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ERTISEMENT

控制器配置因容量有別
價位看似尷尬的Ultra II SSD,SanDisk對結構設計所投入心力,並不亞於他牌MLC顆粒機種。首先從搭配組合面看起,這款產品計有120、240、480與960GB容量選擇,設定上以240、480GB為分水嶺,採用不同規格控制器。雖然都是Marvell設計方案,小容量機種配置型號為88SS9190,大容量則是用熟面孔88SS9189。
88SS9190為4通道產品,應為88SS9188的延伸改款版本,而88SS9189是出自同家族的8通道性能型控制器。這配置雖然有些怪異,但是就過往測試經驗來看,如果顆粒搭配組合良好,對效能的影響是不如想像中高。像Ultra II SSD前身Ultra II,乃至於Plextor今年推出的M6S等,都是效能不亞於Marvell同門8通道控制器的機種。
二代19nm製程TLC顆粒
我們取得測試樣品機為240GB容量,實際拆解窺探內部發現,其印刷電路板只有常見尺寸不到一半大,不過這其實已經足以配置所需元件。SanDisk是以4顆自家1Ynm製程(第二代19nm製程),X3 ABL規格Toogle類型顆粒搭配,使控制器每個通道皆控制1顆顆粒。
這顆粒單顆容量高達64GB,據悉單一裸晶圓為128Gbit(16GB)容量,意味每顆是由4個裸晶圓堆疊封裝而來。和88SS9190這4通道控制器搭配時,控制器總和控制晶圓數量為16個,與許多採用8通道控制器的相同容量產品相仿。基於控制器需求,另外搭配了Micron記憶體顆粒,檢索資料顯示為DDR3L-1600、256MB規格。


▲Ultra II SSD小容量版本,包含240與120GB皆採用4通道控制器,搭配4CE堆疊封裝顆粒組成。無論電路板小型化設計是否別有用意,都能夠容納所需的必要零組件,並且足以構成良好的效能組合。
導入修改版nCache 2.0
Ultra II SSD如先前介紹的Extreme PRO SSD,所配備SanDisk獨有的分層快取架構,同樣提升至最新的nCache 2.0版本。Ultra II SSD因應採用TLC顆粒,針對耐用度面相加入強化設計,因此功能和Extreme PRO SSD採用版本不盡相同。兩者基礎都是在顆粒內,植入部分SLC單元,做為分層快取架構的核心。
nCache 1.0是針對4K之類小量資料設計,利用SLC區塊做為第二層暫存快取空間,來增加資料寫入速度。nCache 2.0則是解開這限制,所有通過記憶體的寫入資料,都會先寫入到SLC區塊(Block)內,待適當時機再寫到TLC顆粒內。Ultra II SSD所採用版本還額外新增直接記憶體存取(DMA)模式,讓每3個SLC區塊與1顆TLC區塊對應,並結合晶片內建複製(On Chip Copy)技術。
針對TLC納入強化功能
官方宣稱不需要動用多少控制器與記憶體資源,即可將暫存於SLC區塊內的資料,直接轉移寫入到TLC顆粒相對應區塊,而且SLC區塊內皆包含XOR資料復原機制。nCache 2.0其餘附加功能技術,還包括既有的寫入放大率改善,以及斷電資料保護(主要針對映射表)等項目。
此外SanDisk還加入了MPR(Multi-Page Recovery,多頁復原)技術,這強化頁面(Page)的奇偶校驗機制,和SandForce、Crucial的RAID保護機制架構相似,能夠用以提升資料錯誤矯正機率。官方宣稱即便只有少數幾頁也能夠復原,而且作業中對於效能的影響甚微,這些都是高階機種Extreme PRO SSD所不具備的功能。

▲採取較高預留空間設定,故標示容量僅有240GB,此外偵測顯示支援DEVSLP節能模式。
最高存取速度十分亮眼
Ultra II SSD首要比較對象非Samsung的840 EVO莫屬,但是其建議售價低於對手市場價格,因此改以Plextor的M6S來替代之,兩者定價相近且同為4通道控制器產品。TLC顆粒效能是否相當不濟?先前840 EVO證明了未必,參考下列數據表格再次得到驗證,Ultra II SSD同樣具有扭轉局面的表現,兩者或許皆該歸功於架構最佳化設計。
就概觀效能重點項目而言,Ultra II SSD最高循序存取速度,少則讀取506MB/s、寫入501MB/s,隨機存取模式則分別為讀取498MB/s、寫入501MB/s左右。這般表現明顯超越M6S,尤以寫入部分差距最大,即便和8通道控制器機種相較仍為強勁。可見顆粒搭配組合與架構最佳化,對這方面起了相當幫助,算是不負其價格應有表現。
| 
 存取性能表現  | 
 Ultra II SSD  | 
 M6S  | 
|||
| 
 讀取  | 
 寫入  | 
 讀取  | 
 寫入  | 
||
| 
 ATTO Disk Benchmark Neither (單位KB/s)  | 
 4KB  | 
 149204  | 
 137625  | 
 114379  | 
 103455  | 
| 
 512KB  | 
 508882  | 
 498256  | 
 512525  | 
 442128  | 
|
| 
 8192KB  | 
 506481  | 
 505290  | 
 518715  | 
 449533  | 
|
| 
 CrystalDiskMark 1Fill (單位MB/s)  | 
 Seq  | 
 539.1  | 
 501.4  | 
 511.5  | 
 447.3  | 
| 
 512KB  | 
 347.8  | 
 497.4  | 
 407.9  | 
 440.2  | 
|
| 
 4K  | 
 39.19  | 
 132.0  | 
 37.66  | 
 106.3  | 
|
| 
 4K QD32  | 
 372.2  | 
 341.2  | 
 389.3  | 
 345.9  | 
|
| 
 ATTO Disk Benchmark I/O Comparison Random (單位KB/s)  | 
 4KB  | 
 143433  | 
 136606  | 
 103455  | 
 103198  | 
| 
 512KB  | 
 493674  | 
 498256  | 
 484759  | 
 443171  | 
|
| 
 8192KB  | 
 498256  | 
 506481  | 
 490293  | 
 450611  | 
|
| 
 CrystalDiskMark隨機亂數 (單位MB/s)  | 
 Seq  | 
 509.9  | 
 501.1  | 
 513.0  | 
 446.0  | 
| 
 512KB  | 
 302.5  | 
 496.8  | 
 409.5  | 
 439.3  | 
|
| 
 4K  | 
 39.19  | 
 131.9  | 
 37.76  | 
 106.3  | 
|
| 
 4K QD32  | 
 371.9  | 
 341.1  | 
 389.2  | 
 346.5  | 
|
| 
 AS SSD Benchmark (單位IOPS)  | 
 16MB  | 
 31.85  | 
 29.16  | 
 30.38  | 
 27.09  | 
| 
 4K  | 
 9249  | 
 28991  | 
 8827  | 
 23580  | 
|
| 
 4K-64Thrd  | 
 85718  | 
 75371  | 
 93790  | 
 75244  | 
|
| 
 512B  | 
 32209  | 
 25372  | 
 29018  | 
 24758  | 
|
| 
 分數  | 
 422  | 
 454  | 
 449  | 
 429  | 
|
| 
 總分  | 
 1103  | 
 1118  | 
|||
| 
 PCMark 7 Secondary storage score  | 
 5464  | 
 5510  | 
|||
| 
 PCMark 7 Raw Secondary storage score  | 
 6650  | 
 6567  | 
|||
| 
 PCMark 8 Storage score  | 
 4954  | 
 4976  | 
|||
| 
 PCMark 8 Storage bandwidth  | 
 239.62MB/s  | 
 268.10MB/s  | 
|||
4K隨機寫入耐力低落
4K存取測試結果相仿,差異在於ATTO Disk Benchmark讀取落差不多,在CrystalDiskMark才有相當幅度勝差,總和結果同樣是Ultra II SSD寫入表現優異。表列PCMark數據部分有了較大轉變,Ultra II平均表現和M6S相較下是平分秋色,惟獨PCMark 8 Storage bandwidth項目被超前約莫12%。
而在DriveMaster隨機寫入耐久力測試方面,M6S繳出7746IOPS,達到Marvell控制器搭配MLC顆粒普遍應有水準。反觀Ultra II SSD,即便曲線走勢堪稱平穩,最終所得結果卻只有1247IOPS,這般表現可謂不濟。筆者猜想,若非韌體調校層面因素造成,那可能是包含nCache 2.0在內諸多架構,當前仍然無法將TLC調校到理想化所致。

▲4k隨機寫入表現雖然低弱,並不排除是韌體層調校設定,或者nCache 2.0架構某層面因素所導致,未必和採用TLC類型顆粒有絕對關聯。
價格處在激烈競爭帶
Ultra II SSD基本盤表現可圈可點,即便與8通道控制器機種相較,仍然具備十足的抗衡能力。罩門是出現在4K隨機寫入耐久力部分,nCache 2.0似乎沒能為Ultra II SSD帶來同樣加分效果,以致存在寫入掉速疑慮。撰稿期間參考市場價格約為3,700元,這可是競爭相當激烈價格帶,在SanDisk找到問題癥結點之前,筆者對於Ultra II SSD抱持保留態度。(廖必勝)
本文同步刊載於電腦王雜誌
  
歡迎加入電腦王雜誌粉絲團
請注意!留言要自負法律責任,相關案例層出不窮,請慎重發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