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9.21 09:07

零組件採購攻略:買 CPU、主機板、顯示卡、記憶體必須知道的事

ADVERTISEMENT

主機板:價位分級鮮明,依功能挑選

主機板是電腦的重要元件,本身主機板的定位就是統合整個系統,也是所有零組件的軀幹,主機板上除了最主要的系統晶片組外,還會包含外接介面、音效、網路、I/O環境控制、供電模組等等大大小小數十個零件。每張主機板隨著價位跟功能,以及系統晶片組的定位而有不同的價格,雖說規格通通買齊是多數人的購買理念,但也有人認為,只要夠用,多餘的料件只是額外支出的成本。因此,雖然主機板較不如顯示卡、處理器搶眼,卻也是每個玩家買電腦前的一個考慮點。

系統晶片組各有特色

每張主機板都會看的到系統晶片組,而這也是整個主機板的骨幹。晶片組的功能差異除了影響主機板的價格,也會影響在規格功能上的差異。Intel陣營目前在市面上有Z77、Z75、H77、B75、H61等晶片組,其中B75的SATA 6Gb/s數量比起其他晶片組還少1組,而H61根本沒有SATA 6Gb/s,在記憶體支援上限制也較多。

Z77、Z75這些Z系列以外的晶片組,就算安裝Intel的K系列處理器,也無法隨意調整倍頻來達到超頻的效果。第一個打出晶片組整合USB 3.0控制器的AMD A75晶片組,同門師弟的A55卻需要靠第三方晶片來提供USB 3.0支援。這些都是玩家採購的時候特別需要留意的部分。

ADVERTISEMENT

該買嗎

主機板本身是規格的集合體,因此,廠商一定會在規格面上大力宣傳。在去年Intel新舊處理器改朝換代之際,部分主機板廠商喊出了「PCI-E 3.0 Ready」的口號,各自強調自家產品才是「真正」有支援,但真真假假、吵吵鬧鬧了一番之後,消費者突然醒了,因為現時現地,PCI-E 3.0根本沒有明顯的效能差距出現,雖然Intel早一步讓新處理器與新系統晶片組的搭配支援了PCI-E 3.0,但由於PCI-E裝置大多尚未需要到這麼大的頻寬,所以儘管Intel新晶片組配合新處理器可以支援完整的PCI-E 3.0頻寬,但使用到的機會並不高。

關鍵字:PCI-E 3.0

別的不管,光看名字至少也該知道他是PCI-E 2.0的後繼者。就規格面來說,PCI-E 3.0比2.0傳輸速度快了不少,原先制訂標準的PCI-SIG是以工作頻率拉到10GHz為目標的,但技術上仍有困難之處,最後是以8GHz定案,比起PCI-E 2.0的5.0GHz,能夠有更高的訊號傳輸量,對於更快速的裝置來說更是如虎添翼。不過,就技術層面來說雖然很優秀,但實際應用上,除了高階磁碟陣列卡之外,很難有裝置單挑這個速度,雖說PCI-SIG疑似還要規劃PCI-E 4.0,但許多硬體裝置可能只要PCI-E 2.0就可以餵飽。或許只能期待未來出現更強更快的硬體來塞滿PCI-E 3.0了吧。

採購方面,除了目的在於「非最快不可」的頂尖玩家之外,PCI-E 3.0與PCI-E 2.0實際上用起來效能差異小到很難察覺,顯示卡雖然多半會在行銷上強調PCI-E 3.0的好處,但這可以看成顯示卡開始順應潮流。主機板上的PCI-E 2.0還是可以插PCI-E 3.0的顯示卡,而PCI-E 3.0的主機板也可以插PCI-E 2.0的卡,端看消費者要不要接受店家的行銷說詞而已。

ADVERTISEMENT

▲第一張PCI-E 3.0顯示卡是Radeon ,但驗證發現,PCI-E 3.0的頻寬仍沒有對其效能產生更多幫助。

換電腦一定要選USB 3.0

提到USB 3.0其實有點老調,稍懂3C的人大概已經聽到不想聽了。簡單的說,真的不夠快,雖說同樣外接介面還有更多強力的對手,每個看起來都很有看頭。像是早期DV過帶一定要用的埠、近期出現的埠,USB 2.0唯一的好處就是「後台硬,兄弟多」,許多裝置都用USB介面,況且現今PC主機上基本上不可能看不到USB,如果要在相同的介面上看到更高速的介面,那應該就是USB 3.0了。除了主機板支援,較新的機殼上也開始將前置面板的USB 2.0改成3.0規範,價位稍高的機殼更附加USB 3.0轉USB 2.0內接線。其實這可以看得出來,挑選主機板的一項指標,如果是舊主機升級,更可以直接考慮採購有USB 3.0規格的主機板。

ADVERTISEMENT

▲7系列晶片組是Intel第一次加入USB 3.0控制器的晶片組,也是許多進階玩家選擇的系統晶片組。在6系列推出時,曾遇過晶片有瑕疵導致必須回收的事件,7系列的推出除了為新處理器鋪路,也可以說是為了一雪前恥。

▲USB 3.0正在逐步成為電腦外接介面的主流,現今不論Intel或是AMD新晶片組,基本上都已經支援USB 3.0控制器,若正好在舊換新升級時,可趁機採購,一次到位。

ADVERTISEMENT

小型化革命,迷你主機更不賴

在都會區,許多人居住在相對較小的地方,在電腦的選擇上也會傾向輕便好擺設的選擇。除了可以選擇AIO、筆電、準系統這些相較於傳統DIY主機來說佔地更小的選項之外,17公分見方的Mini-ITX規格也逐漸在玩家的採購清單內。

▲Mini-ITX一開始並不熱門,主要用途還是在工業電腦內。近期許多廠商開始規劃關於Mini-ITX規格的主機板,雖然相對於標準規格的主機板來說,價格仍然較高,但已經是許多人都買的起的價位了。也因此帶動了Mini-ITX機殼與組裝的話題。

BIOS更新後,舊瓶也能裝新酒

以市場上的組裝主流來說,仍然以Intel為主,AMD則是靠著便宜大碗的APU組合,在學生市場有一定的人氣。Intel目前正值新產品上市不久,舊產品仍有部分在市場上流通。6系列晶片組主機板仍有一定的銷售量,而低價位的H61晶片組,是許多想壓低預算的DIY玩家首選零組件,但處理器已經來到第三代Core i處理器,新舊交替最容易遇到的問題就是過舊,在支援性或多或少會出現問題,使系統出現不穩甚至無法開機的狀況。

一般來說,主機板廠商除了設計生產之外,在後續維護上也會格外用心,主流產品在支援度上都會格外用心,當新處理器推出,並能夠向下支援舊主機板時,多數廠商會針對自家產品推出可對應新處理器的BIOS。若為了省錢,想買便宜的舊主機板搭配新處理器,得要好好注意原廠有沒有繼續BIOS更新,並將CPU支援提升到新款的處理器。

▲現今主機板BIOS幾乎已經進入UEFI時代,每家廠商都發展出各自特色的介面,也帶入了許多傳統BIOS沒有的新功能。而CPU支援有時也跟BIOS有一定的關連。

主機板不能隨便挑的理由

對非DIY玩家來說,主機板簡直就是一片天書,每張主機板長的都很像,差異也不大。對於DIY初學者而言,主機板是個只要有就好的零件。除了SATA數量,尺寸大小,支援處理器不同之外,剩下的部分可以說幾乎是沒有太明顯的差別。

但追根究底,整個系統的基礎還是在主機板上,製造商的商譽、售後服務品質、甚至是否最近有良率下降的問題,以及很難以言喻的,玩家間稱做「人品」的東西,好的東西在自己的手上反而出包連連,連好好用電腦都不行,這點是最糟糕的。

挑張好的主機板雖然有點運氣成分在,但平常多累積資訊,多準備資料,也勝過傻傻的被商場的業務哄騙買下便宜的地雷貨。主機板挑選事小,但電腦開起來當機連連事大啊!

延伸閱讀:

(後面還有,顯示卡:玩遊戲才買顯示卡)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