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noSound Amp 10 動手玩,小小尺寸就能推動2顆 10W 喇叭

NanoSound Amp 10 動手玩,小小尺寸就能推動2顆 10W 喇叭

ADVERTISEMENT

NanoSound是能夠搭配Raspberry Pi的音響套件系列產品,繼上次筆者實測過的NanoSound DAC 2之後,這次他們又帶來了新款的NanoSound Amp 10擴大機,能夠搭配NanoSound DAC安裝至Raspberry Pi,並將音訊放大喇叭或耳機播放,輕鬆打造土砲Hi-Fi音響系統。

(本文測試使用之NanoSound DAC 2、NanoSound Amp 10由NanoSound贊助提供)

家用外出兩相宜

NanoSound Amp 10是NanoSound第二代的擴大機產品,因為能夠推動2支功率各為10W的喇叭而得名(筆者註:跟某款直接跳過359個版號的遊戲主機相比,跳9個版號算是小事)。由於它只是單純的放大器,並不具有電腦核心部分與DAC解碼器,所以需要搭配Raspberry Pi與NanoSound DAC使用。

NanoSound Amp 10能夠與Raspberry Pi 3 Model B、Raspberry Pi 4 Model B以及NanoSound DAC、NanoSound DAC 2交互搭配使用,並可延用先前推出的3D列印NanoSound外殼。

其安裝手續相當簡單,使用者可以先將NanoSound Amp 10安裝至NanoSound DAC,再安裝至Raspberry Pi的GPIO HAT端子,最後插入安裝Volumio播放軟體的microSD記憶卡,並在Volumio網頁介面引導下安裝NanoSound驅動程式,就能開始使用。

NanoSound Amp 10具有連接喇叭用的分離式端子台與3.5mm耳機端子等2種輸出介面,前者的特色在於將喇叭的正負極鎖上端子台後,就可以從電路板上快速拆裝。來自香港的開發者Andrew Lai表示,這樣設計的用意在於使用者可以在家裡把NanoSound音響系統連接至喇叭,當出門時只需將端子台拆下,就能把音響系統帶著走,並透過耳機端子播放音樂,方便在不同環境使用。

NanoSound Amp 10的尺寸基本上與Raspberry Pi相同,但右上角凸出一塊端子區域。

NanoSound Amp 10像是三明治一樣,夾在Raspberry Pi與NanoSound DAC中間。

NanoSound Amp 10的特色是能推動2支功率在10W以下的喇叭。

分離式端子台的設計讓使用者不需螺絲起子就能將喇叭快速拆下。

NanoSound Amp 10也具有耳機擴大機功能,能透過3.5mm耳機端子輸出音源。

採獨立供電確保音質

NanoSound Amp 10在喇叭部分採用Yamaha YAD138-E數位放大器,輸出功率為10W x 2(at 8Ohm),訊噪比高達103dB,總諧波失真+噪訊為0.02%。至於耳機部分則採用Yamaha YAD138-E內建的AB類放大器,輸出功率為50mW x 2(at 32Ohm),訊噪比與總諧波失真+噪訊分別為95dB 、0.01%。此外也大量採用Nichicon與WIMA的音響級電容等元件,在用料上相當捨得。

與前代產品NanoSound Amp ^2相比,NanoSound Amp 10最大的改變之一就是改善電源輸入設計。前代產品並沒有獨立電源輸入,使用者需先在NanoSound DAC接上2組micro USB電源輸入,系統再將這些電源分配至Raspberry Pi與NanoSound DAC、NanoSound Amp ^2。由於NanoSound Amp^2需要從NanoSound DAC汲取電源,因此電流的質與量上都會打上折扣,造成雜訊較多且推力較弱的問題。

而NanoSound Amp 10則採用4 x 1.7mm電源端子,需由外部電源供應器或變壓器輸入獨立12V電源,並透過Ultra-Low Dropout Regulator(超低壓差線性穩壓器)過濾,可以有效提升電源的品質,提供充沛的電流量,並確保電流的穩定與降低雜訊,對音執有正面助益。

從官方的設計方塊圖可以看到,使用者需要在NanoSound DAC接上2組5V的micro USB電源輸入,其中1組會留給NanoSound DAC使用,另一組則會透過GPIO傳送給Raspberry Pi,至於NanoSound Amp 10則由12V電源供應器提供電力。補充一提,如果只接上1組micro USB電源輸入的話,NanoSound DAC與Raspberry Pi會共用電源,雖然還是可以播放,但可能會造成音質下降的負作用。

在播放音樂的過程中,NanoSound DAC會透過2組晶體振盪器產生精準的44.1K、48KHz時脈,並傳送至Raspberry Pi做為主時脈(Master Clock),然後Raspberry Pi會透過I2S介面將數位音訊傳送至NanoSound DAC解碼、轉換成類比訊號。

這時NanoSound DAC會將Pre Amp的未放大類比音訊透過機身上的RCA端子輸出,並以內部腳針將類比音訊傳至NanoSound Amp 10,待放大器放大後在由端子台或3.5mm耳機端子輸出。

筆者以Raspberry Pi 3 Model B+與NanoSound DAC 2、NanoSound Amp 10^2進行測試。

NanoSound Amp 10^2的尺寸比前代產品大一點,用料也更為扎實。為了要讓它能塞在NanoSound DAC下方,因此把電解電容轉90度橫躺以縮減整體高度。

NanoSound Amp 10^2具有分離式端子台與3.5mm耳機端子等2種輸出介面。

整套系統需連接2組micro USB電源與1組12V電源。

可以從方塊圖看出電源與音訊的處理流程。

實際聆聽:高音更為溫潤

筆者以由JVC床頭音響拆下的音箱(型號不可考)與Grado RS1耳機搭配NanoSound Amp 10進行測試,對照組自然是筆者原本使用多年的耳機系統,訊源為電腦搭配Onkyo SE-150PCI,DAC與擴大機分別為Benchmark DAC1、Woo Audio WA6。雖然這套系統與NanoSound Amp 10全套系統價格相差超過10倍,因此絕對是不公平的對照,但我們還是能從中分辨NanoSound Amp 10的長短處。

首先說明喇叭部分,NanoSound Amp 10表現確實超越原本床頭音響主機,無論在音樂的量感、高低音伸展、細膩度都有相當的水準,而且最重要的是它的音量表現相當理想,不但能在小小的機身提供豐沛的音量,也不會在放大聲音後伴隨產生太多雜音。

在耳機部分,則明顯感受到高音部分修飾得更加圓潤,如果直接由NanoSound DAC 2輸出至WA6擴大的話,會給人高音「過曝」的感受,就像亮度調太高而白茫茫的照片。NanoSound Amp 10將這個部分調整的很好,保留了高音伸展的空間,但解決高音量太多且堅銳的問題,讓高音音域的細節得以保留,也讓音域的平衡性更加理想。

另一方面受益於電源強化的優勢,低音的收放速度有不錯的表現,但可習低音能量感比較貧乏。整體而言沒有高音尖銳與低音糊成一團等中低階器材常有的問題,聽感相當舒服。

然而NanoSound Amp 10的整體音域的寬廣度還是比較伸展不開,音場聽起來比較狹窄,而且在細節的解析力上還是有些不足,期望在後續產品能持續改善。

筆者分享部分測試用的音樂心得。Quiet Nights - Timeless Ballads收錄的Corcovado一直是筆者喜歡拿來進行測試的音樂,Lorraine Lawson充滿庸懶風格的唱腔在NanoSound Amp 10的偏鬆軟聲線的詮釋下聽起來相當舒服。出自A Waiting Heart的The Way You Look Tonight具有良好收音,彷彿能重現女伶Amanda McBroom的吐息,NanoSound Amp 10一改高音太過尖銳的問題,讓聽眾可以舒服地享受她的歌唱技巧,但因解析力的不足兒讓唱腔的細節與咬字無法完整還原。

到了Thriller - 25th Anniversary Edition收錄的Billie Jean,也能在貫徹全曲的低音聲線與Solo間奏有不錯的表現,比較可惜的是低音鼓的能量不是那麼強而有力。經典名片Jazz at the Pawnshop的High Life自然是大家喜歡用於考驗音響器材的曲目,NanoSound Amp 10只能說是表現中規中舉,音場與定位感比較薄弱,且沒辦法清晰還原現場聽眾所發出的細微雜音。

上述歌曲分別出自Quiet Nights - Timeless Ballads、A Waiting Heart、Thriller - 25th Anniversary Edition、Jazz at the Pawnshop等唱片。

如同Andrew Lai對產品的設計理念,NanoSound不是追求最高傳真的聲音,而是企圖在中低階價位帶殺出重圍,NanoSound Amp 10的價格僅為美金37.99元(約合新台幣1,200元),就加上Raspberry Pi 3 Model B+與NanoSound DAC 2,整體價格也才約新台幣3,880元,可以說在同價位產品中真的很有競爭力(別忘了它可以支援24Bit、192KHz的Hi-Res音樂檔案播放)。

國寶大師 李文恩
作者

電腦王特約作者,專門負責硬派內容,從處理器、主機板到開發板、零組件,尖端科技都一手包辦,最近的研究計畫則包括Windows 98復活與AI圖像生成。

使用 Facebook 留言
發表回應
謹慎發言,尊重彼此。按此展開留言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