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el投資先進製程與封裝技術,推進IDM 2.0轉型策略,擴展全球晶圓代工能力

Intel投資先進製程與封裝技術,推進IDM 2.0轉型策略,擴展全球晶圓代工能力

ADVERTISEMENT

在晶片的製做流程中,除了需要由晶圓廠生產裸晶之外,後續還需要透過封測廠進行封裝與測試,而先進封裝也被視為半導體產業的重要發展關鍵。

不只製程,封裝也很重要

面對運算需求的增加,處理器除了歷經IPC效能成長、時脈提升,也具有越來越多核心,帶來更強大的整體效能輸出。隨之而來的問題就是,在處理器效能不斷提升的過程中,對於資料吞吐量的需求也跟著提升,需要更快速地將資料送進處理器,才能夠維持高效能、高輸出的運算結果。

然而這將衍生增加資料傳輸所需功耗的問題,需要改善大量資料傳輸的效率,才能節省電力消耗,並確保散熱不成問題。

以採用靜態記憶體(SRAM)結構的處理器快取記憶體(Cache)為例,儲存1bit資料通常需要6個電晶體,雖然它的運作速度能拉高到與處理器核心相同,但會占用許多晶片面積(換言之就是成本很高),且功號也相對較高。

而系統主記憶體則為動態記憶體(DRAM)結構,儲存1bit資料僅需1個電晶體與1個電容,雖然占用的晶片面積較小(成本較低,且單位面積的儲存容量較高),但是運作速度就慢了許多。

高頻寬記憶體(HBM,High Bandwidth Memory)則是這2者之間的折衷產物,它透過TSV(Through-Silicon Via)堆疊多個晶粒,能在單一封裝提供1024bit通道寬度,有利於此提供更大的儲存空間與更高的傳輸頻寬,但在設計上需要更高密度、更先進的封裝技術,並且盡可能地將HBM封裝至靠近處理器的位置,以確保資料傳輸不會耗損。

由此可見,隨著半導體製程技術不斷精進,在微縮製程、提高電晶體密度的同時,也能夠透過先進封裝技術持續在單一晶片加入更多元件以及電晶體,也是持續推動摩爾定律以及半導體產業不可或缺的關鍵環節。 

晶片的生產流程可以分為晶圓製造與封裝測試等2個階段,後者又可以細分為裸晶篩選、封裝、測試、完成等流成。

簡單說封裝是將裸晶(Die)安裝至基板(Substrate)並蓋上「鐵蓋」(IHS)的程序,而先進封裝則可進一布將多個小晶片(Chiplet)或模塊(Tile)封裝在同一基板。

代號為Ponte Vecchio的GPU Max系列繪圖處理器就透過Co-EMIB在3D空間都進行互連,總共整合5種不同製程節點47個模塊,整顆晶片總共有超過1000億個電晶體,是Intel有史以來最複雜的封裝技術。

若摩爾定律能夠順利推展,預計到2030年晶片上能容納的電晶體數量將可超過1兆個。

隨著半導體製程與微縮逐步接近物理極限,往後將更倚重先進封裝技術持續推進摩爾定律。

Intel先進封裝展望

Intel擁有EMIB、Foveros、Co-EMIB等多種先進封裝技術,詳細說明可以參考筆者先前撰寫的《晶片是如何製造》一文,這邊就不再贅述。

這些技術有助於持續延續摩爾定律,在推動整體系統運算效能升級的同時,盡可能控制功耗在一定的範圍內,避免造成系統設計的散熱問題影響過大,為系統設計帶來額外的負擔與影響。

Intel將持續推動先進封裝技術的發展,提升晶粒(Die)、模塊(Tile)之間互連(Interconnect)的頻寬與密度,並降低單位資料傳輸時消耗的電力,除了仰賴封測廠的生產技術之外,也需要整個產業生態系在系統、電路板、封裝、複合晶粒體(Die Complex)等環節的共同合作。

系統層級項目透過改良晶粒和封裝架構,降低每單資料傳輸所需功耗,電路板層級包含整合光學傳輸,以利持續提升傳輸頻寬與密度。Intel提出結合晶片、封裝、系統層級的完全解決方案,並持續縮小間距,達成異質製程整合,並在設計系統設計之初,就將溫度管理和電源供應等無法事後追加、修改的因素納入考量。

Intel也不斷提升電路板和封裝基板的品質、改善佈線技巧、降低導線粗糙度,並導入介電材料耗損係數(Dielectric Material Loss Tangent)較佳的材料,有助於提升訊號傳輸品質,接收端能夠判斷0與1等數位訊號。

不過提升電氣訊號傳輸速度伴隨著更高的功耗,並且可預見將會超越整個封裝所能夠負荷的尺寸,因此改採光學訊號是未來持續拓展傳輸頻寬與密度的必要手段。Intel已經在2023年Hot Chip大會完成封裝整合光學訊號傳輸的展示,在交換器封裝上以電氣介面連結交換器晶粒與光子引擎元件,未來將進一步透過EMIB 連結兩者,進一步提升頻寬並降低功耗。

由於先進封裝能夠將多種不同製程、功能的異質晶粒整合至單一封裝之內,增加了散熱與供電的難度,有賴封裝層級部分的改進,使用次世代熱界面材料(TIM)改善散熱,在IHS(Integrated Heat Spreader,俗稱處理器鐵蓋)與晶粒之間,填入金屬熱界面材料(Metallic Thermal Interface Material),以解決來自多家不同晶圓製造廠的晶粒達成良好的相容性,同時解決先進封裝當中內部晶粒高度差異的問題。

此外也透過封裝基板的特殊結構Coax MIL作為全整合穩壓器(FIVR,Fully Integrated Voltage Regulator)的電感使用,相較以空氣作為磁芯的電感可提升 3%~4%的效率,有利於提升電源傳輸效率。未來Intel也會為Coax MIL 導入High Q 電感,達成10%~12%的電源供應效率改善,並計劃在未來4至5年讓其電感值翻倍成長。

複合晶粒體(Die Complex)目標在制定如UCIe(Universal Chiplet Interconnect Express)等互連標準規範,提升晶粒間的互連頻寬。UCIe規範由Intel主導,以十分成熟的PCI Express與Compute Express Link業界標準為基礎,並獲得AMD、Arm、ASE、Google Cloud、Meta、Microsoft、Qualcomm、Samsung、TSMC(台積電)等眾多廠商支持,讓來自不同廠商、代工廠的晶粒能夠在封裝內相互溝通。預計將透過持續演進,成為滿足未來10 年預期需求的開放式標準,滿足不斷提升每單位晶片面積的頻寬需求。

Intel目前掌握包含EMIB、Foveros、Co-EMIB在內的多種先進封裝技術,並將持續發展Foveros Direct、矽光子等技術。

圖中上方為Foveros 3D堆疊解決方案,能將多個裸晶或模塊先堆疊到基底裸晶(Base Die),由基底裸晶提供互連,或是以立體方式「上下堆疊」,然後封裝為單一晶片。中央為EMIB 2.5D嵌入式橋接解決方案,能將多個裸晶或模塊(Tile)在平面上「左右擺放」並相互連接,然後封裝為單一晶片。下方的Co-EMIB封裝結合EMIB與Foveros,不但以水平方式連接多個模塊,也能以上下堆疊方式連接模塊。

Intel晶圓代工服務提供多種製程節點與封裝讓客戶選擇,並具備配套的EDA(電子設計自動化)工具與IP(矽智財)。

Intel現在正戰略性地投資製程與製造量能,進一步推進IDM 2.0轉型策略和晶圓代工藍圖,先前已於2023年第2季宣布將在德國建立2個半導體先進製程設施,並計劃在波蘭建立1個新的封裝和測試設施,擴大在歐洲的營運規模。

國寶大師 李文恩
作者

電腦王特約作者,專門負責硬派內容,從處理器、主機板到開發板、零組件,尖端科技都一手包辦,最近的研究計畫則包括Windows 98復活與AI圖像生成。

使用 Facebook 留言
發表回應
謹慎發言,尊重彼此。按此展開留言規則