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吋外接硬碟完全採購術,11款產品同台尬輸贏

ADVERTISEMENT

11款外接硬碟,同檯分級尬輸贏

看完前面,也許會覺得產品介紹部分,有些讓人納悶吧?同系列外接硬碟長相是同個模子印出來,即便有十來種容量版本,每個都介紹反而顯得歹戲拖棚。重點還是在於效他們有哪些吸引人的條件,像是個人主觀的造型設計,還是資料備份小幫手軟體等,所以我們改以系列為代表來做介紹。

硬碟骨子裡很多變

過去做外接硬碟集體評測,很少見到各容量全員到齊的場面,原因是未必每個容量都有樣品機。然而這樣比拚性能、推薦產品,難免存在灰色地帶,關鍵不外乎是內部硬碟機結構差異影響。無論2.5吋或3.5吋硬碟,組成各容量機種的碟片磁錄密度不一,差異會反應在最高傳輸存取速度部分。

此外,有些3.5吋硬碟同系列機種,主軸馬達轉速會有2種規格。HGST為其中代表,Deskstar 5K3000有5700RPM與5940RPM之別,Toshiba由於繼承HGST原有3.5吋硬碟的技術資源與生產線,也有機會見到這樣規格的產品。另外是本身沒有硬碟生產線的品牌,對外採購隨著批次不同,硬碟大不同也司空見慣。

主將大亂鬥看不準

在諸如此類因素影響下,只測試其中一個容量產品,就對整個系列作出評價,可議之處不用多說。更遑論廠商有時會想著,某某容量效能最好,是給媒體測試的最佳樣品,難保不會踩中誤導地雷。

因此筆者當初設定題目,除了鎖定2TB及其以上容量,也把借齊符合條件的產品列為目標。幸好廠商很給力,最後一共有11款目標產品報到,分別來自幾家通路市場常見品牌。不諱言地說,就是Buffalo、Seagate、Toshiba、WD等4家,讓我們得以呈現出最為完整的測試數據。

其中唯獨HGST缺席,因為該廠前身Hitachi GST併入WD之後,產品商標從Hitachi更改為HGST。過去時日推出的產品,樣品機都陸續召回等待換新,由於新產品來不及送抵編輯部,只能遺憾的看著它從缺。

3.5吋外接硬碟完全採購術,11款產品同台尬輸贏

▲測試平台配置

依容量分組尬速度

看完前面產品介紹,不少人應該已經預料到,各家、各款產品的存取性能,會落在哪個範圍內。比規格只是紙上談兵,真實表現如何,仍得由效能測試數據來細說分明。

3.5吋外接硬碟完全採購術,11款產品同台尬輸贏

▲筆者將這次受測的11款產品,內部硬碟主要規格整理成表格,不過提醒你,廠商有時候會更改裝配的硬碟型號,你買到的不見得和測試樣品完全相同,建議列為參考資料就好。

馬達轉速高低各有特點

筆者個人揣猜,有人會主張別買低轉速機種,因為傳輸速度會明顯慢上一截。基於先天架構差異影響,這點無可否認,不過低轉速機種並非全然沒有好處。像是震動與運作噪音量,乃至於溫度表現等,通常來說也會低一些。

在現實中,還有其他條件也得考量,高轉速機種才能完全發揮優勢。像電腦端的硬碟速度是否夠快,如果系統已經全面固態硬碟化,那麼購買裝配萬轉硬碟的WD My Book VelociRaptor Duo也不為過。反之,電腦硬碟速度跟不上,傳輸速度免不了會打折扣,這樣就看不出高轉速機種的意義了。

單碟容量也是關鍵

即便從理論面來分析,硬碟有內外圈傳輸速度落差的先天限制,測試中得到的漂亮數據都是內圈速度(碟片最外圍),到了外圈往往只會剩下一半。因此電腦硬碟的內圈速度,是有機會比外接硬碟外圈速度高,在這看似完美條件下,仍然可以嘗到高轉速機種的甜頭。

提醒你這只是理論值而已,真實世界並不完美,一籮筐限制會讓你懶得去深究。在這前提下,除了轉速抉擇,組成硬碟的單碟片容量,意義也可能不是那麼重大。不過筆者也認同選大者為佳,因為單碟片容量越高越大,組合大容量機種的碟片數量需求相對比較少,好處如同低轉速機種那樣。

ATTO Disk Benchmark測試

3.5吋外接硬碟完全採購術,11款產品同台尬輸贏

3.5吋外接硬碟完全採購術,11款產品同台尬輸贏

▲使用Overlapped I/O、Queue Depth 4模式測試,數據顯示低轉速機種不見得比高轉速機種慢,原因很簡單,除了各家硬碟機調校差異外,外接盒橋接戲的影響也很深。

橋接器也是效能變數

另外一方面,別忘了所有的外接硬碟,都有SATA轉USB橋接器這項效能變數。即便是2.5吋機種,將橋接器整合進電路板的設計,同樣會遭遇到影響。斤斤計較採用的硬碟規格,到底能有多少實質意義,就讓效能測試數據來說話了。

筆者測試平台設定一如以往,使用Z77晶片組內建整的USB 3.0,進行整篇文章的各項測試。這次還特地安裝Windows 8,用以查看是否支援UASP性,結果一如預期的沒有半家支援。

此外,或許你也會想知道,各家是採用哪個品牌、型號的橋接器吧?從先前USB 3.0效能研究文章可發現,目前桌上型3.5吋硬碟,最高循序傳輸速度頂多到220MB/s左右。其實SATA 3Gb/s轉USB 3.0橋接器就能應付得來。所以筆者認為沒有去細究的必要,這部分和UASP支援性一樣,對硬碟來說暫時沒有什麼意義。

分組比較挑出優勢者

那麼該如何來看這些數據呢?從多數人的採購習慣來說,依容量來分組最為合適。4TB組只有Buffalo採用7200RPM硬碟,內部由5張碟片、10顆磁頭組成,雖然效能和Seagate互有領先,平均而言還是Buffalo略勝一籌。它最高傳輸速度可以達到170MB/s左右,相當接近單碟1TB機種的表現,實際傳輸檔案確實比較省一些時間。

4TB市價超過5,000元,多數人買之前會猶豫一下,3TB和2TB價格相較之下親民許多,詢問度高了不少。競爭激烈的3TB,Buffalo和Seagate都是高轉速機種,裡面採用的硬碟相同,Toshiba與WD則是低轉速節能機種。誰可能是王者再明顯不過,Seagate除了在ATTO Disk Benchmark 4KB表現稍慢,其餘項目都勝出。

令人意外的是Buffalo,一再被轉速最低的WD咬在後頭閃大燈,完全看不出硬碟主軸馬達轉速優勢。簡直陷入苦戰的它,正好呼應前面內容,外接盒橋接器影響不可忽略這點。唯一令人納悶的是,4TB容量以它表現最好,3TB與2TB卻不見優勢,代表韌體之類層面,可能有再修改精進的改善空間。

2TB組情況和3TB組相似,比轉速是Buffalo和Seagate占優勢,他們倆採用的硬碟也相同,而且最後仍然由Seagate奪冠。綜觀所有數據可以發現,Seagate跑出所有容量產品裡最高傳輸速度,約為183MB/s上下,還略勝於自家3TB兄弟。和同組競爭對手相較下,也獲得壓制性勝利,沒有絲毫受到閃大燈威脅。

CrystalDiskMark測試

3.5吋外接硬碟完全採購術,11款產品同台尬輸贏

3.5吋外接硬碟完全採購術,11款產品同台尬輸贏

▲使用預設隨機亂數模式測試,結果和ATTO Disk Benchmark相仿,即便有3款在最高傳輸速度大幅領先,到了512K部分被追上,甚至是逆轉超前。

速度不是唯一指標

以上是就容量分組,單純針對效能部分來找出優勢者。事實上,3TB組裡的WD表現也不差,畢竟它硬碟主軸馬達轉速只有5400RPM,是所有產品裡最低的。但整體表現卻不比其他5700RPM、5940RPM機種差,甚至能向Buffalo閃大燈,這點頗為微妙。至於速度是不是唯一考量,筆者認為外接硬碟還有更多面向要考慮,所以在總結與產品推薦部分,會出現翻盤的結果也說不定。

電源開關跑哪去?

市面常見3.5吋USB 3.0外接硬碟,很少見到配置獨立電源開關,這可不是廠商偷工減料。USB 3.0規範強化了電源管理機制,對於像是外接硬碟產品來說,能夠伴隨電腦主機開機與關機,自動讓裝置跟著進行開關動作,所以就不大需要再配置電源開關了。

FastCopy檔案傳輸測試

3.5吋外接硬碟完全採購術,11款產品同台尬輸贏

3.5吋外接硬碟完全採購術,11款產品同台尬輸贏

▲前面2項測試中比較突出的3款產品,正好分屬不同容量,共同特性都是7200RPM機種,在檔案傳輸實戰比較下來,也能守住在各自容量守備範圍的領先地位。

比速度也要比內外在

外接硬碟除了速度表現,值得列為評分的項目也不少,像是造型設計,還有不容易量化比較的震動與噪音量等,而筆者重視的正是均衡性。

跟著編輯這樣買

3.5吋外接硬碟完全採購術,11款產品同台尬輸贏

4TB容量由Buffalo勝出,可說是當之無愧。它最高傳輸速度接近170MB/s,這表現對單碟片800GB的硬碟來說算是不錯,直逼單碟1TB機種。筆者不否認中規中矩的外觀造型略嫌古板,唯一好處是鏡面材質使用少,惱人的沾粘指紋、灰塵問題輕微些。預載的軟體不算少,節能設定與虛擬磁碟軟體,是否實用見仁見智,如果能有系統完整備份軟體,整體附加價值會更為理想。

至於3TB組該由Seagate勝出嗎?或許吧。單論效能它確實沒話講,而且傳輸介面採用USM模組化設計,確實很有吸引力。不過它放在桌上可能會出現明顯的共振聲音,而且鏡面外殼容易髒汙,還會留下不明的細微刮痕,顯示外殼結構設計有些改善空間。談內在美,它能下載備份Facebook、Flickr等,網路服務空間上面的照片,稍微彌補無法做系統完整備份的短處。

2TB組應該不必多說,仍然由Seagate勝出,其優缺點和3、4TB一致,應該是沒有比它更均衡的選擇。筆者另外要提出2款產品,WD的3TB容量部分,效能在該組甚至跨組比較下也不差,由於具有密碼保護和256bit加密功能,格外適合要求安全性的使用者。另外是Toshiba,筆者個人認為它的造型設計最好,而且是唯一具有完整系統備份軟體的產品。雖然效能表現一般般,綜觀下來2TB容量也是值得參考的選項。

本文同步刊載於電腦王雜誌
 
 3.5吋外接硬碟完全採購術,11款產品同台尬輸贏
歡迎加入電腦王雜誌粉絲團

bisheng
作者

前 PCADV 編輯、現 BenchLife 玩票性質打雜工 https://benchlife.info

使用 Facebook 留言
發表回應
謹慎發言,尊重彼此。按此展開留言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