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droid for Work:一台設備,解決工作與生活兩種需求,Google進軍企業市場的服務方案

Android for Work:一台設備,解決工作與生活兩種需求,Google進軍企業市場的服務方案

估計沒多少人會希望在工作和生活中分別使用兩台獨立的手機設備。所以,很多人會需要雙卡雙待機的手機。同樣的,在 BYOD 流行的年代裡,一台裝置如果有兩個帳戶,是很多人想要的方式。而 Android 想要進軍企業市場,也就選擇了這個切入點。

早在 Google 在 I/O 2014 上發表了 Android for Work 解決方案之前,三星就推出過 Knox 企業級安全解決方案,並與黑莓合作,整合後者的企業安全服務。Google 也表示三星會在 Android for Work 中進行貢獻。不過現實的結果是,Google 收購了一家專注於企業服務的應用開發商 Divide,並在此基礎上結合了 Android 本身的多用戶框架開發而成。

在工作方式上,Android for Work 是工作帳戶和個人帳戶並存於同一個介面下的,桌面上會有兩套不同的圖示,工作用 app 的右下角會增加一個橙色的公事包圖示。你可以同時看到工作帳戶和個人帳戶中的 Gmail 通知、日曆等等。這與黑莓 BB10 「BlackBerry Balance」兩個帳戶透過一個按鈕來回切換登錄和登出的方式,有著明顯的區別。

Android for Work:一台設備,解決工作與生活兩種需求,Google進軍企業市場的服務方案

讓人焦慮的初始設定過程

要使用 Android for Work ,不僅僅需要裝置和系統層面的支援,企業還需要選擇一個相容的企業移動管理解決方案(Enterprise Mobility Management,EMM),外媒 Arstechnica 選擇了 Google Apps for Work 進行了體驗,費用是每個用戶每月 5 美元。

Arstechnica 在試用體驗後發現,Android for Work 的初始設定過程比較繁瑣,而且整個的操作管理介面也很簡陋。Android for Works 目前並沒有單獨的管理和登錄頁面,你首先需要在 Google Apps 控制台添加 Android for Work 服務,但之後的整個流程並沒有一個指導教程,全部需要靠猜測和嘗試完成。

Android for Work:一台設備,解決工作與生活兩種需求,Google進軍企業市場的服務方案

歡迎來到 Android for Work

在設定完成之後,手機頁面上會出現五個預設的工作應用,分別是通訊錄、Device Policy、下載、Google 設置和 Play Store。這時候,如果要安裝更多應用程式就需要登錄 Google Play for Work 商店,點擊同意應用程式的許可權;然後在 Google Apps 控制台將應用加入白名單(這是透過複製 app 的 Google Play URL 地址來添加)。免費程式是可以自由添加的。設定完成之後,就可以下載白名單中的 app 了。

Android for Work:一台設備,解決工作與生活兩種需求,Google進軍企業市場的服務方案Android for Work:一台設備,解決工作與生活兩種需求,Google進軍企業市場的服務方案

過程相當繁瑣,不過考慮到企業的安全性,以及 Android for Work 會有不同的 EMM 提供商,這一過程還是非常必要的。

得益於 Android 本身的多用戶架構, Android for Work 在帳戶的移除上比較方便,管理員在 Google Apps 控制台就可遠端操作,發送指令到相關設備,工作資料就會被清除,同時也不會影響到個人資料。

總結

體驗下來之後,Arstechinica 認為 Android for Work 在使用和操作上還是非常簡單順暢的,雖然某些操作步驟稍微複雜了些。這其中很大一部份原因在於它是集合在系統之中,基於 Android 本身的多用戶架構,操作起來並沒有太大的學習成本。在工作和個人資料的呈現上也比較直觀和統一。

再回到「雙卡雙待機」這件事,在 Android 5.1 正式支持多 SIM 卡之後,Android for Work 在實現方式上可以更加靈活,兩個電話號碼分別對應著工作和個人兩個帳戶。Android for Work 或許可以讓你不需要再隨身攜帶兩台手機,工作和生活既可以一體化,也可以輕鬆分離開來。

 

資料來源: Arstechnica

 

Android for Work:一台設備,解決工作與生活兩種需求,Google進軍企業市場的服務方案

ifanr
作者

ifanr依托於中國移動互聯網的發展大潮,用敏銳的觸覺、出色的內容,聚焦 TMT 領域資訊,迅速成為中國最為出色的新銳科技Blog 媒體。

使用 Facebook 留言
發表回應
謹慎發言,尊重彼此。按此展開留言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