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斯克的腦機介面公司將進行首次人體試驗,他為什麼執著在人腦中植入晶片?

馬斯克的腦機介面公司將進行首次人體試驗,他為什麼執著在人腦中植入晶片?

ADVERTISEMENT

馬斯克的腦機介面初創公司Neuralink週二宣佈,該公司已獲得一個獨立審查委員會的批准,將進行首次人體試驗,對癱瘓患者的大腦植入設備。 

據Neuralink聲稱,這項人體試驗為期六年,參與者將首先參加一項為期18個月的研究,在那之後,他們將每週至少花兩個小時進行腦機介面方面的研究。

馬斯克的腦機介面公司將進行首次人體試驗,他為什麼執著在人腦中植入晶片?

據Neuralink聲稱,這項人體試驗為期六年,參與者將首先參加一項為期18個月的研究,在那之後,他們將每週至少花兩個小時進行腦機介面方面的研究。 

馬斯克曾表示,Neuralink的短期目標是説明癱瘓者實現意念打字功能,未來還將可以實現讓癱瘓者行走、讓盲人看見,並最終實現「人機共生體」。 

馬斯克為何執著於給人腦植入晶片?他創立Neuralink背後有哪些故事?9月最新全球上市的《馬斯克傳》中揭秘了Neuralink創立的初衷。 

馬斯克的腦機介面公司將進行首次人體試驗,他為什麼執著在人腦中植入晶片?

為了實現真正的人機共生

在數位時代,最重要的技術飛躍牽涉人類和機器間交流方式的進步,也就是所謂的「人機介面」。心理學和人工智慧專家約瑟夫‧利克萊德研究過在顯示幕上追蹤飛機的防空系統,他在 1960 年寫了一篇富有開創性的論文,題為「人機共生」,展示了顯示幕如何做到「讓電腦和人類一起思考」。利克萊德補充說:「希望在不久的將來,人類的大腦和電腦能非常緊密地結合在一起。」

麻省理工學院的駭客們利用顯示幕製作了一款名為「太空戰爭」的遊戲,它催生出了一些商業遊戲,這些遊戲的介面非常直觀,幾乎不需要輸入任何指令。(「第一步:塞入 25 美分;第二步:躲避克林貢人」是雅達利公司第一款《星際奇航》遊戲中唯一的指令。)設計這種傻瓜操作的目的是讓喝醉了酒的大學生也能上手玩起來。 

道格‧恩格爾巴特將這種顯示幕與滑鼠結合在一起,讓使用者可以透過對準和按一下來與電腦互動。在施樂帕羅奧多研究中心的艾倫‧凱的幫助下,這一技術得以發展為一種易於使用的圖形介面,它已經接近於我們後來使用的電腦桌面。史蒂夫‧賈伯斯在蘋果公司的麥金塔電腦上採用了這種介面,而他在最後一次出席的董事會上,也就是 2011 年他即將去世前,完成了對人機介面又一次重大飛躍的測試工作:一個名為 Siri的應用程式,可以讓人類和電腦透過語音互動。 

儘管有了這些進步,在輸入和輸出方面的技術進展仍然慢得出奇。在2016 年的一次旅行中,馬斯克用拇指在手機上打字,然後開始抱怨打字特別浪費時間。從大腦發出資訊到在設備上完成打字輸入,每秒的資訊傳送速率只有大約 100 bit。馬斯克說:「想像一下,如果你能把思想融入機器,就仿佛在你的思想和機器之間建立了一種直截了當的高速連接。」他身體前傾,問一同乘車的薩姆‧特勒:「你能找一個神經領域的科學家來幫我增進對腦機介面的理解嗎?」 

馬斯克意識到,最終的人機介面會是一款能將電腦直連大腦的設備,比如在人的頭骨內放置晶片,可以將大腦訊號發送給電腦並接收訊號回傳,這樣可以讓資訊往返流動的速度提高 100 萬倍。馬斯克說:「這樣我們就可以做到真正的人機共生了。」換句話說,它能確保人類和機器協同工作。 

為了實現這一目標,馬斯克在 2016 年年底成立了 Neuralink 公司,其業務是把小型晶片植入人類大腦,讓人類與電腦展開心智融合。 

與 Optimus 一樣,Neuralink的創意也受到科幻小說的啟發,尤其是伊恩‧班克斯的太空旅行小說《文明》系列,其中提到一種叫「神經蕾絲」的人機介面技術,當它被植入人體後,可以將人的所有思想活動與電腦相聯。馬斯克說:「我第一次讀到班克斯的作品時,突然覺得這個創意有可能成為我們面對人工智慧時的護盾。」 

馬斯克的崇高目標一般都與務實的商業模式相結合,比如他曾經開發了星鏈衛星,這項業務可以為SpaceX 的火星發射任務提供資金。同樣,他計畫用 Neuralink 大腦晶片説明神經系統有問題的人,像是肌萎縮側索硬化症(ALS)患者,讓他們能與電腦互動。馬斯克說:「我們如果能找到好的商業用途來為Neuralink 提供資金,那麼在幾十年後,就可以將人類世界與數位機器緊密結合起來,進而實現最終目標:保護人類以抵禦邪惡的人工智慧。」 

Neuralink 的聯合創始人中有六位頂級神經科學家和工程師,由腦機介面研究員馬克斯‧霍達克擔任總裁。創始團隊中唯一同馬斯克長期共事還能經受住高壓和動盪環境的成員只有徐東進,他 4 歲時從韓國搬到了美國路易斯安那州。由於他在年少時英語說得不好,所以他對「自己有想法卻表達不出來」的窘境有著切膚之痛。「我怎樣才能盡可能高效地把我頭腦裡的想法表達出來?」他開始問自己,「這個東西必須是一個能放在我大腦裡的小東西。」在加州理工學院和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求學期間,他開發了一種被他稱為「神經塵埃」的東西,它是一種可以放在大腦中並發出訊號的微小植入物。 

馬斯克還招攬了心明眼亮的技術投資人希馮‧齊里斯。作為在多倫多附近長大的學生,她在曲棍球方面大放異彩,但在閱讀了雷蒙‧庫茲韋爾1999 年出版的《機器之心》一書後,她成為一名技術極客。從耶魯大學畢業後,她在幾家創業孵化器工作過,扶持了一些人工智慧創業項目,還成為 OpenAI 的兼職顧問。 

馬斯克著手創立 Neuralink 期間,約齊里斯出去喝了一次咖啡,邀請她加入團隊,並向她保證:「Neuralink 不僅要做研究,而且要打造一款真正的設備出來。」齊里斯很快就意識到這比繼續做風險投資人更有趣、更有意義,她說:「我發現我每分鐘從伊隆那裡學到的知識比我從其他人那裡學到的更多、更獨特,如果不和這樣的人共事,那我就太蠢了。」一開始,她把精力投入馬斯克的全部三家公司,包括特斯拉和 SpaceX 的人工智慧專案,但她最終只選擇了兩個角色:轉職成為 Neuralink 的高階主管,以及馬斯克親密的私人伴侶(關於這一點,書中會有更多的介紹)。 

「別變成恐怖電影中的機械人」 

Neuralink 晶片的底層技術是基於 1992 年猶他大學發明的猶他陣列,它是一個鑲有 100 根針的微型晶片,可以被植入大腦。每根針檢測一個神經元的活動,透過電線將資料發送到一個盒子中,盒子被固定在人的頭骨上。因為大腦中有大約 860 億個神經元,所以這只是向人機介面邁出的一小步。 

2019 年 8 月,馬斯克發表了一篇科學論文,描述了 Neuralink 將如何在猶他陣列的基礎上做出改進,打造他所謂的「具有超過 3 000 個通道的整合腦機介面平臺」。Neuralink 的晶片在 96 個執行緒上設置了超過3000個電極。這次也不例外,他不僅關注產品本身,還關注產品的製造和部署方式。高速運轉的機器人會在人的頭骨上切開一個小孔,植入晶片,將電極線植入大腦。 

2020 年 8 月,馬斯克在 Neuralink 的一次公開演講中透露了這種設備的早期版本。他們在小豬格特魯德的大腦中植入了一個晶片,用一段影片展示了它在跑步機上行走時,晶片如何檢測其大腦中的訊號併發送給電腦。馬斯克舉起手中的晶片,它只有 0.25 英寸。它被放置在頭骨下方,可以無線傳輸資料,保證使用者不會看起來像恐怖電影中的機械人那樣駭人。 

「我現在就可以植入 Neuralink,還能不被你發覺,」馬斯克說,「也許我已經這麼做了哦。」 

幾個月後,馬斯克來到 Neuralink 的實驗室,它位於佛利蒙的特斯拉工廠附近。工程師向他展示了他們研發出的最新產品,它上面有四個獨立的晶片,每個上面都有大約 1 000 個執行緒。它們會被植入顱骨的不同部位,再用導線將它們與嵌入耳後的路由器連接。馬斯克沉默了近兩分鐘,而齊里斯和她的同事們都在一旁默不作聲,隨後他發表了最終意見:他討厭這個版本,設計太複雜,電線太多,連接太多。 

當時他正在刪減猛禽發動機上的各處連接,因為多一處連接就多一處潛在的故障點。「它必須是一款一體化的設備,」他告訴這些灰心喪氣的 Neuralink 工程師,「要呈現為一整套簡潔的封裝產品—沒有電線,沒有連接,沒有路由器。」因為沒有任何物理定律,也沒有任何基本法則規定,不能在一台一體化設備上實現所有的功能。當工程師們試圖解釋為什麼要保留路由器時,馬斯克的臉色變得凝重起來,他說:「刪掉它,刪掉它,刪掉它,刪掉它。」 

會議結束後,工程師們經歷了典型的「後馬斯克憂慮障礙」:先是困惑,隨即憤怒,然後焦慮。但在一周內,他們開始沉迷於這種想法,因為他們意識到這種新的技術路線可能真的能實現。 

幾周後,當馬斯克回到實驗室時,他們向他展示了一款一體化的晶片,可以處理來自所有執行緒的資料,並透過藍牙將其傳輸到電腦上—沒有電線,沒有連接,沒有路由器。其中一位工程師說:「我們一開始認為這是不可能的,但現在我們對這個東西充滿信心。」 

他們此時面臨的一大難題就在於要滿足「晶片必須非常小」的要求,這導致它很難擁有較長的電池壽命,也不容易支援較多的執行緒。馬斯克問:「為什麼必須把它做這麼小?」有人犯了一個錯誤,說這是之前對他們提出的一項要求。馬斯克一聽就激動起來,開始闡述他的工作法:第一步就是要質疑每一項要求。隨後他讓大家思考關於晶片尺寸的基本科學原理:人的頭骨是球形的,所以晶片能不能凸出一點?直徑能不能更大?他們得出的結論是,人類頭骨容納更大的晶片是很容易實現的。準備好新設備後,他們就將其植入實驗室的獼猴帕格體內,他們教它玩電子遊戲《乓》,當它取得好成績,就會獎勵它一份水果冰沙。 

《馬斯克傳》插圖,一隻在用腦電波玩電子遊戲《乓》的猴子

Neuralink 設備記錄了每次它以某種方式移動操縱杆時,都有哪些神經元在發射訊號。隨後操縱杆被停用,來自帕格大腦的訊號就開始控制遊戲進程。馬斯克的目標是在大腦和機器之間建立直接聯繫,而這次試驗邁出了重要的一步。Neuralink 公司將影片上傳到 YouTube(優兔),一年內播放量就達到了 600 萬次。 

神跡 

2021 年年底在參觀豬舍時,馬斯克對 Neuralink 的工作進度感到不滿。公司已經把一枚晶片植入了猴子的大腦,還教它用腦電波玩電子遊戲《乓》。但截至當時,Neuralink 只是靠這些在 YouTube 上獲得了不少的影片播放量,根本沒有推進腦機介面計畫。「夥計們,我們怎麼跟外人解釋啊,怎麼才能真正吸引大家的注意?」他邊走邊說,「可能有一天,一個癱瘓的人能靠大腦在電腦上移動游標,看著挺酷,尤其是對霍金這樣的人來說。但這樣不夠,大部分人對此無感。」 

這時,馬斯克開始讓 Neuralink 向新的目標推進:讓癱瘓的人能再次調動他們的四肢。大腦中的晶片可以繞過脊髓阻塞或神經系統障礙,向相關的肌肉發送訊號。他從豬舍回到「斧頭館」,把他在奧斯丁的核心團隊成員召集起來,線上參會的還有他們在佛利蒙的同事。馬斯克宣佈了這項額外增加的新任務:「如果能讓坐在輪椅上的人重新走路,大家立馬就會明白 Neuralink 這項事業的重要性。這一定能直擊人心,簡直膽大妄為,是件好事。」 

《馬斯克傳》插圖,展示Neuralink 未來目標的幻燈片

 

馬斯克每週都會到 Neuralink 的實驗室參加審查會議。在 2022 年 8 月的一次會議開始前,首席工程師傑瑞米‧巴倫霍爾茲坐在咖啡吧等著開會。一年前他從史丹佛大學畢業,獲得了電腦系統科學碩士學位,但他那鏽紅色的額前捲髮和稀疏的鬍鬚,讓他看上去還像中學科學展的參賽者一樣稚氣未脫。巴倫霍爾茲說:「伊隆覺得雖然用思維控制電腦是不錯的,但對大眾來說,讓癱瘓的人重新走路,會引起更強烈的共鳴,所以我們一直專注於這個計畫。」巴倫霍爾茲向我展示了不同的肌肉刺激方法,大膽地討論起他對大腦訊號傳遞過程的認識:他認為大腦訊號是經由帶電分子的化學擴散傳播的,而不是像傳統理論說的那樣透過電磁波來傳播。 

當馬斯克用手機發完電子郵件和推文後,十幾位年輕的工程師聚集在會議室裡,包括齊里斯在內的所有人都穿著黑色 T 恤衫,就跟馬斯克平時的穿著差不多。巴倫霍爾茲讓大家傳看了與大腦皮層軟組織相似的水凝膠樣品,並且展示了兩隻實驗用豬的影片,它們在電訊號的作用下移動著雙腿。馬斯克說:「我們必須區分疼痛反應和肌肉動作,否則即便能讓人重新走路,他們也會感覺很痛苦。但它確實證明了我們想讓癱瘓的人重新走路這一目標的原理沒有違背物理學定律,這簡直令人難以置信,堪稱神跡。」 

馬斯克問他們是否還有可能實現其他神跡一樣的目標,巴倫霍爾茲提議可以考慮視聽刺激,換句話說,就是讓失聰的人能聽到、讓失明的人能看到。「最簡單的方式是透過人工耳蝸的刺激解決耳聾的問題。」巴倫霍爾茲說,「但視覺刺激更有意思,為了獲得高傳真的視覺效果,你需要接入大量的神經通道。」 

「那我們可以畫給人類的大餅就太不可思議了,對不對?」馬斯克補充說,「想看紅外線嗎?想看紫外線嗎?想看到無線電波和雷達訊號嗎?沒錯,這種視覺增強太酷了。」他突然大笑起來。「我把《萬世魔星》又看了一遍。」他指的是巨蟒劇團的一部電影,他引用了其中一個場景:一個乞丐抱怨說耶穌治好了他的麻風病,這樣他就很難討飯吃了。「我正一瘸一拐地討我的飯呢,他突然來了,一下子治好了我!前一分鐘我還是個有生計的麻風病人,後一分鐘我的生計就沒了。他連一句『請你原諒』都沒說 !『你已經痊癒了,老兄。』這個該死的好人。」 

第一個目標是恢復視力 

到 9 月底,馬斯克又開始變得不耐煩,他一直在催促齊里斯和巴倫霍爾茲公開展示他們的進展,但他們總說還沒有準備好,馬斯克的臉色越來越難看。「如果我們不加速推進,有生之年,我們將一事無成。」他警告他們,隨即就定下了展示會的日期:11 月 30 日,週三。結果那天他要去蘋果公司拜訪提姆‧庫克。 

當晚馬斯克到達現場時,「斧頭館」的辦公空間中已經擺放了 200 把椅子。馬斯克最喜歡的播客節目主持人萊克斯‧弗裡德曼也前來參加活動,電視動畫片《瑞克和莫蒂》的導演賈斯汀‧羅蘭也來了。「火槍手」詹姆斯、安德魯和羅斯沒有收到邀請,但他們從後門進來了。 

馬斯克希望這次展示會既能彰顯他解決人類終極難題的雄心壯志,又能展示一些他在短期內的目標規劃。馬斯克告訴現場觀眾:「我創辦Neuralink 的主要動機是創造一個通用的資訊輸入輸出設備,它可以與人類大腦訊號的方方面面對接。」換句話說,這就是人類和機器終極的心智融合,能夠防範人工智慧機器為所欲為。「即使人工智慧是善意的,我們能不能也跟上它的步伐,做到與時俱進呢?」

隨後馬斯克公佈了他為 Neuralink 規劃的全新短期目標:「第一個目標是恢復視力,即使是先天性失明,我們也相信可以讓他們見到光明。」接下來,他談到了癱瘓人士。他說:「雖然聽起來很神奇,但我們相信,是有可能讓脊髓受損的人恢復全身運動功能的。」演講持續了三個小時,馬斯克在現場與他的工程師們一直待到凌晨 1 點。他後來說,能從推特的混亂中暫時抽身,是難得的放鬆。 

2022年9月,馬斯克又一次參觀了 Neuralink 的實驗室,在那裡他重點研究了行走過程中涉及的機械動力學和訊號過程。希馮‧齊里斯、徐東進和傑瑞米‧巴倫霍爾茲穿上實驗服和鞋套,把他帶進一個沒有窗戶的房間,裡面有一隻叫「明特」的豬正在跑步機上行走,它能得到的獎勵是蘸著蜂蜜的蘋果片。每隔一會兒,機器就會電擊它一次,讓它的肌肉抽搐。他們試圖破解動物在行走過程中涉及的致動器 

在2023年4月最後一周,Neuralink 完成了最後一輪動物實驗,開始與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合作,希望將晶片植入人體試驗物件的大腦,四周後獲得了批准。馬斯克敦促大家公開展示他們的進展,他這樣告訴團隊:「我們希望讓公眾瞭解我們所做的一切,這樣大家就會支持我們。這也是我們直播星艦發射的原因,雖然我們都知道它很可能在半空中爆炸。 

Qbitai
作者

量子位(Qbitai)專注於人工智慧及前沿科技領域,提供技術研發趨勢、科技企業動態、新創公司報道等最新資訊,以及機器學習入門資源、電腦科學最新研究論文、開源程式碼和工具的相關報導。

使用 Facebook 留言
發表回應
謹慎發言,尊重彼此。按此展開留言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