永遠的蝙蝠俠》超任版遊戲封面。

電影名作變遊戲:延續電影熱潮的產物,品質參差不齊是悲劇

▲遊戲版的《開戰時刻》有時數過短的缺點。

終極警探系列

終極警探是布魯斯威利的成名作,同時是90年代美國動作電影的代表,首款改編遊戲於1991年在超任上發行,表現平庸。第二款改編遊戲是1996年的《終極警探三部曲》,將1代至3代改編後同綑上市,Gamespot指出「本作包含3款優質遊戲,卻只售1款遊戲的價格」,獲得頗高的評價。

不過之後的改編就沒有這麼讚了。2000年的《三部曲2》將原本的電影改編內容換成原創內容,幾乎在全方面都遜於前作,被IGN批評「除了扣板機與開車外一無是處」,2002年的《仇殺》因為操縱性不佳與缺乏多人連線功能而反應不佳。隨著終極警探電影的終結,其改編遊戲只好以難堪的表現畫下句點。

電影名作變遊戲:延續電影熱潮的產物,品質參差不齊是悲劇

▲《終極警探三部曲》評價還不錯的樣子。

電影名作變遊戲:延續電影熱潮的產物,品質參差不齊是悲劇

▲《終極警探三部曲2》以拙劣表現搞砸系列招牌。

哥吉拉系列

哥吉拉是日本東寶的代表怪獸,從口中射出致命熱線的風貌令影迷津津樂道。最早的哥吉拉改編遊戲於1988年的超任上登場,玩家扮演哥吉拉或摩斯拉,在外星球上與影集中登場過的其他怪物作戰。1992年的續作則是變成回合戰略遊戲,玩家得操縱軍隊圍堵哥吉拉的侵略。1993年的3代重新讓玩家扮演哥吉拉輾平擋路的傢伙們。

1998年,SEGA於自家主機    Dreamcast推出哥吉拉的動作遊戲,讓玩家扮演哥吉拉在內的怪物破壞日本都市,不過這款遊戲卻受到美日媒體的一致劣評,理由不外乎操控太爛、鏡頭太遜等等,銷售量也是慘不忍睹僅有23000套。2002年的《哥吉拉:怪物殲滅戰》於次世代主機Xbox與GameCube上推出,以不錯的表現贏得各方好評,是這系列最出色的改編作。

日本東寶於2004年宣布哥吉拉電影將停止推出,讓哥吉拉正式退居幕後,隨後的改編遊戲似乎沒有太多亮眼表現。2004年的《地球保衛戰》評價勉強及格,2006年的《解放》遊戲系統太差而被玩家吐槽到翻掉,Game Informer指出「整個遊戲糟糕透頂」,IGN則是「揮舞體感裝置會感到延遲」,簡直是慘兮兮。

電影名作變遊戲:延續電影熱潮的產物,品質參差不齊是悲劇

▲ 操縱機械哥吉拉破壞都市,轟!

電影名作變遊戲:延續電影熱潮的產物,品質參差不齊是悲劇

▲哥吉拉口吐得意的熱線攻擊怪獸。

哈利波特系列

哈利波特系列是近年最知名的奇幻電影,最初改編的遊戲則是2001年與電影同期推出的《神秘的魔法石》,評價中規中矩。2002年,《消失的密室》與同名電影同期推出,評價同樣是中上。8年後的2010年,《死神的聖物 上》以拙劣操控性與失敗改編獲得滿滿惡評,隔年的《死神的聖物 下》依舊有著災難性的演出,比照電影的成功真是格外諷刺。

除了正統改編外,另一款以樂高為主題的《樂高哈利波特 Years 1–4》於2010中旬推出,有著出乎意料外的精湛內容,獲得各家媒體的廣泛好評,比同期的《死神的聖物》好太多了。2011年的《樂高哈利波特 Years 5–7》表現大致維持前作水準,卻因為進步不多而評價略差,但整體來看仍屬上乘之作

電影名作變遊戲:延續電影熱潮的產物,品質參差不齊是悲劇

▲初代哈利波特改編遊戲,封面這哈利還真蠢。

電影名作變遊戲:延續電影熱潮的產物,品質參差不齊是悲劇

▲ 樂高版哈利波特的人物充滿喜感。

印第安納瓊斯系列

印第安那瓊斯是影史最著名的冒險者,開發商LucasArts也為它量身打造一連串的改編遊戲。首先登場的是1989年的《聖戰奇兵》,這款美式冒險遊戲有著與電影同樣高竿的精彩演出,評論家以「無論是改編作品還是冒險遊戲都無懈可擊」讚譽本作。1992年的《亞特蘭提斯之謎》是採用電影設定的獨立作品,依舊有著超水準演出,現在仍被評論家認定是冒險遊戲黃金時代的代表作。

至於其他非LucasArts的改編遊戲就沒有這麼出色。1987年的《遠古復仇》由於純文字的玩法而乏人問津,1989的動作版《聖戰奇兵》評價毀譽參半,1991年的橫向卷軸版《聖戰奇兵》玩起來還真有點拙劣,1994年的《偉大冒險》只獲得法米通的25/40評價,2003年的《皇室陵墓》勉強撐得上是良作,2009年的《王者權杖》被IGN批評無聊又乏味。

相較之下,隔壁的樂高版印第安納瓊斯就好上許多。2008年的《早期冒險》以早期的電影3部曲改編而成,水準出奇的高;2009年的《嶄新冒險》則是參考去年電影《水晶骷髏王國》的改編作品,中上評價與400萬銷售量證明本作的確有兩把刷子。

電影名作變遊戲:延續電影熱潮的產物,品質參差不齊是悲劇

▲瓊斯博士在遊戲中的尊榮。

電影名作變遊戲:延續電影熱潮的產物,品質參差不齊是悲劇

▲《亞特蘭提斯之謎》被認為是冒險遊戲的經典。

007系列

007電影系列捧紅英國的情報機構,還讓詹姆士龐德成為男人的典範,其改編遊戲從1983年的《007》至今超過20款作品,而首款改編自電影原作的遊戲則是1985年的《雷霆殺機》(香港將本片翻成《鐵金剛勇戰大狂魔》)。

007系列最負盛名的改編作是1997年的《黃金眼》,這款第一人稱射擊的N64遊戲根據同名電影改編(香港將本片翻成《新鐵金剛之金眼睛》),在全方面都有凌駕當代遊戲的精彩演出,metascore高達96分,銷售量位居N64史上第3位,僅次於《瑪莉歐64》與《瑪莉歐賽車》,是電影改編遊戲史上最出色的作品之一。

而其他的007改編遊戲普遍僅有中低水準。1999年的《明日帝國》與2000年的《007 賽車》只獲得普通評價,2005年的《黃金眼:流氓特務》音樂演出是場災難。同樣是2005年,根據1963年同名電影改編的《第七號情報員續集》評價正反不一(EA甚至請到初代龐德「史恩康納萊」替遊戲配音)。隨後2008年的《量子危機》與2010年的《血石》都是普普之作,2012年的《007傳奇》被IGN批評是模仿決勝時刻系列的濫製品。

電影名作變遊戲:延續電影熱潮的產物,品質參差不齊是悲劇

▲《黃金眼》是007系列的登峰造極之作。

電影名作變遊戲:延續電影熱潮的產物,品質參差不齊是悲劇

▲《007傳奇》與決勝時刻致意的雪地追逐戰。

侏羅紀公園系列

侏羅紀公園是以恐龍為主題的災難電影,曾經創下當時的票房紀錄,並帶動恐龍熱潮,是影史的經典系列。最早的侏羅紀公園改編遊戲與初代電影上映同年(1993年),開發商Ocean分別在超任、Game Boy與PC,前兩者是冒險遊戲,後者追加第一人稱射擊要素。開發商SEGA則是在自家的MD主機上推出侏羅紀公園,是款橫向卷軸的動作冒險,SEGA還在同年推出一款大型主機的侏羅紀公園,利用光線槍攻擊電影登場的各種恐龍。

侏羅紀公園獲得成功後,續作如入雨後春筍般持續冒出,品質不意外地參差不齊。Ocean的續作《侏羅紀公園2》與3DO的《侏羅紀公園:互動》褒貶不一。1997年的電影續作《失落的世界》問世,在PS與Saturn上登場的同名遊戲被罵到臭頭(不給存檔擺明整玩家)。同年的《失落之島》則是仿照當時名作《終極動員令》的即時戰略遊戲,評價略高於水準。SEGA也推出大型主機的侏羅紀公園續篇,讓玩家獵殺更多恐龍。1999年的格鬥版侏羅紀公園則是讓玩家扮演恐龍互相戰鬥,不過遊戲中的恐龍看起來很呆,與電影那種栩栩如生完全不能比。

2001年,《侏羅紀公園3》同樣獲得廣大迴響,各種改編遊戲瞬間暴增。《恐龍防禦者》與《危險領域》都是橫向卷軸的動作遊戲,開發商Konami推出自家的侏羅紀公園光線槍大台主機版,以及GBA的數款恐龍小遊戲。隨後還有2003年的《創世紀行動》以恐龍公園經營為主題,2011年的《侏羅紀公園》以冒險風格呈現初代電影的恐怖感等等,可惜這些遊戲並沒有足夠內涵留住玩家。

電影名作變遊戲:延續電影熱潮的產物,品質參差不齊是悲劇

▲ 主角快被霸王龍吃掉了!

電影名作變遊戲:延續電影熱潮的產物,品質參差不齊是悲劇

▲ 筆者小時候很喜歡玩光線槍版侏儸紀公園。

(後面還有:其他更多名作

vermilion
作者

雖然人們對我嗤之以鼻,但當我望著箱中錢財時,內心仍暗自竊喜 -古羅馬名諺

使用 Facebook 留言
發表回應
謹慎發言,尊重彼此。按此展開留言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