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新生的 Intel,如何靠 Xe 與 Alder Lake 突破當前困境?

等待新生的 Intel,如何靠 Xe 與 Alder Lake 突破當前困境?

ADVERTISEMENT

雖然 AMD 這幾年的勢頭明顯強過 Intel 許多,但在去年,我們仍然看見了第 11 代筆記型電腦處理器 Tiger Lake,而終於登場的 Intel Xe 顯示晶片,也為外界解答了一些疑惑。但是,Intel 若想要得到真正的「新生」,今年將會是最為關鍵的時期。

無論有沒有武漢肺炎疫情出現,我們都知道 Intel 確實在半導體先進製程上,遇到了一些「計畫趕不上變化」的麻煩。

Intel 的 10 奈米處理器,至今還停留在筆記型電腦使用的低電壓產品,甚至連 Tiger Lake-H 35W、45W CPU,亦只有看見投影片等級的發表,真正搭載該核心的機器尚未正式推出。

預計今年登場的第 11 代桌上型消費級產品 Rocket Lake-S 處理器,Intel 仍會採用 14 奈米製程,但當中將換上全新的 Cypress Cove 微架構。

【新年備稿-2】等待新生的 Intel,如何靠 Xe 與 Alder Lake 突破當前困境?

製程到底重不重要?

假如不要把「製程」差異看得這麼重,每一代 Intel 處理器,不管為低電壓或高電壓,也無論筆記型或桌上型,其實效能都依然有著小小的進步,即便在跑分軟體中呈現出來的變化並不明顯。由於 Intel 不斷強調「真實世界性能」的重要,所以或許也無法對此過度苛求。

將效能成長趨緩的原罪,全推給製程無法有效提升,甚至於 Intel 的技術力不足,似乎也顯得不太公平,因為 Intel 確實把桌面處理器的 14 奈米「打磨」得非常不錯。

衝高處理器單核時脈,藉此榨出更多運算性能,在多數程式執行場景下,也被證明的確具備優勢;而筆電方面,10 奈米低電壓 CPU 的功耗表現,同樣令人激賞。

但是,外界依然想看見 Intel 產生更大突破,而這也是他們下一件「必須」做的事情。

【新年備稿-2】等待新生的 Intel,如何靠 Xe 與 Alder Lake 突破當前困境?

對 Xe 繪圖架構的信心

首先我們將焦點放在全新的 Intel Xe 架構,它由先前在 AMD Radeon 繪圖技術事業群的大將 Raja Koduri 負責,依照他過去的實戰成績,想要大幅提升 Intel 在顯示領域的實質戰力,應該不會產生太大問題。

從目前已經推出的 Iris Xe 內顯、Iris Xe MAX 獨顯來看,Intel 確實趕上了 AMD 與 NVIDIA,在類似規格產品上的效能表現。

隨著未來 EU 規模不斷放大,頻率拉高且功耗限制提升,Intel 有很彈性的選擇,來安排 Xe 架構在各種需求下的規格配置,包含目前已經登場的 Xe-LP,以及未來即將推出的 Xe-HPG、Xe-HP 與 Xe-HPC。

先不論在伺服器環境下,擁有特殊需求跟任務的的 Xe-HP 與 Xe-HPC,只論消費者市場方面,能夠讓 Intel 重新獲得外界關注的突破口,應該就是玩家們最期待的 Xe-HPG 產品,畢竟它是專為遊戲環境準備的獨立顯示卡。

【新年備稿-2】等待新生的 Intel,如何靠 Xe 與 Alder Lake 突破當前困境?

我們要求並不高,真的!

從合理的角度判斷,我們不會期待 Intel 的 Xe-HPG 一登場時,就具備跟 NVIDIA GeForce RTX 3080 匹敵的效能;反之,假如它可以達到 GTX 1060 左右甚至以上的水準,那麼這「第一砲」就算打得夠響。

為什麼是 GTX 1060?根據 Steam 最新的使用者電腦軟硬體調查,GTX 1060 仍以 9.38% 占比排名第一,前四名產品的效能,也大多落在類似區間水準,而且合計佔比高達 25% 以上。

換個方式解讀數據,只要是跟 GTX 1060 差不多強的顯示卡,就已經符合現代玩家的實用需求,且仍然具備一定效能水準。Intel 的 Xe-HPG 產品,只要能成功與之抗衡,相信藍軍未來就會多出不少,能夠跟 NVIDIA 叫戰入門遊戲市場的籌碼,想透過顯卡推動的 Intel 新生之路,自然會走得更加順遂。

【新年備稿-2】等待新生的 Intel,如何靠 Xe 與 Alder Lake 突破當前困境?

改革 x86 得師法 ARM

外界對 Intel Xe 顯示架構的期待很明確,希望它成為 AMD 跟 NVIDIA 以外的「第三勢力」,那麼處理器又該怎麼辦呢?Intel 這時候給出了新選項,那就是第 12 代處理器 Alder Lake。

Apple 放棄了 x86 並轉向 ARM,Intel 則想為 x86 進行一次翻天覆地的改革,師法 ARM 的大小結構,想辦法讓 x86 CPU 在功耗與效能間,取得全新的平衡。

Alder Lake 的混核概念,考量到筆電產品需要更省電的需求,還算是合情合理,但在多數情境皆要求效能的桌機上,大小核又真的具備實際效用嗎?老實說,現在沒人知道。

即便不考量「有什麼用」這個問題,擁有大小核的處理器對於作業系統來說,並不是個友善的東西,Alder Lake 會更考驗系統的任務調度能力,軟體方面也得有相應的配合,才能發揮出混核結構的最大優勢。

【新年備稿-2】等待新生的 Intel,如何靠 Xe 與 Alder Lake 突破當前困境?

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

有些人擔心,Alder Lake 推出之後,Intel 跟開發者生態系會出現一段時間不短的磨合期,這是否會使得 Intel 再度陷入一段停滯,值得注意。

Alder Lake 很可能是 Intel 近 15 年來最大的一次賭注,它或許能夠讓 Intel 重新站穩腳步、得到新生,但其危險性卻不亞於剛剛邁入 Core 微架構之時。

遙想當年,Intel 就是面臨來自 AMD K8 的威脅,才拿出 Core 微架構,徹底淘汰 NetBurst,但現在的 AMD Zen 微架構,其實正是彼時 K8 的後繼者 K10「穢土轉生」而來,他們有著相似的設計邏輯、理念與繼承。

所謂宿命安排,大概就是這個樣子吧!

MikaBrea
作者

曾任PC home雜誌硬體編輯,負責軟體教學以及產品評測,專注於遊戲/電競與其它有趣的一切

使用 Facebook 留言
發表回應
謹慎發言,尊重彼此。按此展開留言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