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基百科口述歷史:網路百科全書的20年當初是怎麼開始的?

維基百科口述歷史:網路百科全書的20年當初是怎麼開始的?

ADVERTISEMENT

維基百科(Wikipedia)是一個基於維基技術的多語言百科全書式的協作計劃,是用多種語言編寫而成的網路百科全書。維基百科由非營利組織維基媒體基金會負責營運。Wikipedia是一個混成詞,取自網站核心技術「Wiki」和英文中百科全書之意的「encyclopedia」。

很難想像沒有維基百科的網際網路,它幾乎就像我們呼吸的空氣一樣重要。權威的數位百科全書包含了林林總總的人和事,日常生活中的我們離不開它,甚至著手寫論文的大學生也離不開它。維基百科有600萬多個條目,它每天的存取量多達上億次。

維基百科的前身是Nupedia,這是一個Web版的線上百科全書計劃,由吉米·威爾斯(Jimmy Wales)創立的公司Bomis在2000年3月所推出,吉米·威爾斯聘請拉里·桑格(Larry Sanger )作為該百科全書的主編。這個網站成立於1999年,有一個嚴格的七步程序來發布志工寫的文章。專家們會在訊息發布到網上之前對其進行檢查,這是一種同行評議的過程,這在理論上意味著,每篇文章都是可信的。但這個過程很困難,而且出版速度很慢。

「這太難了,也太嚇人了,」Nupedia創始人吉米·威爾斯(Jimmy Wales)說。當然,他現在更出名的身份是維基百科(Wikipedia)的創始人。「我們意識到……我們需要讓人們更容易接受。」

20年後,維基百科迎來了20歲的生日,目前有近30萬編輯(或稱「維基人」)自願貢獻他們的時間來編寫、編輯、鎖定、討論和打磨這個龐大的百科全書的每一個角落。他們稱之為「專案」,致力於他們所說的五大支柱:維基百科是百科全書;維基百科是從中立的角度寫的;維基百科是所有人都可以使用、編輯和傳播的免費內容;維基百科的編輯應該以尊重和禮貌對待彼此;維基百科沒有死板的規則。

網站的背後是維基媒體基金會(Wikimedia Foundation),這是一家總部位於舊金山的非營利組織,負責服務、籌款、法律問題和其他推動專案發展的舉措。維基百科最重要的任務是:更好地管理志工編輯,他們中約有4萬人在英文維基百科上最為活躍,其中超過500人處於活躍的「管理」狀態,這使他們能夠行使權力,比如屏蔽和編輯受保護的頁面。

龐大的編輯團隊並不完美。有人惡意搞破壞,還有編輯們欺負「新手」。還有一些騙子,他們不是為了更大大眾的利益而編輯,而是為貪婪、虛榮或自私自利。而且,有很多很多的文章來源薄弱(該網站的600萬篇文章中,只有大約4萬篇符合「好文章」的標準)。維基百科也存在性別失衡的問題,在英文維基百科中,超過80%的編輯是男性。

無論如何,維基百科現在是線上生活的基石。我那些奇奇怪怪的問題,比如亨利八世有多少個妻子?為什麼人們要穿熊皮鞋?維基百科上有所有的答案。

所以在20週年紀念日,OneZero詢問了那些維基百科創造者們,維基百科是如何開始的。

1. 重新設計網路

在20世紀70年代,隨著美國國防部和IBM等公司持續開發電腦技術,個人電腦出現了,透過電子郵件及網際網路,更多的設備被連接起來了。20世紀80年代,俄勒岡州波特蘭市的電腦程式設計師沃德·坎寧安(Ward Cunningham)開始尋找創新軟體編寫方式的方法。他過去一直在擺弄無線電,夢想著透過無線電把電腦連接起來。

沃德·坎寧安(Ward Cunningham):我們必須改變對編寫軟體的看法。我們需要一種新的方式來寫電腦程式,因為歷史上寫電腦程式就像寫數學一樣。

20世紀90年代,坎寧安和妻子經營著自己的電腦諮詢公司Cunningham & Cunningham。1995年,坎寧安在普渡大學計算中心工作時,為了方便模式社群的交流建而建立了一個工具——波特蘭模式知識庫(Portland Pattern Repository),供其他程式設計師在他的網站C2.com上發布軟體設計模式,他想為程式設計師們提供一種在家中透過網路進行合作的方式。在建立這個系統的過程中,沃德·坎寧安創造了wiki的概念和名稱,並且實現了支援這些概念的服務系統,這就是最早的wiki系統。

沃德·坎寧安(Ward Cunningham):我在一個大約有500人的社群演講。我在一兩天內就編好了(維基最早的版本)。當我操作維基的時候,我最強烈的感覺就是,它非常快。我在想,「嗯,這很重要。我得為它起個名字。我想,「就叫Quick Web吧。」但我知道,在夏威夷語中,wiki的意思就是「快」。所以我說,叫「Wiki Wiki Web」吧,因為三個單詞首字母是WWW,和全球資訊網一樣。我是在95年3月宣布的。我說:「看,我建立了這個系統,特別好用。」

凱瑟琳·馬赫(Katherine Maher):這是一種激進的方式,它使人們可以存取網路上發布的內容,也使協作成為可能。所以你不需要學習如何用HTML構建你自己的頁面,就可以和其他人一起動態地操作。這是邁向像Etherpad(一款線上協作編輯器)或Google Doc這樣產品的第一步。

沃德·坎寧安(Ward Cunningham):關鍵是,如果你點擊一個連結,而沒有查到相關的訊息,它會說:「查詢不到相關訊息,你為什麼不編輯一下呢?」你現在不僅僅是一個讀者,你還是一個作者。

2. 兩個百科全書的故事

1996年,曾在芝加哥一家期權和期貨金融公司擔任交易員的吉米·威爾斯(Jimmy Wales)與他的老闆邁克爾·戴維斯(Michael Davis),以及同事提姆·謝爾(Tim Shell)創辦了一家名為Bomis的網路公司。他們創建Bomis是為了在當時蓬勃發展的全球資訊網上尋找新的商業機會。Bomis最初在加州聖地牙哥,後來搬到了佛羅里達州的聖彼得堡,最後在舊金山安定下來。

吉米·威爾斯(Jimmy Wales):謝爾主要負責內容,而我則負責商業/軟體方面的工作。我們只是想獲得流量,這樣我們就可以把其他的商業想法彙集起來。我們還有午餐外賣之類的服務。

當時,如何對網路上潛在的無窮無盡的知​​識體系進行分類,是該行業的核心問題。1994年1月,史丹佛大學電子工程專業的研究生楊致遠(Jerry Yang)和大衛·費羅(David Filo)創建了Yahoo,一個網站目錄。網路搜尋引擎Google於1998年9月由賴利·佩吉(Larry Page)和謝爾蓋·布林(Sergey Brin)創建,他們當時也是史丹佛大學的研究生。

安德魯·李(Andrew Lih):Yahoo是山中之王,而那時Google剛剛起步。如果你想在網路上找到目標網頁,就要像查看電話簿一樣查看目錄。

Bomis必須決定公司如何建立自己的網站。

吉米·威爾斯(Jimmy Wales):我們要在Yahoo模式和Google模式之間做出選擇,Yahoo會手動審批連結,並將其分類。沒有人知道哪一種會成為主要的搜尋方式。

我想,「Yahoo必須僱人來做。相反,我們可以讓任何人來創建一個類別。」

Bomis創建了一個訊息發現模型,稱為網路圈(web ring)。人們可以來創建任何主題的網路圈。最早的例子之一是,有人收集了一堆關於木星的連結,然後他們做了一個關於木星的網路圈。

安德魯·李(Andrew Lih):當時是想做開源版的Yahoo。

吉米·威爾斯(Jimmy Wales):我們想,「誰在看這些網路圈?」嗯,是20多歲的小伙子們。所以,我們又做了一個棒球部落格網路圈,但不了了之了。提姆·謝爾(Tim Shell)為女演員潘蜜拉·安德森(Pamela Anderson)做了一個網路圈,創造了難以置信的流量。後來我們發現,人們喜歡為女演員模特和色情明星建立網路圈。但最終我們沒有這樣做。

安德魯·李(Andrew Lih):他們試圖同時做很多事情,不僅僅是一個類似Yahoo的目錄,還有「Bomis寶貝報告」(Bomis Babe Report),它是一個圖片聚合網站,匯集了所有他們稱之為「男性內容」的東西。

吉米·威爾斯(Jimmy Wales):我們有受眾,什麼會吸引他們?我一直在觀察開源軟體的發展,最後我想到了自由百科全書的概念。沒有太多關於商業模式的思考,我就想,誰知道呢,我們或許會在上面登廣告什麼的。」

1999年10月,Bomis推出了基於網路的百科全書Nupedia,由志工編寫。文章發布要經過七個步驟,包括由專家編輯審查。威爾斯聘請了同樣涉足網際網路的哲學博士候選人拉里·桑格(Larry Sanger)擔任其總編。

拉里·桑格(Larry Sanger):吉米特別感興趣的是,尋找一位歷史學家或哲學家來領導這個專案。我從一開始就堅持認為,沒有專家的監督,就不可能成為一部可信的百科全書。我的理由是,如果這個專案對所有人開放,它既需要專家的管理,也需要異常嚴格的流程。

布雷塔·古斯塔夫森(Britta Gustafson):拉里·桑格為這個專案帶來了一些學術上的嚴謹。

拉里·桑格(Larry Sanger):在2000年秋天,吉米和我都認為Nupedia的「慢」是一個很大的且持續存在的問題,需要一種方法讓普通的、沒有資質的人更容易地參與進來。

在世紀之交,坎寧安創建的Wiki Wiki軟體被世界各地的電腦程式設計師用來共享電腦程式碼。

吉米·威爾斯(Jimmy Wales):當時,艾瑞克·雷蒙(Eric Raymond)寫了一部很有影響力的著作,叫《大教堂與市集》(The Cathedral and the Bazaar)。這本開源運動的神作,顛覆了傳統軟體開發思路,是影響了整個軟體開發領域的重要著作。他談到軟體開發的兩個模型,一個是大教堂模型,由一組大祭司在秘密工作,而另一個是集市模型,就像一個匯集所有人想法的市集。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Nupedia並沒有發揮作用。這太難了,也太嚇人了。我們意識到,「這種大教堂模式行不通,我們需要讓人們更容易接受。」 

3. 「Hello, world!」

關於是誰第一個想到把維基軟體和百科全書結合在一起的,人們存在分歧。桑格聲稱,正是他的建議促成了威爾斯的想法。威爾斯並不否認桑格提出過建議,但他堅持稱是羅森菲爾德(Rosenfeld)首先向他提出的。

傑瑞米·羅森菲爾德(Jeremy Rosenfeld):我有個朋友是軟體工程師,他一直在想辦法與家人分享照片,所以他找到了維基。在Bomis辦公室的一次非正式談話中,我把它介紹給了吉米。他對此很興奮。

拉里·桑格(Larry Sanger):我當時正在認真思考如何創建一個更開放的系統。2001年1月2日,我和我的一個網路老朋友班·科維茨(Ben Kovitz)在共進晚餐。當時,我們在太平洋海灘的一家墨西哥餐館裡,談論著工作、技術和哲學,隨後班向我解釋了沃德·坎寧安的維基網站的想法。頃刻之間,我就在考慮維基是否會成為一個更加開放和簡單的編輯系統,促成一個免費的、合作的百科全書。

吉米·威爾斯(Jimmy Wales):當我1月份回來工作的時候,我已經準備好做出改變了。所以,我說,「我要安裝wiki。「因此,我下載了Use Mod Wiki(一種用Perl程式語言編寫的Wiki引擎,坎寧安用這種語言編寫了Wiki Wiki Web),這是一種非常簡單的方法,可以製作任何人都可以編輯的網頁。

雖然關於是誰把維基模式引入到威爾斯的腦子中的爭論還在繼續,但維基百科社群似乎已經決定了自己在這個問題上的立場。桑格在維基百科的頁面上寫道:「桑格提議使用維基來徵集和接收文章,以便通過Nupedia的同行評審程式。」

拉里·桑格(Larry Sanger):我想出了「維基百科」這個名字,這起初是一個非常愚蠢的專案,而這個新獨立的專案於2001年1月15日在維基百科網站上啟動。

吉米·威爾斯(Jimmy Wales):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測試它,我寫道:「Hello, world!」。這對程式設計師來說意義非凡,因為當你編寫一個新的程式語言時,你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寫:「Hello, world!」

我們把詞條列成清單,並創建連結,看起來就像待辦專案。我們可能創建了一個從A到Z的目錄。我們想,「我們需要美國每個州的條目,所以就列出了所有50個州的名單。然後你建立連結,瀏覽一遍,開始一個接一個地編寫內容。如果簡單地說,你可以只寫「非洲是一個大陸」。這不是很好,但這樣寫安全且保險,不會出錯,這只是一個開始。

馬格努斯·曼斯克(Magnus Manske):基本上是這樣的,「我們想要達到20萬篇文章,但目前我們只有19篇。我們都希望這最終能實現。我們想要達到大英百科全書的規模,我認為基本上需要10年的時間,那是我們的文章數量可能會達到10萬。

拉里·桑格(Larry Sanger):到一月底,我們有了大約600篇文章;到三月,我們有了大約1300篇文章;到四月,2300篇;到五月,3900篇。當然,那時候文章的品質還不太高。

維基百科是完全開放和可存取的,允許任何擁有基本電腦技能的人自由加入和編輯頁面,所以像西伯利亞哈士奇和凱爾特音樂這樣的小眾條目在早期能建立起來。相比之下,Nupedia則顯得遲緩、呆板、菁英主義。

吉米·威爾斯(Jimmy Wales):我們曾經並行經營過Nupedia和維基百科,但很明顯,維基百科能做的更快更多,這是一個很有潛力的運行模式。所以Nupedia漸漸黯淡了。

拉里·桑格(Larry Sanger):如果你是在做維基百科,你會覺得Nupedia很無聊。但如果你在為Nupedia工作,你會覺得維基百科不嚴謹,缺乏可信度。我大概花了80%的時間在維基百科上,20%的時間在Nupedia上。我的想法是,維基百科是非常令人興奮的,它最終能使「創建一個免費百科全書」的專案起飛。但我不想完全放棄Nupedia,我想讓Nupedia成為維基百科的一個評論機制。

4. 維基百科的轉型

維基百科成立9個月後,美國本土就發生了9/11事件,這成為維基百科的「轉型時刻」。在危機時刻,讀者們轉向維基百科尋找真實答案。

凱瑟琳·馬赫(Katherine Maher):我記得那天早上醒來,我聽到這個消息,新聞報導、謠言、政府公告、假新聞等等訊息讓尋找真相的人一時間找不著方向,數以百萬計的人在網上尋找電視無法告訴我們的訊息。

吉米·威爾斯(Jimmy Wales):你看了一遍又一遍襲擊的影片,大家都在猜測是誰幹的。

凱瑟琳·馬赫(Katherine Maher):人們在尋找訊息,維基百科在某種程度上確實滿足了這種需求。

吉米·威爾斯(Jimmy Wales):我們進展得一直相當順利,寫了一本百科全書,包括行星和歷史人物等等。這是維基百科第一次對一個新聞事件做出回應,做一些不同於新聞的事情,但是互補。人們開始透過完善背景訊息來回應新聞。

安德魯·李(Andrew Lih):9/11之後,因為經濟下跌,更多的人有時間投入到百科全書的創作中。

布雷塔·古斯塔夫森(Britta Gustafson):有很多關於9/11的資料,但我並沒有真正參與其中。那時我14歲,花了很多時間在學校圖書館的電腦上。我是學豎琴的學生,但當時維基百科上還沒有關於豎琴的知識。我想,「好吧,我可以寫這個。我有一本豎琴日曆,頭版有關於豎琴的歷史,我用它來做材料撰寫了豎琴條目。但大多數時候,這都是我突然想到的,沒有真正的來源要求,也沒有真正的方法來合併引文。我的妹妹在上七年級的時候,寫了一篇關於巴勃羅·聶魯達(Pablo Neruda)的小報告,所以我把她的這篇報告也放到了維基百科上關於巴勃羅·聶魯達的文章裡。

與此同時,只有二十多篇文章通過了Nupedia的審查程序並最終發表。桑格的薪水被削減了,他在2002年初離開了這個專案,Nupedia也被「擱置」了。

吉米·威爾斯(Jimmy Wales):拉里應該得到更多的讚揚,他在早期起到了重要作用。我總覺得,人們總是想在本不應該有爭議的地方製造爭議。

隨著維基百科的發展,該組織的財務需求也在增長。

史蒂芬·哈里遜(Stephen Harrison):吉米在維基百科上發布了一些類似「我們可能會為維基百科探索廣告途徑」的話。這是試探性的,但社群成員的反應很強烈,西班牙的維基百科非常不滿,退出了維基百科,這使得吉米無法將維基百科商業化。

吉米·威爾斯(Jimmy Wales): 2003年,我們決定將公司轉型為非營利組織,這對我們來說是一個重大時刻,因為我們本來不必這樣做。隨著流量的增長,資金消耗越來越大,這一點變得越來越明顯。我想,「好吧,我們變成一個非營利組織,也許這是一個不需要在網站上做廣告就能獲得一些資金的途徑。」真正的問題是,「人們會為此捐款嗎?」

Wikipedia.com在2003年更名為Wikipedia.org。

史蒂文·普瑞特(Steven Pruitt)(維基人,376.4萬次編輯):如果維基百科開始賣廣告,單是這一點可能不會讓我離開。但這會對整個維基百科造成什麼影響?我不知道。我認為這不會對專案有太大影響,但它會改變人們對這個專案的看法。我認為,單憑這一點就會有問題。

理察·法恩伯勒(Richard Farmbrough )(維基人,170萬次編輯):我想會有一個岔路,可能還不止一個。

凱瑟琳·馬赫(Katherine Maher):關於廣告,我們總是說:「永遠不要說永遠不會打廣告……但是確實目前不行。」

維基百科對準確性的努力,會被關於偏見的問題所破壞——它是一個權威的來源,還是業餘歷史學家的便箋本?

多年來,維基百科出過很多錯誤,比如說活著的人已經死了:從喜劇演員辛巴達到參議員羅伯特·伯德。2008年,一名青少年編輯了長鼻浣熊(coati)的頁面,長鼻浣熊是南美洲最常見的浣熊科動物之一,網頁上說它「也被稱為……巴西食蟻獸」。這個原本只是個玩笑,但這個「事實」出現在了許多出版物中,甚至是芝加哥大學出版的一本書中。

2005年5月,維基百科上關於記者約翰·塞根塔勒(John Seigenthaler)的文章也被錯誤編輯了,稱他是刺殺約翰·甘迺迪(John F. Kennedy)總統,以及他的兄弟美國總檢察長、民主黨總統提名人羅伯特·甘迺迪(RobertF.Kennedy)的嫌疑人。塞根塔勒曾經為小甘迺迪工作。

吉米·威爾斯(Jimmy Wales):約翰·塞根塔勒(John Seigenthaler)打電話給我說,「這篇關於我的文章說了一件可怕的事情。」我說:「天哪,真抱歉,我馬上調查一下。」不到10分鐘,內容就被修正了,但我想,「這太煩人了。」

理察·法恩伯勒(Richard Farmbrough ):我最初的反應是,好吧,為什麼他不直接編輯頁面呢?當然,如果它是關於你自己的頁面,你通常就不會這麼做。

吉米·威爾斯(Jimmy Wales):然後他在《今日美國》上發表了一篇關於[維基百科]危險的尖刻社論。

塞根塔勒寫下了他所經歷的個人傷害,並譴責了維基百科,說「維基百科是一個有缺陷、且不負責任的研究工具,」他寫道。媒體對該事件的報導揭露了維基百科的缺陷,即其不可靠性和篡改的脆弱性。但是,正如《紐約時報》當時所報導的那樣,這也是一個讓人反思《百科全書》如何取得巨大成功的時刻。

凱瑟琳·馬赫(Katherine Maher):維基人總是認真對待他們所做的工作,也把它當作一個專案來享受。但也有一些人對維基百科造成了很大的傷害,這在團隊中引起了軒然大波。

理察·法恩伯勒(Richard Farmbrough ):我認為這損害了我們的聲譽,但我也認為,這對幫助人們更多地了解維基百科是如何運作的非常有幫助。

吉米·威爾斯(Jimmy Wales):我們意識到,我們不只是網路上的一個小專案。我們正在對世界產生影響。

安德魯·李(Andrew Lih):在那之後,我們制定了一個稱為BLP的政策,規定如果你是在編輯一篇有關活著的人的文章,你必須遵守一個更高的來源標準,保證準確性。

2004年,在Google上搜尋單詞「Jew」會出現一個反猶太網站,人們開始為此擔心。Google拒絕調整它的演算法,因此激進分子丹尼爾(Daniel Sieradski)組織了一個「Google炸彈」,操縱連結,讓特定網站在Google搜尋引擎中出現。丹尼爾選擇將「Jew」連結到維基百科的詞條中,這是一個里程碑式的時刻,表明該網站正日益被視為一個中立和權威的訊息來源。

2005年12月,《自然》雜誌發表了一份同行評議的報告,報告指出,在準確性方面,維基百科並不落後於《大英百科全書》。在這份報告中,42名專家評審人員發現,在維基百科的科學文章中,每一項有大約4個錯誤,而《大英百科全書》有大約3個錯誤。雖《大英百科全書》對調查結果提出異議,稱該報告存在「致命缺陷」,但《自然》雜誌為其文章進行了辯護。

凱瑟琳·馬赫(Katherine Maher):據說《大英百科全書》立即寫信給《自然》雜誌的編輯,對這一說法表示異議。但維基人立刻寫信給吉米,請他拷貝一份研究報告,這樣他們就可以修復維基百科上的錯誤。

史蒂文·普魯特(Steven Pruitt):我們從另一個角度看看待這件事。沒有什麼能阻止人們在文章裡寫些廢話,但同樣,其他人也可以隨意撿出這些垃圾。

謝爾提出,要解決這一問題,可以在維基百科的頁面中單獨設立「對話」頁面,這樣編輯們就可以在文章後面的相鄰頁面上進行交流。所有的編輯都會被記錄並追踪到個別編輯者。編輯之間會產生激烈的爭論,並導致欺凌等問題。

維基百科有時會因為自己的政策而自找麻煩。但最終,問題會得到解決。賈斯汀·克納普(Justin Knapp)是第一個擁有一百萬次編輯的維基百科人,他在一些自己特別感興趣的條目上也遇到過麻煩。「我在第一年左右遇到了很多困難,」他說,「我從慘痛的經歷中學到了最佳實踐、合作和打消耗戰。」

布雷塔·古斯塔夫森(Britta Gustafson):我個人的理論是,無所不知的力量在推動維基百科。

史蒂文·普魯特(Steven Pruitt):我一直希望能在某種學術環境中工作。維基百科的好處是,它不受時間的限制,我試著在一天的開始或結束時至少做幾次編輯。

維基百科逐漸成為主流文化的參考點。「Weird Al」 Yankovic (「怪人奧爾」揚科維奇)在2006年的歌曲《White & Nerdy》中提到了維基百科,以肯定它的書蟲聲譽。史蒂芬·科爾伯特(Stephen Colbert)偶爾會對該網站進行諷刺攻擊,嘲笑其合理性,並斷言其條目是由群體思維決定的,而不是事實。

由於維基百科的飛速發展,維基媒體基金會於2007年宣布了其第一位執行董事——加拿大記者蘇·加德納(Sue Gardner),她的任務是確保「專案」能夠處理其不斷膨脹的容納能力,並保持其核心指令。

吉米·威爾斯(Jimmy Wales):當維基百科還很小的時候,蘇就加入進來了。我們的總部在佛羅里達,仍然只有少數員工。蘇很厲害,因為她把維基媒體基金會從大概五、六名員工,在幾年之後發展成一個相當大的組織。

凱瑟琳·馬赫(Katherine Maher):蘇·加德納(Sue Gardner)建立了基礎設施,使維基百科成為一個規模龐大的平台。目前維基百科有超過200名員工,2007年基金會搬到了舊金山。蘇建立了必要的有效治理和強大的籌款機制,並確保該機構擁有度過一段增長期所需的條件。 

5. 世界百科全書

2007年,維基百科達到了200萬篇文章的里程碑。在2001年至2007年,志工編輯的數量呈指數增長,之後,志工編輯的數量基本上停滯不前,每月約有13萬名編輯為英文維基百科撰稿。儘管如此,致力於其他語言維基百科的編輯人數仍在增長。2014年,加德納被軟體工程師萊拉·特雷蒂科夫(Lila Tretikov)取代,直到2016年她又被凱瑟琳·馬赫(Katherine Maher)取代。

吉米·威爾斯(Jimmy Wales):凱瑟琳以前是我們的公關主管,我們的團隊和基金會總是會有一些複雜的問題,可能存在不信任和缺乏理解。

凱瑟琳·馬赫(Katherine Maher):當我有一個偉大的想法,或一件我想讓大家去做的事情時,我們要做的就是帶著謙卑。他們可能會發現其中所有的缺陷,這個過程將是痛苦的,但在這個過程的最後,維基百科會變得更好。

截止2020年的財政年度,維基百科籌集了超過1.2億美元的捐款,花費了1.12億美元來維持運營。超過85%的營運預算是由小額捐款提供的,平均捐款是15美元。維基百科獲得了Twitter的資助。2019年,Google宣布將向維基媒體基金會(Wikimedia Foundation)捐贈110萬美元,向維基媒體捐贈200萬美元。維基百科對其財務狀況非常公開,這對其志工編輯來說非常重要。

安德魯·李(Andrew Lih):你每年看到的籌款訊息似乎都不太樂觀,但我一直告訴人們,我們的組織很健康,還有盈餘。

吉米·威爾斯(Jimmy Wales):我們在籌款問題上一直都很認真,因為我們確實需要資金來運營維基百科。但我們也發現,公眾很支持我們。來自手機平台的捐贈低於電腦端,在手機上輸入信用卡號碼更加困難,這是我們必須處理的問題。

凱瑟琳·馬赫(Katherine Maher):我們在行動領域有一點錯失機會,但現在我們有了一個完全整合的、提供全方位服務的行動編輯功能。行動設備現在是人們連結維基百科的主要方式。

今年,維基百科的桌面頁面將進行十年來的第一次全面重新設計,改變了一些元素,比如靈活的目錄和可折疊的邊欄。

陶比·內格林(Toby Negrin):我們進行了一個多年的專案,來改善維基百科的桌面體驗,因為我們想要創造一種類似於長期使用者的體驗,同時對新維基使用者來說也簡單直觀。維基百科是一個協作的過程,所以我們在桌面版維基百科引入新特性的過程,也是建立在同樣的迭代、協作和交流精神之上的。我們選擇開發的新功能,絕大多數都是基於社群請求或社群構建的小工具、專案和想法。目前,我們正在對這些新功能進行交叉展示,並在維基百科上進行了廣泛的測試。

凱瑟琳·馬赫(Katherine Maher):如果你看了600萬篇英文文章,這聽起來是相當多的。但至少維基百科的一位編輯計算過,世界上潛在的值得注意的事物的數量超過了1億,包括每一個村莊,官員,曾經畫過的名畫等。你開始意識到收集世界知識的渴望是多麼巨大,我們是如何取得進步的,但還有更多的進步有待取得。

6. 兌現諾言

如今,維基百科已經成為網際網路的基石,公眾常常認為維基百科的存在是理所當然的。但它偶爾也會進入公眾討論,最常見的原因是關於包容、偏見或不准確的爭議。

2020年,使用者們發現,蘇格蘭語維基百科主要是由一個美國少年編寫的,他只是模仿了蘇格蘭語。2019年,North Face(美國著名戶外品牌)聘請了巴西的一家廣告公司,用人們使用North Face gear拍攝的照片取代了原本中性的自然照片,這讓該網站成為了一個品牌推廣機會。(維基百科有防止這種編輯的指導方針,但不是每個人都遵守規則。)

現在,在桑格幫助建立維基百科20年後,他可能是該網站「最直言不諱的批評者」,或者至少是最一致的批評者。

拉里·桑格(Larry Sanger):維基百科現在變得既不透明又集中,集中的意思是人們參與維基百科的權力受到了極大的限制。你可以是完全匿名的,甚至是擁有管理員權限的頂級維基百科使用者。所以,他們可能為不同的公司,不同的政府間諜機構工作,也可能為犯罪組織工作。

作為回應,維基媒體基金會告訴OneZero,維基百科是一個巨大的工程,很難控制,但有系統可以防止和根除濫用。「人們對維基百科的一個普遍誤解是,它很容易被破壞。雖然每個人都可以編輯,但每個人也都可以修改,所以錯誤不會一直掛在維基百科上,」一位代表寫道, 「開放、協作的模式是有意建立的,這樣就沒有單一的權威可以對文章施加控制。」

史蒂芬·哈里遜(Stephen Harrison):史蒂文·普魯特告訴我,他曾經可以把南極洲的每一座山都寫下來,但沒有人會去碰它們,它仍然是藍色海洋的領土。現在,如果你是一個新的貢獻者,你的編輯將被仔細審查,以確保沒有違反維基百科的政策。

史蒂文·普魯特(Steven Pruitt):維基百科創建內容的過程比(維基百科剛成立時)更加規範,我認為,最終它會讓新手使用者感到不太友好。

坎寧安:我不認為維基百科的未來是有保證的。但是,任何事情的未來都很難得到保證。在新知識出現時保持與時俱進需要大量的工作。但他們做得很好了,與濫用奮戰會耗盡編輯們的精力。但是我認為,有很多聰明的人知道,他們已經創造了一些不可思議的東西。

陶比·內格林(Toby Negrin):老師們過去常說,「不要看維基百科。」現在,老師們會說「查查維基百科,但這只是最基礎的」。我們已經建立了信任,團隊一直在致力於最初的想法。

我老了,我還記得以前這樣的知識很難找到。這就是網際網路的承諾,這些人在為每個人寫下所有的知識。這是一個激進的概念,訊息應該是免費的,知識屬於每個人。我們已經從一個勇敢的非營利組織,變成了一個全球偶像。

36Kr
作者

36氪(36Kr.com)累計發表超過10.8萬條包含圖文、音訊、影片在內的優質內容。氪原創內容體系涵蓋新創公司、大公司、投資機構、地方產業與二級市場等內容模組,設置有快訊、深度商業報導

使用 Facebook 留言
發表回應
謹慎發言,尊重彼此。按此展開留言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