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390 晶片組中堅份子,MSI MPG Z390 Gaming Pro Carbon 主機板測試

Z390 晶片組中堅份子,MSI MPG Z390 Gaming Pro Carbon 主機板測試

ADVERTISEMENT

MSI 微星科技近期幾個 AMD 與 Intel 晶片組主機板世代,逐漸調整旗下產品規劃策略。首先我們可以見到冠上 MEG 之名的 AMD X399 晶片組高階版本,接著就是 Intel Z390 主機板的 MPG Z390 Gaming Pro Carbon,以中階價位提供樸實無華的設計。

過去幾個世代,MSI 主機板利用產品型號後綴名稱,表明其產品定位,若非已經遍歷該廠商同一世代產品,光就名稱較不容易理解高下之分。AMD X399 晶片組已有前綴 MEG 的產品出現,表示此一系列為高階定位產品,到了 Intel Z390 世代將多出往下發展的 MPG 和 MAG。

編輯部此次收到 MPG Z390 Gaming Pro Carbon 主機板,為 MSI Z390 晶片組主機板系列當中,定位稍高的款式,其上還有 1 款加裝無線網路功能 MPG Z390 Gaming Pro Carbon AC,往下版本使用 Edge 字樣取代 Pro。

電腦組裝開單若非預算導向型,筆者通常建議使用中階以上的板卡產品,除了不會有著低階入門款式莫名其妙省去功能的情形,對一般消費者而言,更不用以溢價方式購買旗艦高階產品,極限超頻功能和華麗外型並不實用,並非人人家中常時擺放液態氮鋼瓶或是每天參加外觀改造競賽。

MPG Z390 Gaming Pro Carbon 就其設計而言中規中矩,並於部分區域點綴自家 Mystic Light RGB LED 燈光效果,支援 DisppayPort 與 HDMI 雙視訊輸出,前置面板碩擴充針腳還加入 1 組 USB 3.1 Gen2 和 2 組 USB 3.1 Gen1,SATA 6Gb/s 和 M.2 則各自安排 6 個與 2 個連接埠插槽。

MPG Z390 Gaming Pro Carbon 外盒正面以新版意象作為主視覺設計,此意象導入主機板背部 I/O 飾蓋
▲MPG Z390 Gaming Pro Carbon 外盒正面以新版意象作為主視覺設計,此意象導入主機板背部 I/O 飾蓋。

外盒底部中央放置主機板全貌,週邊輔以特色說明,並以圖形化方式直接表明主機板背部 I/O 連接埠種類與數量,也以文字方式標註規格
▲外盒底部放置主機板全貌,週邊輔以特色說明,並以圖形化方式直接表明主機板背部 I/O 連接埠種類與數量,文字方式標註規格。

附件 SATA 6Gb/s 線材減為 2 條,可定址 RGB 轉接延長線則有 2 條、RGB 分接延長線則有 1 條,M.2 固定螺絲與 SLI HB 橋接器也在列
▲附件 SATA 6Gb/s 線材減為 2 條,可定址 RGB 轉接延長線則有 2 條、RGB 分接延長線則有 1 條,M.2 固定螺絲與 SLI HB 橋接器也在列。

附件當中還有龍紋盾形貼紙和 SATA 線材標示貼紙
▲附件當中還有龍紋盾形貼紙和 SATA 線材標示貼紙。

MSI MPG Z390 Gaming Pro Carbon 規格

  • 尺寸版型:ATX(305 x 244(mm))
  • 晶片組:Intel Z390
  • 支援處理器:Intel Core 9000 Series/8th Gen. Core Series、Pentium、Celeron for LGA1151 socket
  • 記憶體插槽:4 組(雙通道),DDR4-2133∕2400∕2666、DDR4-4400(超頻),無 ECC、無緩衝,總和最大容量 64GB
  • 介面擴充槽:PCIe 3.0 x16 x 3(x16/x0/x4、x8/x8/x4)、PCIe 3.0 x1 x 3
  • 儲存裝置介面:SATA 6Gb/s x 6、M.2 x 1(M key、2242∕2260∕2280∕22110、PCIe 3.0 x4、SATA 6Gb/s(與 SATA2 共用))、M.2 x 1(M key、2242∕2260∕2280∕22110、PCIe 3.0 x4(與 SATA5、SATA6 共用)、SATA 6Gb/s(與 SATA5 共用))
  • 背板 I/O:PS/2 x 1、USB 2.0 x 2、DisplayPort x 1、HDMI x 1、USB 3.1 Gen2 x 1、USB 3.1 Gen2 Type-C x 1、USB 3.1 Gen1 x 2、RJ45 x 1、3.5mm x 5、TOSLINK x 1
  • 附件:SATA 線材 x 2、SLI HB 橋接器 x 1、M.2 固定螺絲x 2、可定址 RGB LED 轉接線 x 1、RGB LED 分接線 x 1、CORSAIR RGB LED 延長線 x 1、True Gaming 貼紙 x 1、SATA 線材貼紙 x 1

預先安裝 I/O 檔版

開頭文章就已經談到,外包裝紙盒視覺設計與主機板相符,實際應用範圍為背部 I/O 飾板,2 條彎曲線型 RGB LED 發光區座落於此,一旁還有碳纖維外觀飾板。碳纖維飾板元素延伸至晶片組散熱器所安裝的銀色 M.2 散熱片,並印上該廠電競龍紋圖案。

MPG Z390 Gaming Pro Carbon 主機板正面一覽,多數元件安裝位置相較於前一世代變動不大,變更飾板造型設計之後卻給人不同的視覺印象
▲MPG Z390 Gaming Pro Carbon 主機板正面一覽,多數元件安裝位置相較於前一世代變動不大,變更飾板造型設計之後卻給人不同的視覺印象。

背部針對 microATX 螺絲鎖點位置,以印刷方式表明該區應避免安裝銅柱
▲背部針對 microATX 螺絲鎖點位置,以印刷方式表明該區應避免安裝銅柱。

背部 I/O 飾板 RGB LED 發光區為 2 條彎曲線型,一旁則是碳纖維外觀飾板
▲背部 I/O 飾板 RGB LED 發光區為 2 條彎曲線型,一旁則是碳纖維外觀飾板。

晶片組散熱器與 M.2 散熱片也加入碳纖維外觀元素,並以白色圖案呈現電競龍紋
▲晶片組散熱器與 M.2 散熱片也加入碳纖維外觀元素,並以白色圖案呈現電競龍紋。

主機板背部邊緣安裝 RGB LED 呈現發光效果,主機板所有 RGB LED 與外接燈條針腳均可透過該廠 Mystic Light 軟體操控同步
▲主機板背部邊緣安裝 RGB LED 呈現發光效果,主機板所有 RGB LED 與外接燈條針腳均可透過該廠 Mystic Light 軟體操控同步。

主機板一共提供 2 個 +12V、G、R、B RGB LED 針腳和 1 個可定址針腳
▲主機板共提供 2 個 +12V、G、R、B RGB LED 針腳和 1 個可定址針腳。

RGB LED 另外安排 1 個相容 CORSAIR RGB LED 的 JCORSAIR1 針腳
▲RGB LED 另外安排 1 個相容 CORSAIR RGB LED 的 JCORSAIR1 針腳。

此次背部 I/O 飾板直接整合 I/O 檔板,讓使用者安裝時更加便捷。背部 I/O 處依舊留有 1 個 PS/2 連接埠,並提供 DispalyPort 1.2 與 HDMI 1.4 各 1 個視訊輸出,後者最高可輸出 4096 x 2160@24Hz 解析度。背部 USB 3.1 所有連接埠兩兩安排 1 顆 ON Semiconductor 雙埠 NB7NPQ1004M redriver 晶片,Gen2 Type-C 額外再增加 1 顆 TI HD3SS3220。

MPG Z390 Gaming Pro Carbon 預先安裝背部 I/O 檔板,並依舊保留 1 個 PS/2 連接埠
▲MPG Z390 Gaming Pro Carbon 預先安裝背部 I/O 檔板,並依舊保留 1 個 PS/2 連接埠。

NB7NPQ1004M 晶片負責加強 USB 3.1 的訊號傳輸品質
▲NB7NPQ1004M 晶片負責加強 USB 3.1 的訊號傳輸品質。

HD3SS3220 多工器晶片負責 Type-C 連接埠的線路切換
▲HD3SS3220 多工器晶片負責 Type-C 連接埠的線路切換。

背部 I/O RJ45 網路埠由 Ethernet Connection I219-V 網路實體層晶片負責
▲背部 I/O RJ45 網路埠由 Ethernet Connection I219-V 網路實體層晶片負責。

中規中矩配置

記憶體插槽採用標準 4 條配置,官方資料表示最高可達 DDR4-4400 以上,4 條插槽額外覆蓋 1 片金屬屏蔽層,電路板記憶體走線部分也與其它線路隔離。各個插槽上方安排 1 個 LED 指示燈,該插槽插上記憶體模組卻不發光,即表示該記憶體模組出現問題;插槽旁額外安排 XMP 指示燈,啟用 XMP 設定時也會發亮。

4 條 DDR 記憶體插槽額外加裝金屬屏蔽層
▲4 條 DDR 記憶體插槽額外加裝金屬屏蔽層。

記憶體佈線區與其它線路隔離,電路板以未塗佈防焊漆的方式標明
▲記憶體佈線區與其它線路隔離,電路板以未塗佈防焊漆的方式標明。

每個記憶體插槽上方均安排 1 顆 LED,正常使用時維持發光亮度,旁邊還有 1 顆 XMP 指示 LED
▲每個記憶體插槽上方均安排 1 顆 LED,正常使用時維持發光亮度,旁邊還有 1 顆 XMP 指示 LED。

主機板還有個區域未塗佈防焊漆,彰顯類比與數位訊號佈線隔離,該區即為音效處理區。位於左下方 AUDIO BOOST 金屬屏蔽蓋內部的晶片為 Realtek ALC1220P 音效 codec,四週按照往例選用 Nippon Chemi-Con 音響級電容作為電源濾波和訊號交連之用。前置音效立體音輸出額外加裝 TI OP1652 低噪音、低失真通用運算放大器,以便驅動阻抗較高的耳機。

音效處理區同樣未塗佈防焊漆以示隔離,金屬屏蔽蓋下方住著 Realtek ALC1220P 音效 codec,四週為 Nippon Chemi-Con 音響級電容
▲音效處理區同樣未塗佈防焊漆以示隔離,金屬屏蔽蓋下方住著 Realtek ALC1220P 音效 codec,四週為 Nippon Chemi-Con 音響級電容。

前置音效輸出額外加裝 TI OP1652 運算放大器
▲前置音效輸出額外加裝 TI OP1652 運算放大器。

介面卡與其它設備連接埠數量安排中規中矩,M.2 插槽與 SATA 6Gb/s 連接埠各安排 2 個與 6 個,M.2 均支援 2242/2260/2280/22110 外觀規格,並支援 PCIe 3.0 與 SATA 6Gb/s 通道自動切換。靠近處理器 M2_1 插槽 SATA 6Gb/s 與 SATA2 共用通道,M2_2 則是與 SATA5 共用通道,若 M2_2 安裝 PCIe 介面 SSD,則與 SATA5、SATA6 共用通道。

SATA 6Gb/s 安排 6 個 90 度連接埠
▲SATA 6Gb/s 安排 6 個 90 度連接埠。

M.2 安排 2 個插槽,最大均支援 22110 規格,可惜僅有其中 1 個插槽安排散熱片
▲M.2 安排 2 個插槽,最大均支援 22110 規格,可惜僅有其中 1 個插槽安排散熱片。

前置面板擴充針腳安排 2 組 USB 3.1 Gen1 和 1 組 USB 3.1 Gen2,USB 3.1 Gen2 額外加裝 NB7NPQ1004M 和 HD3SS3220
▲前置面板擴充針腳安排 2 組 USB 3.1 Gen1 和 1 組 USB 3.1 Gen2,USB 3.1 Gen2 額外加裝 NB7NPQ1004M 和 HD3SS3220。

主機板底部提供 2 組 USB 2.0 擴充針腳,以 Genesys Logic GL850G 集線器晶片共享 1 個上行連接埠
▲主機板底部提供 2 組 USB 2.0 擴充針腳,以 Genesys Logic GL850G 集線器晶片共享 1 個上行連接埠。

PCIe 介面卡擴充槽共安排 6 個,其中具有金屬抗拉扯加強結構的 PCIe x16 插槽銜接至處理器,提供 x16/x0、x8/x8 通道組態方式。最後 1 條 PCIe x16 插槽則連接至晶片組,實際提供 PCIe 3.0 x4 通道數量,其餘 PCIe 3.0 x1 插槽同樣由晶片組負責,由晶片組負責的 PCIe 插槽均不予其它裝置共用。

Z390 晶片組中堅份子,MSI MPG Z390 Gaming Pro Carbon 主機板測試
▲PCIe 插槽一共安排 6 個,2 個加裝金屬抗拉扯加強結構的 PCIe x16 連結至處理器,其餘皆由晶片組負責。

包含處理器風扇在內,主機板一共提供 7 個風扇插座,全部支援 PWM 控制轉速,其中 SYS_FAN1~SYS_FAN5 預設為電壓控制轉速模式
▲包含處理器風扇在內,主機板一共提供 7 個風扇插座,全部支援 PWM 控制轉速,其中 SYS_FAN1~SYS_FAN5 預設為電壓控制轉速模式。

ATX 24pin 上方安排簡易除錯燈號,分別為 CPU、DRAM、VGA、BOOT
▲ATX 24pin 上方安排簡易除錯燈號,分別為 CPU、DRAM、VGA、BOOT。

Super I/O 晶片 Nuvoton NCT6797D-M 旁邊安裝 1 顆 Diodes Incorporated AZ75232,負責驅動與接收 RS-232 訊號
▲Super I/O 晶片 Nuvoton NCT6797D-M 旁邊安裝 1 顆 Diodes Incorporated AZ75232,負責驅動與接收 RS-232 訊號。

5 相+單相供電

處理器核心與內建顯示繪圖供電區塊,乍然一看有著 11 顆電感,實際量測電路結果,表示這款為 5 相加上單相供電,核心供電每相搭配 2 顆上橋 MOSFET、2 顆下橋 MOSFET、2 顆電感,2 顆上橋 MOSFET 和 2 顆下橋的閘級均各自並聯至驅動器晶片的輸出腳位。

處理器核心與內建顯示繪圖多相位 PWM 控制器採用 uPI Semiconductor uP9521P 晶片,在此 MSI 取用 5 相+單相 PWM 訊號輸出。由於該 PWM 控制器不包含驅動器功能,MOSFET 也並未整合驅動器,因此在這 2 者之間另外加上標示為 FHP2F842 的驅動器晶片。

核心 5 相單相採用 2 顆 ON Semiconductor NTMFS4C029N MOSFET 作為上橋,單顆最高能夠負荷 46A 電流,閘級電壓 4.5V 和 10V 的 RDS(ON)  分別為 9mΩ 和 5 .88mΩ,由於並聯的關係,等效電阻能夠減半。

下橋 MOSFET 則是 NTMFS4C024N,單顆可以負荷 78A 電流,閘級電壓 4.5V 和 10V 的 RDS(ON) 分別為 4mΩ 和 2.8mΩ,並聯的等效電阻減半。各相後端連結 2 個 0.42μH 電感,同樣因為並聯結構導致感值減半,最後 5 相再並聯 7 顆 560μf 固態電容。

處理器核心與內建顯示繪圖供電規模採用 5 相和單相
▲處理器核心與內建顯示繪圖供電規模採用 5 相和單相。

處理器 +12V 電源輸入選用 1 個 ATX12V 4pin 和 EPS12V 8pin
▲處理器 +12V 電源輸入選用 1 個 ATX12V 4pin 和 EPS12V 8pin。

uP9521P PWM 控制晶片負責管理核心與繪圖供電區塊
▲uP9521P PWM 控制晶片負責管理核心與繪圖供電區塊。

核心供電單一相位採用 2 顆 NTMFS4C029N 和 2 顆 NTMFS4C024N 作為上橋和下橋 MOSFET
▲核心供電單一相位採用 2 顆 NTMFS4C029N 和 2 顆 NTMFS4C024N 作為上橋和下橋 MOSFET。

內建核心繪圖供電部分使用單相電路結構,上橋與下橋 MOSFET 型號與核心供電相同,但是改採 1 顆上橋與 2 顆下橋的形式,後端接上 1 顆 0.22μH 電感和 4 顆 560μf 固態電容。記憶體主要供電上橋與下橋同樣採用這 2 個型號 MOSFET,並再次簡化為 1 個上橋與 1 個下橋 MOSFET,後端銜接 1 顆 0.82μH 電感和 4 顆 560μf 固態電容。

內建顯示繪圖供電改採 1 上 2 下的電路結構,MOSFET 依舊分別使用 NTMFS4C029N 和 NTMFS4C024N
▲內建顯示繪圖供電改採 1 上 2 下的電路結構,MOSFET 依舊分別使用 NTMFS4C029N 和 NTMFS4C024N。

記憶體主要供電為單相採用 1 上 1 下 MOSFET
▲記憶體主要供電為單相採用 1 上 1 下 MOSFET。

 

(下一頁:UEFI 與附屬加值軟體)

R.F.
作者

誤入叢林的小白兔,每天爬樓梯到七樓的白癡,幻想自己很瘦的豬,一放假就睡死的bed potato。

使用 Facebook 留言

發表回應

謹慎發言,尊重彼此。按此展開留言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