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科技公司只會抄創意,網路愈來愈無聊

大型科技公司只會抄創意,網路愈來愈無聊

ADVERTISEMENT

Facebook的首席執行長馬克·祖克伯格突然令人吃驚地出現在一個Clubhouse的聊天室,5天之後,紐約時報報導稱,Facebook正在考慮推出自己的類Clubhouse服務。這兩個事件未必能扯到一起——消息人士告訴《紐約時報》稱,祖克伯格「對語音通訊形式一直都很感興趣」,但是這種巧合是一種象徵,既說明了Facebook在不斷地模仿其自己最激烈的競爭對手,把別人的服務抄襲到自己的app裡面(Instagram的Reels跟Tik Tok的影片非常類似),也反映出更廣泛的技術領域似乎陷入到想像力枯竭的局面。

就像Shira Ovide上週指出的那樣,第二點可能是第一點的結果。大型科技公司吸收競爭對手新貴的想法意味著,我們看到新東西接管世界的可能性不大。Ovide寫道:「技術的巨大飛躍可以擊敗行業巨頭,比如手機業的先驅諾基亞等,這一點我們之前已經見過了。但是,我們確實可以感受到的是,當今的科技巨頭地位已經如此的根深蒂固,如此擅長自己做的事情,讓遊戲的天平往自己的方向傾斜的手法如此嫻熟,以至於他們根本無法被擊敗了。」

Ovide 認為現在要想在Facebook或Google的主場擊敗他們是不可能的,他的看法也許是對的。在迎合我們每個人的需求,為世界建立一個個性化門戶(在有些情況下甚至是一個個性化的世界)的事情上,該做的他們已經給全做了,就算沒有,他們也有錢去做。再一次地,在這個特定時刻,我們可能要問自己是否真的需要這些大型平台提供的任何新東西。或者,就這一點而言,甚至新貴提供的替代方案是否需要也要打個問號。

假設大型平台玩的遊戲就是唯一的遊戲,這一點很危險。

最近對Tik Tok或Clubhouse的炒作很厲害,其實大家興奮的基本上是我們已經擁有或最近擁有的東西的重複。TikTok會讓人馬上想到已經消亡的視訊社群app Vine,在審美上,兩者的主要差異是Tik Tok更加偏向陌生人,且不用說它那顯然大得多的主流文化影響了。

至於Clubhouse?「一開始,這似乎就是個典型的聊天室。電腦螢幕上出現了類似Lizardog和Lisarae這樣的名字列表。好奇的訪客來了又走。有人則敲了幾個字的問候,」麗莎·格恩西報告的時間在1999年「然後Lizardog開始說話了——是真的在講話。他說,『這裡可真安靜啊。』他那低沉而沙啞的聲音透過電腦揚聲器傳了出來來。[ ······]這是最新的線上通訊的聲音:語音聊天。人們不再敲來敲去,而是透過電腦交談,而且可以聽到來自世界各地的人的語音回覆。」這是Lisa Guernsey在1999年為《紐約時報》寫的報導。

這麼說不是鄙視Tik Tok或Clubhouse,把它們看作是沒必要或不值得用的東西(實際上我很喜歡Tik Tok ,因為它有它的價值),我的意思是說,如果我們要尋找一條擺脫當前平台壟斷的創新路徑的話,不同的社群媒體到頭來也還是社群媒體。它們會定期被更大的,占主導地位的玩家兼併,這一點完全不足為奇。如果有機會的話,Facebook為什麼不去抄襲Tik Tok的設計?為什麼不做自己的ClubHouse?

關鍵在於,現在有假設大平台玩的遊戲就是唯一的遊戲這樣一種危險。如果我們的眼光始終放在滿足同樣的渴望、個人主義,然後尋求去利用這些東西的公司身上,我們將永遠也找不到新事物,永遠也創造不出另一種技術。

最近Facebook跟澳州之間掀起的爭議​​讓這個問題顯得尤為突出。澳州正在審議中的媒體議價法案要求,當澳州人透過主流平台連結新聞內容時,後者需要向相關新聞媒體付費,Facebook對此一開始的反應是把澳州的新聞媒體從自己平台上全部撤出。話題很快就變成新聞業的價值是多少,以及科技巨頭應以何種方式予以支持。但我們應該提出的問題也許是這個:為什麼新聞業要受到Facebook同樣的規則支配?

話雖如此,雖然Facebook希望(甚至應該)把其他社群媒體納入自己平台有它的道理,但為什麼它就得對其他所有東西都做同樣的事情呢?這說不過去。為什麼除了社群媒體以外的東西也要受到社群媒體規則、價值觀以及期望的約束呢?這毫無道理。但是,這基本上就是現在發生的事情,包括新聞業在內。新聞業一直在朝著最佳化,基於數據的成功,使用者追蹤以及廣告的方向發展,發展得就像個社群平台一樣。在澳州發生的這場爭論揭示了這一點。大家爭論新聞的價值,不是那種意義的價值,而是指基於Facebook的指標,從私人企業之間(平台與新聞組織)左手進右手出的錢有多少。

網際網路已經走進了死胡同,是大型技術平台把我們引向了這裡。

如果總是基於同一個基本想法,一個至今已經有將近20年的想法,一個無盡的靠廣告驅動的資料循環的話,我們怎麼能指望我們的技術,或者文化的任何其他方面(新聞、時尚、音樂等)給予我們真正的新東西呢?如果我們不是欣然接受讓社群媒體來推動和控制我們的文化和經濟成功的話,那麼Facebook摧毀潛在競爭,用同樣的壟斷威脅我們的社會就不會有多大的意義。

把握時代潮流獎金20年的那5、6家公司,現在被允許確保沒有其他人可以搶占下一波潮流。簡而言之,如果說我們現在的技術缺乏想像力的話,那是因為我們還在根據他們對這個世界的假設來走——關於什麼是對的,重要的是什麼,以及他們是它不可擊敗的主人的假設。

但這掩蓋了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事實,Ovide指出的那個事實。那就是這個以平台為基礎的網際網路(以及延伸開來的我們基於平台的生活)很無聊。我不知道你是什麼感受,但我對此絕對已經感到厭煩。我對互動、指標、主題標籤活動、熱門話題、頂,私訊什麼的都煩了。我對所有人(包括我自己)都感到厭倦,一直在說,一直在發,這些東西的病毒式傳播,以及對這些喋喋不休的最佳化,除了給少數菁英創造了數十億美元的利潤以外·· ····又能幹什麼呢?然後更多音樂可以針對播放列表進行最佳化?可以製作出更多的電視節目讓大家追劇嗎?更多皮書套會被設計用於共享嗎?於是我們會看到越來越多審美千篇一律的餐館嗎?這樣的話,我們的生活更多的地方會變成數據,所以我們也會覺得滿足?我們都在幹些什麼。

所有東西不斷的趨同性令人筋疲力盡。這表明網際網路已經走到了死胡同,是大型技術平台把我們引向了這裡。

36Kr
作者

36氪(36Kr.com)累計發表超過10.8萬條包含圖文、音訊、影片在內的優質內容。氪原創內容體系涵蓋新創公司、大公司、投資機構、地方產業與二級市場等內容模組,設置有快訊、深度商業報導

使用 Facebook 留言
發表回應
謹慎發言,尊重彼此。按此展開留言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