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靠 GPU 就賺不完、顯卡價格飆不停,NVIDIA 為什麼還這麼急著要收購 ARM?

光靠 GPU 就賺不完、顯卡價格飆不停,NVIDIA 為什麼還這麼急著要收購 ARM?

ADVERTISEMENT

去年對於遊戲玩家來說,再也沒有任何事情,會比 NVIDIA GeForce RTX 30 系列顯示卡如期登場,更加讓人感到興奮。RTX 30 系列不僅價格合理,就連效能也比先前大幅提升,光線追蹤、DLSS 等等次世代功能,再也不是中看不中用的玩意。

雖然說消費市場仍然重要,但這幾年以來,由「皮衣刀客」黃仁勳所帶領的 NVIDIA,其實更偏重伺服器跟資料中心領域,尤其是在推展高效能運算、機器學習、人工智慧與雲端服務等等。

自從顯示卡的本質變成 GPGPU 的那刻開始,NVIDIA 似乎就非常明白,顯示晶片實際上可以做到更多,以前從來沒想過的事情。

資料中心仍需要更多效能

在去年登場的 A100 Tensor Core GPU,就足以展現 NVIDIA 的龐大野心。特別為高效能運算準備的 A100,根據 NVIDIA 說法,是目前全世界最強大的資料中心端對端人工智慧和 HPC 平台,主力任務自然是最吃重的 AI 深度學習和資料分析。

採用上述平台打造的 NVIDIA DGX A100 系統,單組就具備 5 petaFLOPS 人工智慧效能,為過往產品的 2 倍以上,而且擴大部屬非常容易,十分可怕,而這一切都得力於新的 Ampere 架構、第三代 Tensor 核心和 HBM2 顯示記憶體等等特色。

【新年備稿-3】雲端運算、人工智慧與 ARM,NVIDIA 眼中看見的科技未來

過往四年間,NVIDIA 將 HPC 的效能提升了 9 倍,亦是目前該領域的龍頭老大,而之所以不斷創造出如此兇猛的產品,不僅僅是為了技術力方面的展現,更是由於資料中心客戶對於計算性能的需求,一年隨著一年不斷加大,獲利頗豐的結果,也難怪 NVIDIA 加大了企業端的發展力道。

想收購 ARM 不是偶然

另一方面,去年 NVIDIA 決定用 1.2 兆新台幣天價,宣布收購 ARM 公司,這同樣是為了高效能運算所展開的布局。

目前市場上除了 x86 CPU 及 GPU 伺服器外,透過 ARM 架構核心進行高性能運算,可以說是最為火紅的趨勢之一。舉凡 Google、Apple、Amazon 甚至微軟,科技巨頭們都端出了許多想法。

舉例來說,Ampere Computing(這麼剛好也叫 Ampere)去年推出了台積電 7nm 奈米製程,高達 128 核心的商用 CPU 產品 Altra,而 Altra 所選用的架構正是 ARM,畢竟 Ampere Computing 就是一間以 ARM 處理器設計跟生產為主要業務的新創公司。

【新年備稿-3】雲端運算、人工智慧與 ARM,NVIDIA 眼中看見的科技未來

透過 ARM 打造高效能伺服器,有幾個顯而易見的好處,例如功耗與發熱比起 x86 CPU 來得更低,產品小型化更加簡單,也容易發展成大規模部屬,最重要是開發彈性極佳,對於適用情境的轉換適應、客製化等等都十分快速。

補上自己最弱的那部份

對於 NVIDIA 來說,若能成功擁有 ARM,對於旗下力求突破的幾項業務,例如自駕車、串流遊戲等等,將會有極大的加分作用。

以 ARM 架構為基礎的產品,將會成為邊緣運算中,安裝於終端裝置最有利的選擇,配合目前已足夠強大的雲端,NVIDIA 就能夠從上而下,打造一條龍生態系垂直整合,除了有辦法大幅壓低各方面的成本(尤其是研發),還可以順道牽制其他競爭對手,絕對稱得上一舉數得。

【新年備稿-3】雲端運算、人工智慧與 ARM,NVIDIA 眼中看見的科技未來

因此,這也讓外界非常擔心,NVIDIA 收購 ARM 後,可能造成原本開放的生態變得封閉,進而影響如 Apple、高通、Google 等等公司,產生出不公平的競爭場面。

雖然沒人能斷定 NVIDIA 一定會壟斷或操控市場,而且黃仁勳也承諾會維持 ARM 的開放,但無論如何,NVIDIA 肯定會比其他人更具一些優勢,確實難以否認。

實踐中的科技未來

NVIDIA 眼中看見的科技未來,是以雲端資料中心為基礎建設,AI 機器學習打造軟體環境,ARM 裝置成為邊緣終端的新世界。然而 NVIDIA 想要的未來,就是他們正在打造的未來。

事實上,某些部分 NVIDIA 已經實現了,例如最近台灣終於開放使用的 GeForce NOW 遊戲串流服務。

想像一下,以後我們所擁有的手機、筆電、遊戲機等等設備,本身的硬體規格已經不再重要,免去花費時間研究跟挑選,大部分運算工作都交給伺服器處理,接著再串流到終端上,只要智慧型裝置足夠省電、連線足夠穩定,剩下的事情都再也不需要消費者操心,這一切會有多麼美好。

MikaBrea
作者

曾任PC home雜誌硬體編輯,負責軟體教學以及產品評測,專注於遊戲/電競與其它有趣的一切

使用 Facebook 留言
發表回應
謹慎發言,尊重彼此。按此展開留言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