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不可失」?日本團隊研究用深度學習辨識炸雞,每天在研究室現炸雞塊,炸累了就叫外賣

「雞不可失」?日本團隊研究用深度學習辨識炸雞,每天在研究室現炸雞塊,炸累了就叫外賣

RT Co.,Ltd .所開發的Foodly是一個人形機器人,可以拾取並具有圖像辨識的功能可以為便當配菜。該機器人大約只有一個小成年人的大小,可以和便當工廠輸送機上的工作人員並肩工作。

👉 加入T客邦telegram送《任天堂Switch大補丸》 ( https://bit.ly/35gy8ig )  

研究室秒變後廚,TensorFlow被饞哭!日本團隊用深度學習識別炸雞,救急便當工廠

在韓國最受歡迎的外賣食品是什麼?

答案毋庸置疑,一定是炸雞!

根據韓國外賣訂購軟體公佈的的統計數據顯示,炸雞今年再次當選韓國「最受歡迎的外賣食品」,從2014年起就一直霸占著冠軍寶座,簡直是小食界難以踰越的高峰。

無獨有偶,在美國,炸雞文化也長盛不衰,肯德基雙層炸雞堡唯一不限供應的地區就是美國。根據前德州監獄後廚Brian D.Price回憶,「70%的囚犯最後一餐都會要求吃油炸食品」。

那麼,炸雞和TensorFlow兩者結合,你又能想到什麼?

最近,日本一個機器人公司RT CORPORATION開發了一個叫Foodly的機器人,機器人上配置的圖像辨識系統用的就是TensorFlow,Foodly不僅能準確辨識單塊和多塊炸雞,還能將剛出鍋隨意擺放的炸雞塊整齊地放在便當盒內。

為了完成這個辨識功能,研究團隊也很拼,每天在實驗室現炸雞塊,炸累了點炸雞外賣,簡直就是變成了炸雞加盟店!

Foodly的開發也很好地貼合了疫情當下便當工廠不能大範圍復工的現狀,從下圖中可以看到,Foodly的大小和與成人類似,能在便當工廠的生產線上與人並排工作。

研究室秒變後廚,TensorFlow被饞哭!日本團隊用深度學習識別炸雞,救急便當工廠

為了研發Foodly,他們活生生把公司搞成了炸雞加盟店

雖然好吃又誘人,但是炸雞塊在圖像辨識界可沒那麼讓人喜歡。

炸雞愛好者們都知道,你徒手拿起的每塊炸雞形狀是何其相似,更別說要在炸雞堆中準確區分每塊炸雞的邊界,這些都是圖像辨識研究者們內心拒絕炸雞的原因。

據聞,坊間流傳著這麼一個說法:炸雞塊是圖像辨識最難踰越的高峰。

但是現在有了Foodly,再難的炸雞辨識都是小菜一碟!辨識效果如下圖所示:

研究室秒變後廚,TensorFlow被饞哭!日本團隊用深度學習識別炸雞,救急便當工廠

研究室秒變後廚,TensorFlow被饞哭!日本團隊用深度學習識別炸雞,救急便當工廠

據研究者透露,之前嘗試過其他的機器學習框架,但看到有人利用TensorFlow成功對貓的照片進行分類後,就按捺不住內心的躁動了。

光想不做可不行,緊接著,研究團隊對CNN的相關論文進行了閱讀和學習,並進行了進一步的物體檢測。

那時正好是第一代Foodly發佈初期,在對系統前期表現相當滿意的情況下,研究者們拿出究極武器——炸雞,可以看到,初代系統能夠將圖像的一部分切成矩形,然後以矩形為單位對炸雞塊進行辨識。

研究室秒變後廚,TensorFlow被饞哭!日本團隊用深度學習識別炸雞,救急便當工廠

雖然初代系統的表現就已經很不錯了,但是研究團隊表示還存在很多不足,比如辨識時間太慢,辨識一塊炸雞要一分鐘左右,一分鐘炸雞骨頭都被吸乾了還辨識個什麼啊!再比如,初代系統還只能辨識單塊炸雞,成堆的炸雞辨識還有待進一步地改進。

同時,為了養活這麼一個系統,可真是難倒了研究團隊,那個時期他們每天在公司現炸雞塊,炸累了就叫外賣的炸雞,簡直就是把公司當成了炸雞加盟店!

當然這都不是最難的,最難的是要在吃掉之前先把圖像數據存儲下來。這麼下來,他們最終收集到了大概400~500張可以用的炸雞照片,700多張不那麼標準的照片。

在那些不標準的照片中,有一些還故意拍到了人手,這也是有研究考量的。因為人手和炸雞成色很像,形狀也像,如果系統錯誤地對人手進行辨識的話那可就大事不妙了。

Foodly進化史:從R-CNN起家,炸雞塊表面的凹凸紋路也不能放過

可以想見,開發Foodly可不是這麼簡單的事。

其實Foodly的前身還不叫Foodly,而是NEKONOTE,由一個扶手和安裝在頂部的照相機組成,雖然看上去像是工業用機器人的形狀,但是即使加上照相機用的框架,大小也能控制在一個人的樣子。

2016年6月,NEKONOTE在「TensorFlow學習會」上發表,在德國CEBIT 2017上公開亮相。出道舞台雖然足夠有份量,但還是出師不利,當場就有不少人對NEKONOTE提出質疑,有人認為NEKONOTE只使用一隻手,太可怕了,有人認為在食材正上方放置攝影鏡頭,可能會汙染食物,還有人針對NEKONOTE的照相機和手臂的位置關係,指出手臂的擺動可能會影響到視線和辨識效果。

研究室秒變後廚,TensorFlow被饞哭!日本團隊用深度學習識別炸雞,救急便當工廠

綜合了這些提議之後,研究者認為,或許應該把它設計成人型,於是NEKONOTE就搖身一變,變成了現在的Foodly。

當然這個過程可不只是外觀的變化,升級歸來的Foodly不僅能辨識單塊炸雞,還能從堆積的炸雞中檢測出每一塊炸雞。

辨識效果的提高也是多方面促成的,首先辨識標準從矩形辨識變成了輪廓辨識,這其中主要用到的就是從R-CNN發展而來的Mask R-CNN技術,其次,Foodly使用了可以辨識炸雞紋路的深度攝影機,炸雞塊表面的凹凸紋路也作為特徵被引入了深度學習,提高了辨識精度。

研究室秒變後廚,TensorFlow被饞哭!日本團隊用深度學習識別炸雞,救急便當工廠

幾代系統迭代發展下來,研究者總結了用TensorFlow進行炸雞辨識的心得,彙總成了下面這張從理論學習到推論的流程圖:

研究室秒變後廚,TensorFlow被饞哭!日本團隊用深度學習識別炸雞,救急便當工廠

首先是製作監督數據集的階段。用位於Foodly頭部的深淺相機拍攝顏色和深淺的圖像(RGB-D圖像),然後將其放入個人電腦進行標註,指定炸雞塊的位置。在標註上,團隊也製作了專門的工具使其盡可能的自動化。

在接下來的學習階段,以既有的公開訓練成果模型為基礎,通過TensorFlow進行轉移學習,製作食材檢測用的模型。轉移學習的引入也讓幾百張的圖像工作量銳減到了幾十張。

但是,既有的訓練成果的模型只能輸入RGB的3個通道,為了能夠對應RGB-D圖像,需要將輸入層變更為4個通道才能進行再學習。

最後,把做好的模型轉移到機器人上,就可以檢測出炸雞塊。在搭載壓縮GPU的邊緣的AI板Jetson TX2上執行推理過程。

順便一提,Foodly的目標是可以直接拿到便當工廠的生產線上使用。因此,根據工廠的不同,照明的程度也不同,增加了辨識的難度。常見的對策通常是準備專用的光源,不過,Foodly在訓練階段就適用了多樣的光度,因此即使沒有專用的光源也能能穩定的進行辨識。

以上就是關於辨識炸雞塊的整個流程,以實用的速度檢測炸雞塊,然後將其放入便當盒的操作現在已經很穩定了。公司現在也把目光對準了其他的食物,比如番茄,相比於炸雞,要讓機器人把番茄放入便當盒而不讓其碎掉,還必須調整機器人的力度,這就是另一個需要解決的問題了。

RT公司:機器人是未來社會的引路者

可別再說Foodly是日本人民的腦洞發明了。

Foodly可是瞄準了當下便當工廠人手不足的現狀,尤其是疫情之下,為了降低感染風險,Foodly可以代替人加入生產線,而且,表現不比人差。

研究室秒變後廚,TensorFlow被饞哭!日本團隊用深度學習識別炸雞,救急便當工廠

考慮到大多數便當工廠的工作場所都是在60~90cm的空間內,目前工業機器人還有幾方面問題需要重點考慮:硬體上希望即使有人不可避免地碰撞到Foodly也不造成擦傷,軟體上,即使在沒有預設的情況下,也能正常辨識,除此之外,便當工廠流水線的菜單每小時會改變2~3次,便當盒尺寸存在差異,流動速度也有不同等等。

這些不確定因素在Foodly面前全都迎刃而解,而且,Foodly操作也十分簡單,不需要專家進行任何複雜的安裝和調整,馬上就能上工,可以說是工廠福音了。

那麼開發Foodly的公司到底是什麼來頭,結果發現,這家叫做RT CORPORATION的公司完全就是一個機器人迷公司嘛!

先不說公司的理念是「life with robot」,公司名字RT是Robot Technology的縮寫,公司的兔子logo來源參考了《愛麗絲夢遊仙境》,官網介紹道,在小說中,兔子是愛麗絲抵達仙境的引路人,與此相對應的,在現實中,機器人就是未來生活的引導者。

Robot Technology

 

除了實用機器人如Foodly的開發,RT公司也對機器人工程的教育事業十分關注。

公司認為,在現在和未來,培養優秀的機器人工程師都將是重要的社會使命。RT公司從硬體和軟體等多個角度提供產品和服務,為培養實用型機器人工程師做足了功課。

作為教育工作的一部分,公司將提供自主研發裝配的機器人用於學習和參考,同時,在這些機器人的幫助下,公司有能力舉辦研討會等學習活動,為更多的人提供學習機會。

研究室秒變後廚,TensorFlow被饞哭!日本團隊用深度學習識別炸雞,救急便當工廠

如今,機器人在社會生活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工廠流水線上運行的大型工業機器人不斷發展,家用小型機器人同樣不斷演變著,機器人已經到了能夠與人合作、並肩作戰的階段。

相信機器人引領我們前往的未來不會太遙遠。

👉 加入T客邦telegram送《任天堂Switch大補丸》 ( https://bit.ly/35gy8ig )  

bigdatadigest
作者

大數據文摘(bigdatadigest)成立於2013年7月,專注數據領域資訊、案例、技術,在多家具有影響力的網站、雜誌設有專欄,致力於打造精準數據分析社群。

使用 Facebook 留言
發表回應
謹慎發言,尊重彼此。按此展開留言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