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塊鏈就是精美的 Google 電子表單?一文讀懂加密貨幣

區塊鏈就是精美的 Google 電子表單?一文讀懂加密貨幣

ADVERTISEMENT

我們從頭開始講:什麼是加密貨幣? 

一、二十年前,crypto 這個詞一般是 cryptography(密碼學)的簡寫,但是近些年,它卻跟cryptocurrencies(加密貨幣)更緊密地聯繫在了一起。目前,crypto 則通常是指涉及區塊鏈的整個技術領域。區塊鏈是一種分散式記帳系統,它不僅驅動著像比特幣這樣的數位貨幣,還充當眾多的如非同質化代幣(NFT)、Web3 應用程式以及去中心化金融(DeFi)交易協議之類的底層技術。 

啊對了,區塊鏈!可以簡單跟我說下下什麼是區塊鏈嗎?不要深究太多細節

在很基礎的層面上來說,區塊鏈就是以加密的安全方式儲存並驗證訊息的共享資料庫。 

你可以把區塊鏈當成一個 Google 電子表單,只是 Google 電子表單儲存在 Google 伺服器上,而區塊鏈則是透過全世界的電腦組成的網路來維持。這些電腦(有時被稱作礦工或者驗證者)負責儲存自己的資料庫備份、加入和驗證新條目並確保資料庫不受駭客攻擊。 

這麼說,區塊鏈就是精美的Google電子表單? 

有點兒像,但是至少有三點重要的概念性差異。 

首先,區塊鏈是去中心化的。它不需要一個像 Google 一樣的公司來監督。所有監督工作都由系統上的電腦完成,運用的是一種共識機制,一種不需要居中裁判就允許電腦認可資料庫內容的複雜演算法。支持者們相信,這就使得區塊鏈比傳統的記錄系統更為安全可靠,因為沒有任何一個人或公司可以拆下這個區塊鏈或者改動其內容,同時任何企圖非法侵入或者改變記帳系統中的記錄的人,還需要同時間入侵非常很多電腦才有機會辦到。 

區塊鏈的第二個主要特徵,即它們是典型的公共開源,意思就是不同於 Google 電子表單,任何人都可以檢查公共區塊鏈的程式碼,或者看到任何交易的記錄。(也有私有鏈,但是沒有公有鏈那麼重要。) 

第三點,區塊鏈具有典型的僅可加入並永久保存的特徵,意味著不同於 Google 電子表單,添加到一個區塊鏈上的數據通常事後都不可以刪除或改變。 

明白了,所以區塊鏈就是不歸任何人所有的公共永久資料庫? 

你開始明白了。 

現在告訴我:區塊鏈怎麼跟加密貨幣產生聯繫的呢? 

區塊鏈直到 2009 年才真正成形,當時一個日本程式設計師使用假名中本聰發布了有史以來首個加密貨幣比特幣(Bitcoin)的技術資料。 

比特幣使用一個區塊鏈來追蹤交易。這在當時引起了注意,因為它首次允許人們透過網際網路來收發款項,而無需涉及中央權威機構,例如銀行,或者像 PayPal 或 Venmo 這樣的應用程式。 

很多區塊鏈仍然可以進行加密貨幣交易,而且據 CoinMarketCap 統計,現存大約有 10,000 種不同的加密貨幣。但是很多區塊鏈也可以用於儲存其它訊息,包括許多非同質化代幣(Non-Fungible Token, 簡稱NFT),被稱為智慧型合約和成熟應用程式的自執行程式碼碎片,無需中央權威機構。 

多年前,技術人員不是告訴我們說加密貨幣就是一種新穎刺激的貨幣形式嗎?但是,沒有一個我認識的人用比特幣支付房租或者生活用品。所以說,那些人是說錯了嗎? 

問得好。確實是,今天幾乎沒有人用加密貨幣付款買東西。部分原因是因為大多數商戶仍不接受用加密貨幣付款,而且高額交易費用也使得花費小額加密貨幣用於日常生活開支顯得不切實際。還因為比特幣和以太幣(Ether)這些受歡迎的加密貨幣的幣值已經歷史性地價格上漲,使得用其進行線下購買有了某種風險。(在引用反例時我們通常帶著惋惜的心情,比如那個 2010 年用價值約40 美元的比特幣買了兩個「棒約翰」披薩的人,那些比特幣在今天可是要值大約 4 億美元了。) 

加密貨幣的價值從早期的比特幣時期開始就大幅增長,儘管它沒有被大多數人用作日常消費貨幣。 

部分增長是由投機造成的,人們購買加密資產是希望後期賣出可以獲利。另一部分原因是自比特幣之後出現的區塊鏈,比如以太坊(Ethereum)和索拉納(Solana),已經擴增了這項技術所能做的事情。 

而且有些加密貨幣粉絲相信比特幣這樣的加密貨幣的價格最終會趨於穩定,使它們會作為一種支付方式而被更多地使用。 

金融投機以外,加密貨幣還有什麼實際用途? 

當下,很多成功的加密技術應用程式都在金融或金融相關領域。例如,人們在用加密貨幣為國外家人跨境匯款,華爾街的銀行也在使用區塊鏈結算對外交易。 

加密貨幣的繁榮也引爆了金融服務以外的各種試驗。有加密社交俱樂部、加密電玩、加密飯店,甚至還有加密驅動無線網路。 

這些非金融領域的使用仍然相當有限。但是加密粉絲們經常說這項技術現在還很年輕,就連網際網路不也是花費了數十年時間才成熟到今天的樣子的。投資者正大舉投入數十億美元到加密創業企業裡去,因為他們認為終有一天,區塊鏈將會用於所有事物:儲存醫療記錄,追蹤串流媒體音樂版權,甚至容納新社群媒體平台。而且加密生態系統正吸引著無數開發者,這對任何新技術來說都是祥瑞之兆。 

我聽到人們把加密貨幣稱作金字塔騙局或者龐氏騙局。這是什麼意思? 

有些批評者認為加密貨幣市場從根本上來說是具有欺騙性的,一是因為早期投資者從後期投資者的支出中致富(金字塔騙局),二是因為加密項目用承諾安全回報來誘使毫無戒心的投資者入局,而後一旦新錢停止流入則會垮掉(龐氏騙局)。 

加密貨幣中有很多金字塔和龐氏騙局的例子。它們包括維卡幣(OneCoin),在2014 年到2019 年間從投資者手中盜走了40 億美元的一個詐欺性加密貨幣,還有Virgil Sigma,由一位24 歲的投資者經營的9 億美元的一個加密對沖基金,這位投資者承認犯證券詐欺罪而被判入獄7 年半。 

但這些案例通常都不是批評者們所談論的內容。他們一般爭論的是,加密貨幣本身是一種剝削機制,沒有任何實際價值。 

那他們說的對嗎? 

哦,我們來設法了解一下他們所說的這種情況。 

他們說,不同於買入股票,比如蘋果(Apple),這種購買(至少理論上來說)反映了一種信念,即認為蘋果的潛在業務是穩健的,而購買加密貨幣則更像是在賭一個想法會獲得成功。如果人們相信比特幣,他們就買,比特幣價格就上升。如果人們不再相信比特幣,他們就賣,比特幣價格就下降。 

然後,加密貨幣擁有者就有合理的動機來說服其他人來買。如果你認為加密貨幣技術沒有內在價值,你可能就會得出結論:這整個事情就像金字塔騙局,在其中你主要就是透過招募他人加入而賺錢。 

我感覺到要有一個轉折來了。 

但是,即使加密貨幣中有坑矇拐騙,而且投資者們一定很熱衷於招募他人來買進,但是很多投資者還是會告訴你說,他們睜大雙眼還是要入局的。 

他們相信加密技術是有其內在價值的,這種訊息儲存能力和去中心化的區塊鏈價值在將來對各行各業的人和企業都具有吸引力。他們會告訴你說,他們賭的是加密貨幣產品,而不是加密貨幣這一想法,在某種程度上來說,這與買入蘋果股票是因為看好下一代iPhone 手機會受追捧沒什麼不同。 

知名投資人黃共宇(Matt Huang)代表很多加密貨幣粉絲在推特(Twitter)上說:「加密貨幣從外部看可能像是一個投機性的賭場,但是這讓很多人忽略了更深層的真相:這個賭場是一個有新的金融系統深藏其中的特洛伊木馬。」 

你可以就此論點進行爭論,但是加密貨幣投資者們很清楚地相信它是物有所值的。 

加密貨幣受管控嗎?

僅僅稍受管控。在美國,某些集中化的加密貨幣交易所,例如Coinbase,被要求註冊為匯款人並且遵守銀行保密法(Bank Secrecy Act),該法案要求他們收集客戶的某些訊息。有些國家通過了更為嚴厲的規則,而其他國家,如中國,則完全禁止加密貨幣交易。 

相比傳統金融系統,加密貨幣只受到很輕微的管控。很少有規則監管加密資產如穩定幣(stablecoins),其幣值與政府支持的貨幣掛鉤,甚至也很少有來自美國國稅局(IRS)的有關某些加密投資如何課稅的清晰指引。某些加密領域,如DeFi(去中心化金融),則幾乎完全不受管控。 

有一部分原因是因為為時尚早,而且制定新規則需要時間。但這也是區塊鏈技術本身的一個屬性,很大一部分區塊鏈技術的設計初衷就是讓政府難以控制。 

這個問題來自那位(對加密貨幣明顯很好奇的)饒舌歌手卡蒂·B (Cardi B) :加密貨幣將會取代美元嗎? 

抱歉,卡蒂。美元是世界儲備貨幣,要解除它的地位會是一項巨大的、昂貴的工程,近期任何時候都不太可能發生。(僅舉這項龐大任務的一個小小的例子:任何以美元計算的金融合約,都要用比特幣或者以太幣或者別的加密貨幣來重新計算。) 

如果真要取代政府發行的貨幣的話,加密貨幣還有一些技術壁壘需要克服。今天,最受歡迎的區塊鏈——比特幣和以太坊——跟傳統支付網路相比還是很慢、效率很低。 

而且像比特幣這樣的加密貨幣要取代美元,你還需要說服數十億人去使用這種價值劇烈波動、沒有政府支持、被盜就經常無法追回的貨幣。 

是什麼樣的人在投資加密貨幣?引用電視連續劇《消消氣》最新一集的說法,他們都是技術迷和極端種族主義者嗎? 

很難說是什麼人在投資加密貨幣,尤其是因為很多活動都是匿名或者以假名來進行的。但是有些調查和研究表明加密貨幣仍然由富有的白人控制。 

Gemini, 一家加密貨幣交易所,在一份最近的報告中估計女性只佔加密貨幣投資者的25%。他們發現,普通的加密貨幣持有者是:男性,38 歲,每年大約賺111,000 美元。 

但是加密貨幣持有情況確實顯現出多樣化。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一份2021 年的調查發現,亞洲、黑人和拉丁美洲成年人比白人成年人更有可能使用過加密貨幣。美國以外的加密貨幣使用也在增長,有些研究表明越南、印度和巴基斯坦這些國家增長最快。 

我的同事特蕾西·麥克米蘭·柯頓(Tressie McMillan Cottom)提出證明說,因為依賴數位貨物和貨幣的永久所有權記錄,加密對那些被邊緣化的群體尤其具有吸引力,因為他們可能有過財產被不公正地剝奪的經歷。 

「如果在我生活的社會中,警察可以用國家徵用權剝奪我的私人財產而我對此什麼也做不了,」她寫道,「那種每天都無能為力的感覺會使得區塊鏈的承諾聽起來相當不錯。」 

即便如此,最近有些研究還是發現,少數人擁有加密財富的絕大部分,所以它不一定就是一個人人平等的天堂。 

那極端分子呢?他們對加密貨幣感興趣嗎? 

有些感興趣的。因為你可以不用自己的名字或者沒有銀行賬號就可以買賣加密貨幣,所以早期的加密貨幣很自然地適合那些有理由需要避開傳統金融系統的人。他們包括罪犯、逃稅者和買賣非法貨物的人。他們還包括持不同政見者和極端主義者,其中有些人已經被踢出更主流的支付服務體系,如PayPal 和Patreon。 

由於進入加密市場的時機把握得好,有些極端分子已經發家致富了。南方扶貧法律中心(Southern Poverty Law Center)最近的一份調查發現,有些著名的白人至上主義者透過投資加密貨幣已經賺到了數十萬或者數百萬美元。 

現在有數以百萬計的加密貨幣持有者,他們中絕大多數人並不是白人至上主義者。加密貨幣所具有的、對白人至上主義者很有用的匿名和對抗審查的特性,可能使加密貨幣對逃避暴亂的公民來說也很有吸引力。所以,把整個加密貨幣活動都貼上極端組織的標籤就太超過分了。無論如何,加密貨幣已經開始吸引所有不願意(或者不能合法地)跟傳統銀行打交道的人了。這種說法相對穩妥。 

我還聽到有另一種批評說加密貨幣對環境有害。這是真的嗎?

真是一石激起千層浪,這是最常聽到的反對加密貨幣的聲音之一。 

我們從確切知道的事情說起。今天大多數加密貨幣活動都發生在區塊鏈上,而區塊鏈需要大量的能源來儲存和驗證交易行為,這是事實。這些網路使用「工作量證明」共識機制,這一過程被比作全球猜謎遊戲,所有電腦都在競相解決密碼難題,以便向資料庫加入新訊息並獲得回報。解決這些謎題需要強大的電腦,這些電腦反過來就要使用很多能源。 

舉例來說,根據 Digiconomist 這家追蹤加密貨幣能源使用量的網站統計,比特幣區塊鏈每年估計使用 200 兆瓦小時的能源。這相當於泰國的一年能源消耗量。 

比特幣相關的碳排放估計每年大約在1 億噸,這相當於捷克共和國的碳排放量。 

加密貨幣粉絲們如何在面對這種對環境的衝擊時自圓其說?

加密貨幣擁躉們經常對這些統計數據進行辯駁。他們爭辯說: 

  • 我們現存的金融體係也使用大量的能源,如:數百萬銀行分支機構、每天大多數時間都閒置在那裡的自動櫃員機(ATM)、金礦和電力。 
  • 許多加密採礦電腦已經由可再生能源或原本會被浪費的能源供電。 
  • 大多數新建的區塊鏈使用共識機制,比使用工作證明需要的能源要少得多。 

那這些論據恰當嗎? 

有一部分是恰當的。確實,大多數較新的區塊鏈設計的能源需求要比比特幣大幅減少,而且以太坊可以定時切換到一種稱作持有量證明的新型共識機制,在切換的時候,就會極大地減少對環境的影響。 

但是,還有一個比較便捷的辦法就是把注意力從比特幣上引開,畢竟比特幣仍是世界上最有價值的加密貨幣。比特幣的能源需求預計在近期的任何時候都不會顯著下降。而且即使每一個比特幣礦工都完全使用可更新能源,仍會有跟維持此區塊鏈相關的環境成本。 

總之,很清楚,就我們今天所知的,加密貨幣對環境有顯著的影響,但是要準確衡量有多顯著卻很難。許多經常被引用的統計數據都來自本行業組織,很難找到可信的、獨立的數據和分析。 

但是很少有加密貨幣粉絲否認區塊鏈比傳統的集中式資料庫消耗的能源要大得多,就好像100 台冰箱要比一台冰箱使用更多能源一樣。他們只是爭論說加密貨幣對環境的影響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減少,去中心化帶來的好處值得付出這些代價。 

明白了。再說,那些好處是…… 

有些加密貨幣支持者會告訴你,去中心化的最大好處就是創造對抗審查和由上而下控制的貨幣、應用程式和虛擬經濟活動的能力。他們打比方說,想像一個臉書(Facebook)版本,在這個版本中,馬克·祖克伯(Mark Zuckerberg)不能單方面就決定把人踢出去。 

別的人會說,去中心化的最大好處是,它給了藝術家和創作者一條路,繞過YouTube和Spotify這樣的門戶平台,把獨特的數位作品直接賣給他們的粉絲,這樣就使得他們能更直接地控制自己的經濟命脈。 

仍會有人說加密貨幣對兩類人非常有用,一類是生活在沒有穩定貨幣的國家的人,另一類是生活在獨裁統治下的持不同政見的群體。 

去中心化和加密貨幣有一百萬種其它的假想好處,其中有些是現實可行的,有些很可能不是。 

如何實際使用加密貨幣? 

開始使用加密貨幣的最快方式是在 Coinbase 這樣的加密貨幣交易所開立一個帳戶,連接到你的銀行帳戶並把美元(或者其它政府發行的貨幣)兌換為加密貨幣。 

但是很多加密貨幣使用者更喜歡開通自己的「錢包」,就是儲存可以打開其數位資產的加密鑰匙的安全場所。一旦錢包裡有了加密貨幣,使用流程就相當簡單了。輸入接收方的加密錢包地址,支付交易費(如有),等待支付處理。 

好的,我洗耳恭聽你的其它解釋。但是首先,我有一個關於加密文化的終極問題:為什麼它如此的離奇古怪? 

這也許是關於加密貨幣我被問得最多的問題。人們看著朋友、同事和親戚一頭扎進加密貨幣的無底洞中,在數天或數週後再次出現的時候,帶著新的痴迷和新的網友,貌似不再能談任何別的話題。(甚至有一個詞是形容這種狀況的——「cryptopilled」,對加密貨幣走火入魔)相信加密貨幣的人往往真的會信到這樣一種程度:他們看著更像一種新宗教的傳道者,而不是一項新技術的粉絲。 

我曾經是一名宗教記者,我並不認為這種比較是完全不恰當的。這也不一定就是一件壞事。很多人在宗教信仰中找到人生的意義、歸屬的社群和心智的激勵。正如彭博社(Bloomberg)記者喬·維森塔爾(Joe Weisenthal)指出的那樣,加密貨幣與新興宗教有著相似的構成要素:神秘的創始人(比如仍然籍籍無名的中本聰)、神聖的教科書(比如比特幣白皮書)、標誌自己是追隨者的種種儀式(比如在推特上跟同伴打招呼用 gm【加密說法:早安】),或者把大頭貼的眼睛P 成雷射眼。 

很有趣,加密貨幣粉絲們相互娛樂和彼此鼓勵的方式很好笑,也經常會令人不舒服。但是,太關注他們的行為就可能意味著忽略了關於這項技術本身,它真的新在何處?什麼是令人興奮的?什麼又是極度危險的?正因為此,當朋友們問我該如何跟對加密貨幣走火入魔的親戚講話時,我建議他們先嘗試弄清楚到底是什麼讓這些人如此興奮。

36Kr
作者

36氪(36Kr.com)累計發表超過10.8萬條包含圖文、音訊、影片在內的優質內容。氪原創內容體系涵蓋新創公司、大公司、投資機構、地方產業與二級市場等內容模組,設置有快訊、深度商業報導

使用 Facebook 留言
發表回應
謹慎發言,尊重彼此。按此展開留言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