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一直在將我們的生活金融化,Web3 只是更加證明了這一點

網路一直在將我們的生活金融化,Web3 只是更加證明了這一點

ADVERTISEMENT

Twitter 已開始允許自己的使用者讓帳號的大頭貼可以展示 NFT(非同質化代幣)。這是這種形式最新的勝利……但你也知道,這就是問題所在。NFT究竟是什麼玩意兒? 

問題的答案其實是有的。 Twitter 稱 NFT 是「獨特的數位物品,比如藝術品,擁有證明是存放在區塊鏈上的」。該公司在推銷自己的這一個新功能時,用了一個更簡明扼要的說法:「你所擁有的數位物品」。這種前景,加上用來交換這些物品物品的加密貨幣市場湧現出的濃厚興趣與大量財富,在過去一年裡引發了一股 NFT 的淘金熱。去年 3 月,帳號Beeple的藝術家在拍賣會上以 6950 萬美元的價格出售了一個 NFT。數位雕塑家Refik Anadol工作室的作品以 NFT 形式賣出了數百萬個版本。2008 年金融危機後,Jonathan Mann 一時找不到工作,於是他開始每天寫一首歌。現在,他將這些歌曲以 NFT 的形式出售,把一項有趣的網路愛好變成了可行的謀生手段。 

NFT 也已經變成了迷因和行銷手段。塔可鐘出售「靈感源自我們的玉米餅的標誌性原創藝術品」。 Gap 製作了 Gap 品牌連帽衫的 NFT 圖片。 維基(Wikipedia )的第一次編輯變成了 NFT 形式。 NFT 原生藏品系列,比如 Bored Ape Yacht Club 製作的長得不怎麼樣的靈長類動物圖像,現在已經火爆到一個猿猴的售價就可能高達數百萬美元。 

但是,將 NFT 設想為數位藝術或所有權,甚至技術的一種新形式,其實並沒有太大幫助。擁有 NFT 並不能賦予所有者對所擁有事物智慧財產權的任何權利,因為任何人都可以自己下載那些東西。購買 NFT 的人最終只是得到了一份數位記錄--一份不用花一分錢就可以複製,而且影響為零的東西的契約。 

忘記關於加密貨幣的一切炒作吧。姑且把那玩意兒拋在腦後,想想看,花一大筆錢買一張猿猴的圖片有沒有意義。這些東西只會讓你心煩意亂。東西要看本質:NFT 其實代表了數位資產證券化的第一步。他們把數位化的資料變成了投機性的金融工具。這一轉變具有巨大的影響,因為電腦無處不在,這會讓任何東西都變成數位資產——包括你的銀行流水、 Fitbit上面的資料、智慧門鈴的響聲、工作電子郵件的情緒分析等等。一開始,網際網路讓大家可以輕鬆地在網路上生活。接著,網際網路又讓變現線上生活製造的注意力成為可能。現在,就像股票、商品以及抵押貸款一樣,線上生活的全面數位化有望成為投機性投資的一種資產類別。 

NFT 最終也可能煙消雲散,這玩意兒就相當於豆豆娃( Beanie Babies )藏品的加密貨幣版。但最有可能的一種情況更奇怪也更可怕:那就是它會成為數位資料的證券市場。不管是貸款、颶風還是工資資料,金融家們以前把一切都變成了賭注,現在他們很可能會大費周章,投入極大的精力和金錢到所有這些素材上面。但普通人也可能成為自己或別人的電腦記錄的金融家,只是還沒什麼經驗。從某種程度來說,這才是網際網路時代最誠實的轉變。從一開始,線上企業就展現出自己在製造文化的形象,儘管他們真正的目標是創造財務價值。 

現在,他們再也不用遮遮掩掩了。 

想像一下,如果你收藏了一系列的藝術品或珠寶,並且想要為這些東西投保。為此,你會列出自己的物品清單——裡面也許有限量版的簽名版,或者祖母的留給你的那顆珠寶胸針。祖母珠寶胸針的帳目跟胸針是不一樣的。但記錄指向的還是胸針——你甚至還可以附上一張照片來澄清情況,以免以後被迫提出索賠時有據可查。作為價值的代理,NFT 跟你的保險箱或保險公司檔櫃清單裡面你祖母的那顆珠寶胸針這個詞並沒有太大區別。只不過那是儲存在區塊鏈上,理論上任何人都可以找得到它。 

就拿Beeple的那個6900 萬美元 的NFT 來說吧。藝術品——或者每個人都會詮釋成藝術品的東西,你用眼睛看到的圖片——根本就不在NFT 裡面。相反,NFT 只是指向了可以看到那個藝術的地方。這會導致一些問題。如果 URL 變了,或者託管它的伺服器離線的話,藝術品(圖片檔)可能就會消失。此外,任何可以載入 URL 的人都可以查看或下載該圖片檔。有權存取託管它的伺服器的人,可以更改甚至刪除該圖像。 

有些人將 NFT 比作收據。如果你看過《古董巡迴秀》(Antiques Roadshow)的話,就會知道,老款勞力士若是留有包裝和原始銷售收據的話,可以有助於驗證它的真實性並確定它的價值。當你的房子在火災中被燒毀時,你需要出示限量版印刷品的真品證明書,或者對你祖母的那顆胸針進行估價來索賠。但就像嘲笑 NFT 不過是一紙收據罷了一樣,買下類似於購買勞力士的裝箱單而沒有拿到手錶本身也很容易被人嘲笑。 

這兩種定位都有其優點:花幾千美元買張收據支付是很蠢,但收據在文化事務中一直發揮著巨大的價值。不管是藝術品、養馬,還是房地產以及無數的其他人類事務,出處和所有權一直都屬於官僚事務:你之所以擁有自己的房子,是因為契約上面說那是你的,而可追溯的所有權記錄則證實了這一點。把這個原則用到那個難看的大猿猴的電腦圖片上面是有點令人不安,但也許這只是因為這些圖片看起來很新。畢竟,人也可以擁有一家公司的股份,過去的做法是記錄在實物的股票證書上,但現在早已交給電子銀行記錄來辦。這種所有權完全是象徵性的;股票所有者不能聲稱公司的某部分庫存或總部的某塊辦公空間是自己的。 

所以說,NFT 並不是什麼新鮮玩意兒,因為這是透過對文書工作的集體幻想來喚起價值、出處以及所有權的吸引力。那是舊聞了。NFT讓人感到奇怪和新奇是在於,普通人一般不會光靠對日常事物的引用(比方說收銀機收據或電腦資料)來詮釋貨幣價值。 

然而,在金融領域,相信這種價值是完全正常的。在這種情況下,授予所有權、可以買賣且具有貨幣價值的工具叫做「證券」。股票(stock)就是一種叫做股權(equity)的證券,代表的是公司的所有者權益。當一家公司在首次公開募股(IPO)中上市時,它會獲得公司的部分所有權,並將其分成股票的股份,然後作為股本證券(equity securities)出售給公眾。購買了股票後,新的所有者可以對公司的營運行使部分有限的權利,比方說透過股東投票。但大多數情況下,大家買股票是對公司的未來價值的投機,希望以後能賣出證券以賺取利潤。債券或者商品證券也可以做同樣的事情。債券其實也是證券,但它的構成是債務而不是所有權。而商品證券則是從原材料的市場價值衍生出來的金融工具。 

在上述情況下,所有權指的是一種標的資產,比方說公司或商品,而不是對這種資產字面意義的佔有。這種緊密關係令金融家可以在不必囤積農產品或管理公司的情況操縱價值。比方說,商品交易員可以透過交易期貨合約,去押注玉米、豬肉或石油的需求會下降。 

證券基礎資產往往具備某些明顯的內在價值。一家公司的實體工廠、手頭的現金、庫存以及未來的銷售,這些都是有價值的。玉米、豬肉和油作為食物和燃料具有使用價值。但在 1970 年代,金融開始發明內在價值不那麼明顯的證券。其中最臭名昭著的是住宅地產抵押貸款支持證券,這種工具支撐了銀行以「抵押支持證券」為名進行投資。這類金融工具的崩潰掩蓋了高風險貸款的風險,被廣泛認為是導致 2008 年金融危機的原因。 

但即使是抵押貸款在這個世界上也還是有一些明顯的用途的。自從房貸成為證券化的熱門目標以來,各種資產都成為了證券的抵押品。有些天氣衍生品可以讓托運人對沖風暴造成的延誤或損壞。高盛就發行了一種以巴布·狄倫作品未來版稅兜底的債券。電影票房期貨曾一度獲准在商品市場交易,但隨後因擔心內幕交易而被禁止。雖然有監管,但任何可以被解釋為資產的東西都可以成為證券的基礎。如果任何東西可以成為證券的基礎的話,那JPEG為什麼就不行呢?在軟體吞噬世界之前,金融就已經吞噬世界了。 

時至今日,部分技術專家已經將 NFT 納入自己對網際網路第三紀元,也就是Web3的的願景之中。這個名字聽起來就充滿希望,是加密驅動應用的美麗新世界,一個證券化的網際網路「有求必得」(name-it-and-claim-it)的神學。 

我們不妨從類似的財務角度去重新審視一下 Web1 與 Web2。第一個網路時代是市場化的時代。Web一開始是以非商業的分散式發布系統的形式存在,研究人員、書呆子以及業餘愛好者可以用它來相互交流。然後,到了 1990 年代中期,企業學會了將業務與實體零售世界轉移到網上。他們建立了一個交易市場,賣的是同樣的產品和服務,但換了新的方式,或者推測有這樣做的潛力。於是,我們得到了亞馬遜、eBay 和 Craigslist——還有 Pets.com 、HomeGrocer以及網路泡沫的破裂。 

到了中期,網路生活本身就是目的。 Blogger 和WordPress令發表文字變得容易; Flickr 和 YouTube 讓發布照片和影片變得容易。 MySpace、Facebook 和 Twitter 提供了社群消遣。智慧型手機把網際網路從辦公桌拉到口袋裡和手提包裡,人人隨時隨地都可以上網,然後就變成無時不刻不在上網。但眾所周知,這些 Web 2.0 公司一般都是免費提供服務。那麼他們怎麼能賺錢呢? 

透過收集數百萬乃至數十億使用者的真實行為與推斷行為的資料,Web2 公司為針對大家的注意力與互動賣廣告或收取適度費用打下了基礎。現在,web已經被「貨幣化」了。而貨幣化這種行為,一度曾是古板拘謹的銀行家才能弄懂的一個目標,現在卻變成了一種日常活動——對於像你我這樣的普通「創作者」來說,一個很自然的目標。 

Web2 巨頭的巨大成功,將美國商業野心的中心從華爾街轉移到了矽谷。在 Web1 的鼎盛時期,全球 10 大企業裡面只有微軟一家軟體公司,而大型投資銀行則是讓新興科技公司上市的造王者。二十年後,全球十強裡面前五名都是科技公司。儘管有些人對製造業的衰落感到遺憾,但沒人會對金融機構失去地位感到太難過。銀行家和金融家的名聲一直都不怎麼好,總是被人看成是騙子,但技術專家又重新把他們定義為懶惰的寄生蟲,什麼都不做,只想掠奪他人的發明。另一方面,Web的創業者則是建設者,為工作和休閒以及全新的線上生活方式開發工具。 

但即便社群媒體和搜尋巨頭可以利用自家產品的火爆,以及表面上的實用性作為掩護,他們也還是會像銀行家和對沖基金那樣,以攫取財富和權力為自己的目標。唯一的區別是,他們這麼做的時候還聲稱自己正在讓世界變得更好。 

不過現在他們再也不裝了。 Web3,這個網路正在走向新生的第三個時代,代表了從 Web2 的偽善的理想主義轉向華爾街厚顏無恥的貪婪。當然,過去以內容表達為導向的web還有部分線索留存。就算這股淘金熱可能不會持續下去,一些 NFT 的創作者已經找到了一種從自己的藝術品賺取豐厚利潤的方法。但總體而言,就像購買和交易區塊鏈資產的使用者一樣,開發加密貨幣平臺和工具的技術創始人,正試圖透過投機價值的快速升值來創造財富。 

當 Twitter 的創始人兼前首席執行長,Jack Dorsey,以近 300 萬美元的價格將第一條推文作為 NFT 售出時,這一數位內容的獨特性説明支撐了它的價值。但與任何證券一樣,NFT 的價值跟它是什麼的關係不大,跟可能的價值的關係更大。正如豬肉期貨商品交易者對收購豬肉興趣不大一樣,NFT 的交易者也未必關心那些大猿猴的有用性,甚至連象徵價值都不關心。 NFT 交易者賭的既是底層的數位資產,但他們也押注整個資產類別——也就是他們認為,人們,也許其中的很多人,會從數位資料而不是物質商品、企業股權或政府債務作為抵押的證券中發現持續且不斷增長的價值。他們還預期加密貨幣與區塊鏈技術本身也將具備巨大的價值潛力。 

作為這場賭博的一部分,區塊鏈供應商正在重新創造一些讓金融需要專業知識的深奧名稱與結構。從技術上來說,如果你只是想要數位資產的一條記錄的話,用普通資料庫就可以完成這個壯舉。 但Web3 的支持者堅持認為,區塊鏈對於生成記錄的一個沒有代理可控制的公共帳戶是必要的。或者,在智慧合約和去中心化自治組織的情況下,有可以自動執行規則的電腦程式碼是必要的。但這種去中心化的願望已經變成了中心化控制,因為OpenSea(充當 Twitter 的個人資料圖片功能)等 NFT 交易市場以及MetaMask等加密貨幣錢包已經達到了 Web2 式的規模。 Web3 最終能不能真正實現去中心化可能並不重要,只要有足夠多的人相信它聲稱打算要創造的投機價值就行了。 

隨著這種價值的不斷上漲,並隨著 Web3 的範圍和影響力的增長,反思金融市場證券化的歷史會是比較審慎的做法。簡而言之,事情正在變得愈發怪異:先是公司所有權,然後是債務,接著是抵押貸款,天氣,然後是巴布·狄倫。今天,大多數 NFT 的抵押品都是數位藝術——圖片、音樂,有時甚至是跑著區塊鏈上面的軟體小程式。還有更怪異的:顏色、國家公園、星星(比如天上的)、錄音歌曲引用、食用雞翅證據的衍生品等等,這些皆可NFT。 

如果這只是開始呢?時至今日,你發送的每條推文和簡訊,以及每張照片和每封電子郵件,幾乎任何東西都能找到數位版。還有:你進行的所有銀行交易、你對Alexa說過的每一句話、運送到你家門口的 UPS 包裹的每一次掃描、你的Labcorp帳戶裡面 COVID-19 PCR 測試的每一條記錄、你透過DoorDash買的每一桶雞翅。我們擁有或所做的一切都被數位化,或者可以進行數位化。由於數位化,即便不屬於你或任何人的東西也可以作為概念上的抵押品。一群橄欖花園(Olive Garden)的狂熱愛好者甚至開始賣個別橄欖花園餐廳位置的NFT。 

你可能會覺得這些新的數位資產令人興奮或恐懼。不管是哪種感覺,情況只會越來越荒謬。區塊鏈和 NFT的自然終點,也就是Web3的美好承諾,是電腦所記錄的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會被抵押。想想看,到那時候你又會有多興奮或恐懼。

36Kr
作者

36氪(36Kr.com)累計發表超過10.8萬條包含圖文、音訊、影片在內的優質內容。氪原創內容體系涵蓋新創公司、大公司、投資機構、地方產業與二級市場等內容模組,設置有快訊、深度商業報導

使用 Facebook 留言
發表回應
謹慎發言,尊重彼此。按此展開留言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